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188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188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理。《农则》所述农、桑、树、畜等农业生产各部门的技术原理和技术方
法,自成体系,反映出明清之际,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概貌和农业科学技
术状况,确可视为出色的农学著作。

《豳风广义》成书于乾隆五年(1740),由巨兆文、史德溥二人为之
校订文字,然后捐资付刻,乾隆七年(1742)刻成。此为宁一堂刻本,有
陕西巡抚帅念祖的序,还有杨■同乡刘芳的序和其门人巨兆文的跋。以后
陕西、河南、山东都重刻过。后来又有《关中丛书本》。1962 年,农业出
版社出版了郑宗元和郑辟疆的校勘本。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卷之上,
着重论述桑树的地宜、栽桑、种桑和盘桑条法、压条、分桑法、栽地桑法、
修科树法、接桑法等;卷之中,记述了养蚕器具等的准备和各种蚕具,以
及择种、浴种、初蚕下蚁、饲养、上簇、摘茧、蒸茧,直至缫丝;卷之下,
第一部分谈蚕丝的织■和机械,此外,还附有养槲蚕法;第二部分为畜牧,
主要是家畜、家禽的饲养和疾病治疗的方法;还有一些关于园艺方面的论
述。这本书的特点是处处从陕西关中地区的条件和实用出发,例如特别介
绍了杨■在当地发现的一个桑树优良品种,比优良的南桑还好。书中还把
中国古今南北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出陕西地方养蚕的适宜时间在
谷雨前三四天。为便于广泛宣传,书中附图很多,所讲内容都是本于经验,
切实有据,不作空谈,而且文字浅明易懂。书前杨■写给当地政府的陈条,
列举北方可以种桑养蚕的道理四条,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开拓当地民间生


产领域的热情。

杨■觉得《知本提纲》分量过大,童蒙不易记诵,于是把修身、齐家
部分提纲挈领地缩写成《修齐直指》一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印。
清末,经刘光■(古愚)作评,用《修齐直指评》的题名付刻,得以流传
下来。有《柏经正堂刻本》、《烟霞草堂遗书续刻本》和《关中丛书》本。
近人王毓瑚编的《区种十种》中也有节录。这本书,由杨■的门人临潼齐
倬做注解。书中讲到“五常”,有“以此树艺,无不畅茂;以此畜牧,无
不蕃息。。”等数句,其下注文阐述耕种、养畜、育蚕等的原则后,又进
一步申论耕、桑、树、畜的具体技术,有颇为详尽的发挥。从农学观点说,
很有价值。

杨■虽为200 多年前的一个知识分子,但其处世的品德即使是在今天
至少也有两方面要予以肯定。其一是在从事农桑技术的总结研究方面,重
亲自试验,不轻信传闻。他说:“农桑著述颇多,但知文者多未亲身经历,
亲身经历者多不知文。所以多略而不详,繁而不要,用之多无实效,总由
耳闻而未尝身试也。”他开辟养素园,在园中“凡种桑、养蚕、畜牧、粪
田之事都精心探讨,躬亲验习”。“区田”是一项古老的农业技术,历代
不乏人探讨,明、清时因人口增加较快,不少人再度提出发展这种古老农
艺,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摸清区田的功效,杨■就带领学生,专门用
区田法种了一亩麦子,一切严格按照区田法的要求去做,结果在一亩地上
收到了一千斤麦子。再如,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桑树无性繁殖法,杨■在自
己试验地里如法培育,结果没有一根成活。于是他经过多年试验,改变培
育方法,终于获得成功,他总结经验说:“腊月里埋条春栽”和“九月盘
栽”成活率最高。其二是在处人处事上,杨■务实际,反对虚华,他说:
“凡我学人,莫读虚华不实之书,须求落实;经济之典,不徒玩味其理,
又必身亲其事。”尚书陈宏谋,乾隆年间抚陕,听说杨■之成就,“学为
实学,业为实业”,就邀他到省里,研讨学问,讨论实业,并“代为纳粟
入太学,手题堂额楹联,以旌其居”。一时名声雀噪,达官显宦慕名求见
者,门庭为塞。然而,杨■不为虚荣所动,只是尽力辅助省里倡议栽树、
植桑、养蚕,无聊的应酬一概谢绝。杨■热心助人,服务乡梓,反对旧俗,
也是深感人心的。为解决家乡人的穿着问题,他从种桑开始,经过13 年的
辛苦试验示范,才取得成效。本村距城镇较远,贸易不便,影响乡人生产,
他就相地集众建立集市。农村缺医少药,杨■即探索脉理,熟习针炙,“尝
针里人肠胃之疮。。疗久弃之痿症,起数载之沉痼”,他还精于兽医,“邻
牛误吞钉,先生开一方,药仅常品,钉应时下,医者不解”。他主张简化
繁琐的封建礼仪,改革社会弊俗,“尝约先儒礼论酌立丧祭仪式,又疾女
子裹足为弊俗,请禁未果,皆自行于家”。杨■平生嗜好读书,临终时遗
嘱家人,不要为他棺殓穴葬,把遗体安放在养素园内他晚年藏书读书之处
明经洞的石床上,用生前喜好的书籍覆盖,然后在明经洞内砖墙砌隔。杨


■去世后,道光帝(1821—1850)曾手谕褒嘉,命祀乡贤祠。光绪二十年
(1894)兴平知县杨宜瀚筹建专祠,定每年农历四月四日为祭祀日。自此
纪念仪式年年不绝,一直延续至1958 年。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杨■:知本提纲,崇本斋刻本,1747。
'2'(清)杨■:豳风广义,农业出版社,1962。
'3'(清)杨■:修齐直指,财政经济出版社(区种十种本),1955。
研究文献
'4'王毓瑚:中国农学书录,农业出版社,1964。
'5'李凤岐:关中农学家——杨■,见《农史研究》第8 集,农业出版
社,1989。

徐大椿

傅芳

徐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道人。江苏吴江人。清康熙
三十二年五月十五日(1693 年6 月18 日)生;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四日
( 1772 年1 月8 日)卒。中医学。

徐大椿家原为有声望的世家大族。祖父名■,康熙年间任翰林检讨,
参加纂修《明史》工作。大椿青年时习儒,为诸生。凡天文地理、音乐武
术均有研究。20 岁时从学于周意庭先生,是年通过县试,后因故被革除生
员资格。其时他的三弟患痞症,使他有机会与名医讲论医学并研制药物,
后四弟、五弟又相继病故,他的父亲也悲悼成疾,乃发奋研读医书。自《内
经》以至元明医家著作,皆广求博采,精心钻研,50 年间,经他批阅之书
约千余卷,泛览之书达万余卷,可见其治学之勤。在临床中,治疗效果也
好,因而医名鹊起,甚至怪症痼疾,亦多效验,远近慕名前来求治者很多。
乾隆二十五年(1760),文华殿大学士蒋文恪患病,高宗召其入都为蒋诊
治。徐氏检查后直言蒋氏的病已无药可救,高宗欣赏他的朴诚,欲留他在
京工作,经再三恳求,才得返回故里,后隐居于吴山眉泉。乾隆三十六年
十月又被召入京,其时徐氏正病卧在床,病稍愈,即由其子徐■陪同前往,
抵京三日后病逝。乃诏赐白金,赠儒林郎职。

徐氏生当康、乾盛世。其时,统治者为控制人们思想,一方面设科举、
办学堂、兴八股以宣扬正统儒家思想;另一方面又大兴文字狱,对有碍清
统治者之思想、言论严加控制和防范,限制言论、创作、出版的自由,故
考据学盛行,此风亦严重影响医学界。徐氏鄙视这种以八股制艺求取功名
利禄的道路,在他入学后的一次岁试时,因发泄这种厌恶情绪,而被学史
开除。从此他摆脱了科举束缚,专心于医学的研究及古典医著的考证,旁
及天文、历算、史地、音乐、武技、水利等。如在雍正二年修浚塘河,以
及乾隆二十七年泄太湖下流时,政府曾采用徐氏建议,省工且有成效。

徐大椿治学态度严谨,主张“凡读书议论,必审其所以然之故,。。
方不为邪说所误”(《医学源流论·邪说陷溺论》)。针对当时医界受明
末温补学派影响,医生崇尚薛己、赵养葵、张景岳等温补说,用补成风,
并有执一二个温补方而通治百病者,因而著《医贯砭》予以评责,虽然不
免有矫枉过正之言,但对纠正滥用温补之弊是有益的。他认为学习医学必
须从源到流,重视理论学习,提倡先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
论》等经典,以明经脉脏腑、药性之理及制方之义,然后博览《千金》、
《外台》以下各书,以取长补短,才不至为后世偏杂驳乱之书所惑。他更
提倡在理论上力求“全体明”,于临床主张“精思历试”,重视理论联系


实际,并据此以撰“治人必考其验否论”之篇;他在《医学源流论·诊脉
决生死论说》中说:“病名有万,而脉之象不过数十种,。。何能诊脉而
即知何病?此皆推测偶中,以此欺人也。”反映了他实事求是之精神。

在学术上,他提出“五脏之真精”是“元气之分体”,“元气之根本
所在”在“命门”之说,阐明了元气与命门、脏腑的关系,他又将元气与
生命的关系比喻为薪与火,置薪于火,薪尽火也灭。40 岁以前,人体是元
气渐盛;40 岁以后,元气日减,故他治病很注意顾护元气。他说:“若夫
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 
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
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邪于外。若邪盛
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术也”,
可见徐氏采用祛邪安正和补气养正之法来顾护元气,是对扶正法之发挥。
徐氏主张识病求因,他在《兰台轨范·序》中强调“欲治病者,必先识病
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然后考其冶之之法,一病必
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从而批评了“自宋以还,无非阴阳气血,寒热
补泻,诸肤廓笼统之谈”。

在用药方面,徐氏反对机械套用“药物归经”说,认为“以某药为能
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则不可;谓某经之病当用某药则可;
谓某药不复入他经则不可”。“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
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凡此,均切合实用的原则。此外,
他还主张用药宜清淡,治病方法不应单用汤药,反对标新立异,应以针、
砭、熨、引、按摩诸法配合,这在临床上有积极意义。

徐氏也是医学史上敢于直言不讳评述古代医家得失的第一人。但徐氏
过于尊经崇古,如其说“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等,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他本身学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当时医学的发展,他迷信鬼神、占
卜等,并且崇信服石说亦为后世所诟评。徐氏所撰医学著作有7 种:《难
经经释》2 卷(1727),《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 卷(1736),《医贯砭》
2 卷(1741),《医学源流论》2 卷(1757),《伤寒论类方》1 卷(1759),
《兰台轨范》 8 卷(1764),《慎疾刍言》(又名《医砭》)1 卷(1769)。
评注前人的著述则有《外科正宗》、《评叶氏临证指南》;徐氏经治案例,
由后人整理而成的医案著作1 种,即《洄溪医案》;另有未刊稿本《管见
集》。后人辑刊或托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