拿破仑文选-第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三天路程。由此可见,法军这种行动是按照作战规则进行的。诚然,它是大胆的,却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五
评论五。
1.维也纳宫廷交给维尔姆泽的第二个作战计划失败了,但它还没有灰心丧气。11月初,阿尔文齐又率领两个独立的军团出动了。这两个军团一个由达维多维奇指挥经蒂罗耳前进,另一个由阿尔文齐直接指挥经维琴察省前进。再没有比这个计划更错误的了。为了改正这个计划,他应当在自己占领巴萨诺和达维多维奇占领特兰托的时候,立即命令达维多维奇沿布兰塔峡谷前来巴萨诺,而把特兰托交给蒂罗耳的民兵。两军会合后就一同向阿迪杰河出动。
2.阿尔文齐占据卡列迪耶罗阵地后,应当在阿尔科沼泽地上及朗科对面布置警戒哨。他正确地断定这些沼泽地是不能通行的。然而这个断定却使法军能够在那儿架桥,能够在他毫不知道的情况下沿阿迪杰河左岸绕到他的后方来。
3.阿尔文齐军团和达维多维奇军团之间的交通线是很糟糕的,虽然他们两军相隔不过十到十二法里(卡列迪耶罗到里沃利的距离),但过了八天多时间他们彼此还不能联系上。维罗纳以北的地区崎岖不平,没有任何交通道路。
4.阿尔文齐可以利用到里沃利战场上来的实力本来有五万人,即四十四营步兵、二十四连骑兵及一百三十门大炮。但是其中有二万五千人(二十营步兵和全部炮兵)却带着辎重车及车队沿阿迪杰河谷前进了,即:一个由六营兵力组成的纵队在武卡索维奇指挥之下沿河的左岸移动而向基耶泽前进。它在那儿被留在这个要塞里的一百名法军阻住了,结果徒劳无益;另一个纵队是由多利切桥过阿迪杰河的,沿河的右岸到达里沃利。在这条行军线上,有一法里远的路程,这个纵队是沿曼昂耶山麓,即被紧夹在这座高山及阿迪杰河之间行进的。在有些地方,山与河流的距离仅及道路的宽度。曼昂耶山的背面与阿迪杰河差不多是垂直的,这儿从狭谷到山麓没有一条通道。一方面是里沃利高地,另一方面是由特兰托通彼斯基耶腊的大路。这条大路通到里沃利高地的下面,然后通过迪拉-多加纳饭店和因卡纳列村。曼昂耶山的背面(圣马尔科小教堂建在山上)高耸在这条道路的北面,而里沃利高地的背面耸立在这条道路的南面。
阿尔文齐率领其余的二十四营步兵(没有骑兵和炮兵),不到二万五千人,越过蒙特-巴利多进占曼昂耶山和加达湖之间的整个地区。这种部署违反了要求军队随时随地都能应付战斗的伟大原则。当时,阿尔文齐无论是在到达这些高地的时候,或是在他走近里沃利高地所需要的这段时间内,都不能作战。因为要使军队能够作战,必须使它集中起来。可是,他的二十个营在沿阿迪杰河谷前进的时候却和其他的军队分开了,只有在占领里沃利高地以后才能和他们会师。为了作战,军队必须要有骑兵和炮兵,可是,在克瓦日达诺维奇指挥下的骑兵和炮兵只有通过里沃利高地才能与他的军队会合。由此可见,阿尔文齐原来以为在由科朗纳到里沃利这个地区内是毋需乎作战的,但这并不能由他作主。他让没有骑兵和炮兵配合的二十四营步兵受法军二万步兵、二千骑兵和六十门大炮的全力攻击。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
可是,阿尔文齐元帅以为跟他交战的只是茹贝尔师团的九千人,以为这个师既然奉命防卫科朗纳、里沃利以及由加尔达湖到阿迪杰河之间的整个地区,那它必然会留下至少三千人在里沃利附近,以防守里沃利高地并阻止克瓦日达诺维奇沿阿迪杰河谷前进。这样,阿尔文齐以为自己是用二万五千人来对付五、六千人。因此,他分遣刘津扬师团向蒙特-巴利多和加尔达湖之间的皮波洛山前进,以便包围里沃利高地。在这以后,他还剩下不到一万八千人,用来对付他以为驻守在蒙特-巴利多和曼昂耶山的只有六千人的茹贝尔师团。如果人象山岭一样是静止不动的,那么这个计策是很好的。可是阿尔文齐忘记了一句谚语:“山和山无法相会,人与人总会相逢。”奥军战术一贯遵循着这种错误的假定。御前军事会议在为维尔姆泽拟定作战计划时,就假定法军不会移动,而停留在曼图亚要塞的周围。这种毫无根据的假定使得奥地利宫廷的大批精锐部队遭到覆灭。领导阿尔文齐作战的拉乌耶尔将军竟设想马塞纳师团会被经过卡列迪耶罗的奥军牵制住,而停留在维罗纳城墙下不动;此外,他还认为法军总司令不懂得抢在奥军前头占领里沃利高地的重要性!
5.阿尔文齐应当怎么办呢?他应当这样进军,即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战斗。为此,他应当:1)把他的四十四营步兵都布置在曼昂耶山与加尔达湖之间的山上,使它们集中起来,彼此可以联系,并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2)把他的三十连骑兵也集中在那儿。至于说步兵可以通过的地方骑兵似乎不能通过,这种意见乃是一种偏见;此外,每个纵队都要有装置在炮架上的大炮;3)在对茹贝尔师团的配备情况进行侦察,并把侦察到的材料和投降者、俘虏及暗探提供的情报进行核对以后,就在进攻这一天的清晨发出进攻茹贝尔师团的命令。
作战规则要求在进攻前夕不要把军队分开,因为在一夜之间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敌军可能退却或者由于大量援军的到达使它可以采取攻势。这样使你们的过早决定成为极其有害的决定。
在战争中,人们对于同自己作战的敌军的实力常常估计错误。俘虏兵所知道的只是他那一部分队伍的情况,俘虏军官则往往作出很不可靠的口供。这就使人们不得不采用下面这些能应付一切情况的用兵原则。
军队应当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地准备作它力所能及的一切抵抗。这就要求士兵经常作到武器不离手,装备不离身;要求步兵不要离开炮兵、骑兵,不要离开自己的将军;要求全军各个师团经常能够互相支援、互相依靠、互相掩护;要求部队在营房、休息中以及在行军中经常处于对任何战场上作战都最为有利的戒备状态。也就是要求:1)各个侧翼能衔接起来;2)一切武器都能从最有利的阵地发射。为了保证有这些条件,在行军中必须派出前卫和侧卫到前面及左右两侧侦察地形,侦察距离远近应当以主力能否展开并占领阵地为准则。
奥军的战术常常脱离这些原则,他们拟定计划时所根据的也是一些可疑的情报。这种计划即使在起草时是可靠的,但一到明天或后天,当这种计划要付诸实施时,它就丧失了可靠性。
一个统帅应该每一天要这样询问自己几次:如果敌军出现在我的前面、右边或左边,我怎么办?如果他处境困难或处在不良的阵地上,他应当摆脱困境,改善阵地;如果他犯了错误,他就应当改正错误。阿尔文齐应该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法军在我到达里沃利以前,当我还只能用我的半数步兵(没有炮兵和骑兵)去抵抗它的时候就向我进攻,这会产生什么结果?”他可以这样答复自己:“我将被兵力少于我的敌人打垮。”在洛迪和卡斯奇里恩附近、在布兰塔河和阿尔科附近所发生的事情怎么没有使他变得比较小心谨慎呢?
6.阿尔文齐于1797年走出山地,当时曼图亚已陷于弹尽粮绝的困境。阿尔文齐把他的军队分两个军团行动:一个军团由他亲自率领向蒙特-巴利多前进,另一个军团由普罗维腊率领向阿迪杰河下游前进。如果阿尔文齐被打垮了,那么普罗维腊的胜利也就不会有什么结果。作战计划的错误还因为以下的情况而扩大了,即:这两个进攻都牵涉到对维罗纳的进攻,而后一进攻并无任何目的,徒然削弱前两个主攻,并且由于地形的限制,怎样也不可能把它们联系起来。当然,维也纳有自己的打算:如果阿尔文齐被打败,普罗维腊能解曼图亚之围,那么,维尔姆泽就应当率曼图亚守军渡过波河,退往罗马。可是因为不能保证与那不勒斯国王配合行动,所以这一切打算仍旧毫无结果。
7.普罗维腊在侥幸占据安德雅里的阿迪杰河渡口以后,应当率领他的所有军团(包括巴亚利奇师团)渡过阿迪杰河到达右岸,拆掉桥梁,然后前往曼图亚——他唯一的避难所。他应当带二万人到达那儿。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只带了八千人到达那儿;把巴亚利奇师团留在河右岸,把二千人(后来他们都成了俘虏)留下守桥。他的前卫则因为丧失时机而受了损失。他在早晨到达圣若尔日以后,应当在午前经过没有堡垒包围线的城寨或者经过皮耶托利过湖(这儿湖面很窄)进入要塞。他若要进要塞的话,那在要塞各码头上的一百只小艇可供渡湖之用。他丧失了整整一昼夜时间。从下午五点钟起,当拿破仑从里沃利带领一部分军队赶到法沃里塔的时候,情况完全变了。到次日早晨,普罗维腊就不得不缴械投降。一般说来,奥地利军队不懂得兵贵神速。
8.普罗维腊将军在米莱西莫战役的第二天在科萨里亚曾被俘掳过。他表现得才具平庸。这是使拿破仑赏识他、希望维也纳对他恢复信任的真正原因。这点做到了。普罗维腊恢复了职位,在法沃里塔附近他又被俘了。由此应当得出结论,必须以怀疑态度来对待敌人的赞扬,如果这种赞扬不是在刚刚停战以后说出来的话。
六
评论六。
1.有人发表意见说,过阿迪杰河的桥应架设在阿耳巴烈多附近,而不应架在朗科附近。这个意见是错的。基耳默在维罗纳只有一千五百人。法军经朗科桥渡河后,在进到阿尔科以前,已派出一个侦察队前往波尔契列村。侦察队占领了这个村子。马塞纳师团也向那儿推进。这样一来,他那个师团就出现在阿尔文齐的后方,深入他的驻地两法里远。如果阿尔文齐当天开往维罗纳,那么,法军大概会跟踪而至,把他紧紧地逼到维罗纳。假若渡桥架在阿耳巴烈多前面,通到阿耳波涅河左岸,那么,这条小河或阿尔科沼地就能掩护阿尔文齐进军,让他有时间进入维罗纳。局势那就很复杂了!进入阿尔文齐的后方朗科的行动是勇敢的,但决不是困难的。在阿耳巴烈多渡过阿迪杰河是冒险的、轻率的。因为那样会使维罗纳和法国军队陷入困境。
2.法军为什么在头一两天放弃阿尔科呢?为的是在午夜及时拆掉朗科附近的桥梁,因为从里沃利来的消息要求这样做,要求法军前往罗韦尔别拉,并在达维多维奇到达之前赶到这个据点。如果达维多维奇比法军早到达曼图亚,那就一切都完啦。如果法军比达维多维奇早到那里,就会赢得一切。若是总司令能同沃布阿会合,他就能打败达维多维奇,把他击退到蒂罗耳,并且会使自己在阿尔文齐渡过阿迪杰河以前回到这条河边来。
3.还有人说,法军头一天就应当搭桥过阿耳波涅河,并进入平原,至迟在第二天也应该这样作。这种说法不对。最好是在第三天,当敌军已被大大削弱并且士气很沮丧的时候法军才来打这个仗,这样就有希望在大规模的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