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学者征之于实,实则不易,不易则庸,庸则中,中则放之四海九洲而
准。”正因为如此,对于中西之争,他能够基本持中平公正的态度:“且
夫数者所以合理也,历者所以顺天也。法有可采何论东西,理所当明何分
新旧。”梅文鼎是在天文、数学领域里,最早认真地实践中西会通的学者
之一。
梅文鼎是一个心理状态相当复杂的人物。他生于明代遗民之家而又承
受清朝皇帝的礼遇,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担心从而会“奉耶稣”、“弃儒先”。
这种矛盾的境遇和心理促使他成为“西学中源”说的积极鼓吹者。在天文
学领域,他宣传“地球五带”说即《周髀算经》之“七衡六间”说,“地
圆”说即《黄帝内经·素问》之“地之为下”,“本轮均轮”说即《楚辞·天
问》之“圜则九重”,“浑盖通宪”即古盖天法等等。他所虚构的“中土
历法传入西国之由”还被载入《明史·历志》,成为清代钦定的观点。在
数学领域,他的“西学中源”说集中在论证“几何即勾股”之上。“谁知
欧罗言,乃与《周髀》同”。由于他错误地认为《周髀算经》成书于周公
时代,又加上对西方数学的历史缺乏了解,所以武断地认为西方的几何学
就是中国的勾股术。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这种与事实不相符的“西学
中源”说在清代曾广为流传,并成了延缓西学深入传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
素和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王道尊严的思想武器,梅文鼎应该对此承担相当大
的责任。梅文鼎的这一错误与其卓越学识的不和谐,乃是当时整个中华民
族、整个中国社会在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下所面临的两难境地的集中反
映。
从明万历到清康熙的一百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知识界对待西方传入的
科学知识大致有三种不同的态度:一种以杨光先为代表,他们在反对西方
天主教文化的同时也一概排斥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这种将婴儿连同污
水一道泼出门的做法遭到了彻底的失败;第二种当以徐光启为代表,他们
努力学习和引进西学,对于推动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融合起到
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对利用天主教文化来“补儒易佛”的设想是脱离
实际的,加上对传统科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他们的理想终因失去社会
基础而不能成功;第三种就是梅文鼎所代表的那种“去中西之见,以平心
观理”的态度。尽管梅文鼎的思想有着上述的那种历史局限性,但他毕生
致力于阐发西学要旨,弘扬中学精华,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实践中西之学的
“会通”,对于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和早已形成自已独特的天文、数
学体系的民族来说,梅文鼎的方式是多数知识分子能够接受并且实际上采
纳了的一种学习西学的方式。正因为此,他的工作得到了后人的承认与尊
敬。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梅文鼎撰,魏荔彤编:梅勿庵先生历算全书,兼济堂刊本,
1723。
[2](清)梅文鼎撰,梅■成编:梅氏丛书辑要,承学堂刊本,1759。
[3](清)梅文鼎撰,梅■成编:绩学堂诗文钞,承学堂刊本,1757。
[4](清)梅文鼎撰,梅■成校:勿庵历算书目,《知不足斋丛书》
本,1939。
[5](清)毛际可:梅先生传,勿庵历算书目·卷末,《知不足斋丛
书》本,1939。
[6](清)方苞:梅徵君墓表,见《方望溪先生全集》卷十二,四部
丛刊本,1929。
研究文献
[7](清)阮元等:梅文鼎传,见《畴人传》,上海玑衡堂刊本,1896。
[8]李俨:梅文鼎年谱,清华学报,2(1925),2,第609—634 页;
修订稿载于李俨撰:中算史论丛,第3 集,科学出版社,1995。
[9]钱宝琮:梅勿庵先生年谱,国立浙江大学季刊,1(1932),1,
第11—44 页。
[10]商鸿逵:梅定九年谱,中法大学月刊,2(1932),1 第19—42
页。
[11]李俨:梅文鼎的生平及其著作目录,安徽历史学报,1957,1,
第93—94 页。
[12]严敦杰:明清数学史中的两个论题——程大位和梅文鼎,安徽
历史学报,1957,1,第 48—52 页。
'13'沈康身:梅文鼎在立体几何上的几点创见,杭州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报),1962,1,第 1—7 页。
'14'沈康身:球面三角形的梅文鼎图解法,数学通报,1965,5,第
47—52 页。
'15'■本敬造:梅文鼎■■算学,(日文)东方学报, 1970, 4,第
491—518 页。
'16'■本敬造:梅文鼎■数学研究,(日文)东方学报,1973,44,
第233—279 页。
'17'J·C·Martzloff;Recherehessurl’OeuvreMath■。。
matiquedeMeiWe…nding;Paris;1981。
'18'梅荣照:略论梅文鼎的方程论,见《科技史文集》第8 辑,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19'刘钝:清初历算大师梅文鼎,自然辩证法通讯,8(1986),1,
第52—64 页。
'20'刘纯:托勒玫的曷捺楞马与梅文鼎的三极通机,自然科学史研究,
5(1986),1,第68—75 页。
'21'刘钝、川原秀城:梅文鼎故里考察散记,(日文)数学史研究,
1988 年,第116 号,第48—52 页。
'22'严敦杰:梅文鼎的数学和天文学工作,自然科学史研究,8(1989),
2,第99—107 页。
'23'刘钝:梅文鼎的若干几何学贡献,见《明清数学史论文集》,江
苏教育出版社,1990。
陈潢
杨文衡
陈潢字天一,号省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崇祯十年(1637
年)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卒。水利学。
陈潢幼年聪颖,有抑强扶弱,“经世致用之志”。长大后,好读经世
书,尤其注意研究农田水利方面的学问。因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影响,
曾热中科举。由于“连试不遇”,因而逐渐淡簿功名,不强求科举作官的
事。他为人正直恬淡,慷慨好施,“喜与名士交,性慷爽,一言投契,挥
手千金勿吝。”当他经世的志愿无法实现时,只好出外漫游,寻找出路。
康熙十年(1671)他北上京师,希望遇到知已。可是结果却是“困无所遇”,
饱含忧愤离开北京。途经邯郸吕翁祠时,为了排解心中郁闷,便挥笔在墙
上题了一首七言诗:“四十年中公与侯,虽然是梦也风流;我今落魄邯郸
道,要替先生借枕头。”此诗被路过这里的靳辅看见了,非常赞赏,同情
作者,觉得此人不同寻常,有抱负。他见诗文墨迹未干,估计作者不会走
远,于是派人寻找,终于查访到了陈潢的下落。两人相遇,一见如故,结
为好友。此时靳辅由武英殿学士升授安徽巡抚,按惯例,凡州县以上的外
官又兼刑名钱谷责任者,都要聘请幕客,协同料理事务。靳辅离京前,曾
留心访求,但未得中意的人。见到陈潢后,立即聘请他为幕客,同往安徽
任内。陈潢随靳辅治皖6 年,出了不少好主意。有一年天旱,陈潢建议兴
修水利,开辟荒田,使数千家流离失所的农民纷纷来归。由于靳辅治皖有
功,康熙十六年(1677)三月升任河道总督。靳辅面对“河道大坏”的局
面,心里对河道总督一职有点畏惧。在陈潢劝说下,靳辅才打消了顾虑,
两人“矢志同心,■勉协力”,共赴治河第一线。
陈潢辅助靳辅治河前后达10 年之久,大的规划措施都出自陈潢。由于
陈潢长期关心并研究治河,所以上任之初就胸有成竹地向靳辅提了5 项建
议:第一,治河要实事求是,要按流水规律办事,切不可投机取巧,矫揉
造作,任意粉饰。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措施。第二,要搞调
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作规划。为此,两人同去黄淮地区实地考察,观看
黄淮形势及各个决口的受灾情况。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他们找出了河道
蔽坏的缘由和补救办法,作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第三,任用贤能,不用
“膏泽纨■之子”,不用“躁进趋利之徒”。陈潢既坚持任人为贤的标准,
又考虑靳辅处理人事问题的难处,希望他在录用人时“必先究其素履,验
其材力,审其邪正,择可录者保之而升之于公,然后亲为验视而录之,而
试之。以事试而不称,即黜之,并究保者。试而称事,由细而巨,历委以
试之,于是堪大任者出矣”。总之,在用人问题上,从一开始就要慎重挑
选,严加考核,然后赏罚分明,即可见到用人的成效。第四,作好预算。
陈潢提出,要放开手脚作预算,该花的钱要舍得花。如果当花的钱舍不得
花,将会使工程草率行事,质量不高,容易败坏。即使修理也不容易,还
得重来。这样花钱更多,谈不上节约。因此,作预算时,宁留有余地,不
要抠得太紧,影响工程费用,以致因小失大。第五,工程措施与工程管理
得当。陈潢主张,平时的工作是合流去淤,去淤的办法是筑堤与疏浚河道。
陈潢还提出了一套以军法管理工程的办法,便于防守抢救。这些建议靳辅
均予以采纳。
陈潢有关治河的著作大多散失,后人收集的《天一遗书》原稿也不见
传世,只有杨象济的《天一遗书》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陈潢同里张霭生
根据陈潢的《河防摘要》一书,编成《河防述言》12 篇,而《河防摘要》
失传。陈潢还“采辑列朝言河诸书,上述国史之文,下褒诸家之集,综核
源流之异同,参考政治之得失”,写成《历代河防统篡》28 卷6 门1600
余条,“为自来以河事为专家言者所未睹”。还写了《治河策》,已失传。
《天一遗书》、《河防述言》保存了陈潢部分治河理论和工程技术知识,
内容相当丰富,是水利学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像陈潢这样杰出的水利专家,理应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崇敬。然而在封
建制度下,他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用,而且在晚年竟蒙受不白之
冤,忧愤而死。原因是陈潢治河后期,在黄河下游两岸推广屯垦计划,遭
到上层封建官吏及当地豪强地主的联合反对。他们在皇帝面前诬告陈潢屯
田扰民。康熙皇帝听信谗言,不理会陈潢的申辩,下令削去陈潢官衔,解
京监候。陈潢一向磊落刚直,哪能忍受这等冤屈。结果到北京不久即含冤
积郁而死,时年52 岁。
陈潢协助靳辅治河不仅“黄淮故道次第修复”,而且“漕运大通”,
出现了清初以来少见的好局面。其成就主要有5 项:
(1)堵塞了黄河北岸杨家庄决口。当时黄河有好几处决口,而以杨家
庄决口最大,河水几乎全部由决口流出,北流入海,原来的河道严重淤塞,
运河也被堵塞,漕运不通。宿迁以东黄河北岸的民田皆成泽国。面对这种
形势,陈潢提出的治理方案是不要急于堵塞这个大决口,先从下游着手,
堵塞小决口,疏导黄河南岸,让淮河从清口流入黄河。这样可以借淮水冲
刷黄河下游淤浅的河道,为水复故道开辟道路。然后又在决口上游从南岸
开一引河,把河水的一半引入故道,减小决口的水势。这些工作完成后,
才正式着手堵塞杨家庄决口。堵塞的办法是制做巨型埽,“一埽之大如陵
阜,约值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