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a1=a3+x=200+x。
因为△1∽△11,
a1×b11
所以b1=
al1
x2 + 230x + 6000
=
200
2b10=2(b1…2x)(x)
2'x 2 + 230x + 6000 …2x(200 …x)'
=
200 …x
6x2 …340x + 12000
=
200 …x
因为
12D2 =b 10 ×a11,
所以D2=2b10×a11=6x2…340x+12000。
又因为D2=(2x)2=4x2,
所以4x2=6x2…340x+1200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2x2…340x+12000=0。
化简,得
x2…170x+6000=0。
解方程,得x=120。
所以D=2×120=240。
由于摆脱了几何思维束缚,李冶在方程理论上取得许多进展:第一,
改变了传统的把实(常数项)看作正数的观念,常数项可正可负,而不再拘
泥于它的几何意义。例如,卷六第四问所得方程为
…x2…72x+23040=0,
第七问所得方程为
…x2+640x…96000=0,
两题常数项的符号恰好相反。实际上,《测圆海镜》中方程各项的符
号均无限制,这是代数学的一个进步。
第二,李冶已能利用天元术熟练地列出高次方程。书中170 题,有19
题列出三次方程,13 题列出四次方程,还有一题列出六次方程。在李冶这
里,未知数已具有纯代数意义,二次方并非代表面积,三次方也并非代表
体积。
第三,李冶完整解决了分式方程问题,他已懂得用方程两边同乘一个
整式的方法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第四,李冶已懂得用纯代数方法降低方程次数。当方程各项含有公因
子xn(n 为正整数)时,李冶便令次数最低的项为实,其他各项均降低这一
次数。这一作法相当于用xn 去除方程各项。在《测圆海镜》中,李冶采用
了从○到九的完整数码。除○以外的九个数码古已有之,是筹式的反映。
但筹式中遇○空位,没有符号○。从现存古算书来看,李冶《测圆海镜》
与秦九韶《数书九章》是最早使用○的两本算书,它们成书的时间相差不
过一年。另外,李冶还发明了负号和一套相当简明的小数记法。李冶的负
号与现在不同,是画在数字上的一条斜线,通常画在最后一位有效数字上,
7。59875 尺记作七尺五寸九分八厘七毫五丝。李冶则取消数名,完全用数
码表示小数,纯小数于个位处写○,带小数于个位数下写步,如0。25 记作
小数记法还很笨重。例如比利时数学家S。斯蒂文(Stevin)在1585 年发表
的著作中,把每位小数都写上位数,加上圆圈,如27。847 写作27◎8①4
②7③, 这种记法显然不如李冶的记法简便。直到17世纪,J. 纳皮尔(Napier)
发明小数点后,小数才有了更好的记法。至于负号,在国外是德国人于15
世纪首先引入的。
由于李冶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数字符号及性质符号,他的方程已能用符
号表示,从而改变了用文字描述方程的旧面貌。但这时仍缺少运算符号,
尤其是缺少等号。这样的代数,可称为“半符号代数”,它是近代符号代
数的前身。大约300 年后,类似的半符号代数也在欧洲产生了。
《测圆海镜》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天元术著作,而且在体例上
也有创新。全书基本上是一个演绎体系,卷一包含了解题所需的定义、定
理、公式,后面各卷问题的解法均可在此基础上以天元术为工具推导出来。
李冶之前的算书,一般采取问题集的形式,各章(卷)内容大体上平列。李
冶以演绎法著书,这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个进步。
《测圆海镜》的成书标志着天元术成熟,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元代王
恂、郭守敬在编《授时历》的过程中,曾用天元术求周天弧度。不久,沙
克什用天元术解决水利工程中的问题,收到良好效果。元代大数学家朱世
杰说:“以天元演之,明源活法,省功数倍。”清代阮元说:“立天元者,
自古算家之秘术;而海镜者,中土数学之宝书也。”
《测圆海镜》无疑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数学著作,但内容较深,粗
知数学的人看不懂。而且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数学不受重视,所以天元
术的传播速度较慢。李冶深刻认识到天元术的重要性,于是便在封龙山教
学的同时,着手写一部普及天元术的著作。李冶曾读过北宋数学家蒋周的
《益古集》,内容多为二次方程,列方程的方法则是几何的。李冶用天元
术对此书进行研究,写成《益古演段》3 卷。如果说《测圆海镜》是为数
学家写的,那么《益古演段》就可能是为他的学生写的。
《益古演段》全书64 题,处理的主要是平面图形的面积问题,所求多
为圆径、方边、周长之类。除四道题是一次方程外,全是二次方程问题,
内容安排基本上是从易到难。李冶在完成《测圆海镜》之后写《益古演段》,
他对天元术的运用自然会更加熟练。但他却没有像前者那样,完全用天元
术解题。书中新旧二术并列,新术是李冶的代数方法——天元术;旧术是
蒋周的几何方法——条段法,这是一种图解法,因为方程各项常用一段一
段的条形面积表示,所以得名。该书揭示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我们了
解条段法向天元术的过渡、探讨数学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书中常用人们
易懂的几何方法对天元术进行验证,这对于人们接受天元术是有好处的。
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不仅利于教学,也便于自学。正如砚坚序中的
评价:“说之详,非若溟■黯淡之不可晓;析之明,非若浅近粗俗之无足
观。”这些特点,使它成为一本受人们欢迎的数学教材,对天元术的传播
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在数学理论上,《益古演段》也有创新。该书的问题同《测圆海镜》
不同,所求量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三个甚至四个。按古代方程理论:“二
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应该用方程组来解,所含方程
个数与所求量个数一致。但解二次方程组要比解一元方程困难得多。李冶
既已完善了天元术程序,便力图提高它的一般化程度,用以解决各种多元
问题。他的主要方法是利用出入相补原理(即“一个平面图形从一处移置他
处,面积不变。又若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那么各部分面积的和等于原来
图形的面积,因而图形移置前后诸面积间的和、差有简单的相等关系。”
吴文俊语)及等量关系来减少未知数,化多元为一元,找到关键的天元一。
一旦这个天元一求出来,其他要求的量就可根据与天元一的关系,很容易
求出了。
例如第三十五问:“今有圆田一段,中心有直池水占之,外计地五千
七百六十步。只云从外田东南楞至内池西北角,通斜一百一十三步,其内
池阔不及长三十四步。问三事(指池长、池阔及圆径)各多少?”(图2)此
题欲求三数,若以方程组解之,须列出三个方程,一个可能的列法是:
设圆径为x,直池长为y,阔为z,则
ì 32 32
。 4x …yz = 5760;( 圆面积=
4'直径'
。 x
y2 + x2
= 113;
。 22
。z + 34 = y
但李冶却设法避免了联立方程。
依本题法,设角斜为x,则圆径=x+113,
四圆积=3(x+113)2=3x2+678x+38307,
所以四池积=四圆积…4×5760
=3x2+678x+15267。(1)
因为池斜=113…x,
所以二池积=(113…x)2…342
=x2…226x+11613,
所以四池积=2x2…452x+23226。(3)
由(1),(3)消得
x2+1130x…7959=0。
题中(2)式所用二积一较幂公式2ab+(a…b)2=a2+b2
图3
便体现了出入相补原理。这从李冶的条段图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图
3,四勾股形全等,每个勾股形勾b 股a 弦c。求出角斜后,易求圆径。从
圆积减去外计地,得池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便可求出池长、池阔了。这
种方法显然比解三元方程组简便。
另外,李冶还在列方程时首创设辅助未知数的方法。第四十问中得到
方程
…22。5x2…648x+23002=0
后,李冶为了使最高项系数的绝对值变为1,便作如下变形(译文):
设y=22。5x,则上式变为
…y2…648y+517545=0。
开方,得
y=465,
所以
x = 20
23
。
李冶称这种设辅助未知数的方法为连枝同体术。顾名思义,他是把辅
助未知数看作与原方程连为一体的一个分枝。这种方法在代数学史上是有
意义的,因为它提供了方程变形的一个有力工具。
此题的另一种解法是首先“立天元一为三个内池径”,这相当于设
y=3x。李冶称此法为之分术,实际也是一种设辅助未知数的方法,也能起
到简化方程的作用。依法演算,得
…2。5y2…216y+23002=0。
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之分术把设辅助未知数的步骤放于题首,而连
枝同体术把这一步骤用于方程变形。
《益古演段》的成书,为天元术的应用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砚坚
称赞此书说:“颇晓十百,披而览之,如登坦途,前无滞碍。旁溪曲径,
自可纵横而通。。真学者之指南也。”《测圆海镜》是天元术的代表作,
而《益古演段》是普及天元术的杰作。两书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反映了
作者既努力提高数学的一般化程度,又注意发挥其社会效益的精神。
李冶死后不久,天元术理论便经过二元术、三元术,迅速发展为朱世
杰的四元术。如果说在李冶手中,天元术已成为参天大树,那么在李冶之
后,这棵大树便在第二代数学家的培育下,结出了四元术的累累硕果。
纵观李冶一生,不管是在为人上还是在学术上,都不愧为一代楷模。
他在任钧州知事期间,为官清廉、正直,亲自掌管出纳,一丝不苟。据载,
钧州城的出纳“无规撮之误”。在当时动乱的环境中,像李冶这样的清官
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李冶在《敬斋古今■》中说:“好人难做须著力”,
又说:“著力处政是圣贤阶级”,这正是他为人做官的写照。他同情人民,
面对蒙古军队的屠杀和抢掠,不仅在诗文中表现了极大的愤慨,而且在见
忽必烈时,力劝蒙古统治者“止征伐”。他一生热爱科学,追求自由,决
不负辱求名。在学术上不迷信名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他虽是通
儒出身,但当他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时,便专攻数学,这种行动本身就是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因为在儒家看来,数学“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
当时盛行的新儒学——程朱理学,甚至把研究科技看作“玩物丧志”,把
数学说成“九九贱技”。李冶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些错误观点,指出在朱
熹的著述中“窒碍之处亦不可以毛举也”。
值得注意的是,李冶的思想深受道家影响。道家崇尚自然,这无疑是
有利于把人们的眼光引向自然科学的。老庄的自然观甚至成为李冶抵制唯
心主义理学的思想武器。他说:“由技兼于事者言之,夷之礼,夔之乐,
亦不免为一技;由技进乎道者言之,石之斤,扁之轮,非圣人之所与乎?”
(夷,黄帝臣名;夔,舜臣名。石,扁,均为古工匠名)这就是说,从技艺
用于实际来说,圣人所作的礼和乐也可看作一种技艺;从技艺中包含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