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

第202部分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02部分

小说: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栗毓美总结砖坝的优点是:埽工容易朽烂,堆储的防险秸料如两三年
不用,也会腐烂,同时还有火烛之险。砖工则没有这些缺点。与碎石相比,
由于石块大小不一,储存堆放时空隙大,每方石块的实际可用量相对减少。
砖块则可以整齐堆放,不存空隙,而且每方单价要比石块便宜近一半。即
一方石块工价可购两方砖块,而每抛一方砖块又可顶两方石块之用,效益
悬殊。加以石料开采不易,经常跟不上工程的需要,砖工就更显示出优越
性。在使用效果上,埽工由于挑流不得力,往往在埽段上下形成新险工,
使得埽段加长,守护更难。而砖工只要在一定间隔抛投一座,就能将全河
流势挑离堤岸,效果迥然不同。在当时河工经费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这无
疑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创新。

栗毓美一心重视黄河修防,试行砖坝之初,不同意见很多,为证实砖
工的效果,粟毓美往往在砖坝刚高出水面时,就不避危险,屹立坝头指挥
施工。在任5 年,黄河没有决口。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由于管辖范
围内的山东曹河厅防险料物短少,粟毓美受到降二级留任处分。次月,即
病逝于巡工途中。谥号恭勤。由于他治绩斐然,灵柩远离河南时,百姓沿
途哭拜,“千里不绝”。山东、河南不少州县还建祠纪念。

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栗毓美传,《二十五史》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缪荃孙:续碑传集,《清代碑传全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世界书局,1937。

郑复光

林文照

郑复光字元甫,号浣香,又作浣■、■香。安徽歙县人。清乾隆四十
五年(1780 年)生;卒年不详。物理学。

郑复光监生出身(“少贡成均”),但于功名进取无甚成就。据《经
学博采录》载,他于咸丰癸丑(1853)已达74 岁高龄,仍健游北京。郑复
光为人沉默寡言,好深思,从小偏爱科学技术,于数学、物理学和仪器制
造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他善于融会贯通中西算术,常与当时数学名家
李锐、汪莱、张敦仁等讨论天算问题。曾著《割圆弧积表》、《正弧六术
通法图解》及《笔算说略》、《筹算说略》等书。1841 年撰成《费隐与知
录》一书,用科学原理解释那些为“世人惊骇以为灾祥奇怪之事”二百余
则,内容包括天文、地理、气象、化学、物理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
类现象。

郑复光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几何光学方面。年轻时曾在扬州见到一种叫
做“取影灯戏”的光学装置,它是以光线(灯光)经透镜组把预先画好的
花鸟人物放大映射到壁上。由于好奇心的驱使,郑复光回家后便钻研此“取
影灯戏”,进而钻研几何光学问题,长时间地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后又
到各地游历,如游粤、滇、陇、晋,并多次北游京师。在游历中,随时注
意观察和搜集光学仪器,还向店肆手工艺人请教光学仪器的制造方法。又
亲到北京观象台实地了解天文仪器特别是窥筒远镜(清初由传教士传入的
西方早期天文望远镜)的使用情形。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终
于在1835 年前后归纳出一套具有独特形式的几何光学理论,著成《镜镜■
痴》一书,经修改后于1847 年刊印行世。书名中的“■痴”一词,原见于
《颜氏家训》,意思是以痴夸炫于人;作者此处是用以表示自谦,因此其
书名实有“光学管见”或“浅说”之义。

《镜镜■痴》全书共5 卷,约7 万余字,计分“明原”、“类镜”、
“释圆”、“述作”四个部分。

“明原”部分是论述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现象,以及眼睛的光
学功能,共有原色、原光、原景、原线、原目、原镜6 篇。

“类镜”部分是扼要地分析几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质料和性能,侧重
于介绍几种方形透镜的特性,分有镜资、镜质、镜色、镜形4 篇。

“释圆”部分是专论圆形透镜的性质,系统地论述了光线通过凸、凹
透镜和透镜组之后的成象原理,共有圆理、圆凸、圆凹、圆叠、圆率5 篇。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郑复光的独特的研究成果,也主要表现在这一部
分。如他提出了“顺收限”的概念,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述,还画出了光


路图。当时西方有关透镜的焦距概念及光路图等几何光学的理论均未传
入,因此上述的光学理论,皆为郑复光的独创。实际上,郑复光所谓的“顺
收限”就是透镜的焦距。

“述作”部分是专述当时光学仪器(或器具)的制做问题,包括做照
景镜、眼镜、显微镜(实为放大镜)、取火镜、地灯镜、诸葛灯镜、取景
镜、放字镜、三棱镜、多宝镜、柱镜、万花筒镜、透光镜、视日镜、测日
食镜、测量高远仪镜、远镜(即望远镜)等17 种,差不多把当时所知道的
各种光学仪器(或器具)都涉及到了,特别是详细地介绍了当时中国尚较
少见的望远镜、放大镜等光学仪器的使用原理及制造方法。

可以说,《镜镜■痴》一书是中国19 世纪上半叶的一部重要的实用光
学专著,其广度和深度代表了当时中国光学发展的水平。

郑复光还注意搜集并介绍西方的技术发展资料,在《镜镜■痴》书末
附有“火轮图说”,这是中国近代介绍西方蒸汽机的最早史料之一。

郑复光生活在中国封建闭关自守时期,不能及时了解西方科学技术在
19 世纪初期的发展情况,科学研究无可借鉴,只能在孤立状态中摸索,困
难很大。郑复光不为困难所阻,不满足于前人的成就,仅凭明末清初所传
入的西方有限的光学知识,通过广泛的学习调查和反复的实验研究,终于
取得了成功。在乾嘉时代的社会崇尚词章、大多数知识分子埋头故纸的情
况下,郑复光坚持实践,坚持实验研究的科学探索精神,尤显得突出与可
贵。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郑复光:镜镜■痴,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2'(清)郑复光:费隐与知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清)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光绪年间刊本。
研究文献

'4'林文照:十九世纪前期我国一部重要的光学著作,见《科技史文集》
第12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吴其■。。 

刘昌芝

吴其■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清乾隆五十四年二月六
日(1789 年3 月1 日)生;道光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847 年1 月27
日)卒。植物学、矿物学。

吴其■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吴■,见吴其彦曾任翰林、侍郎、顺天
府(今北京)学政等官职。道光元年(1821)其父卒,道光五年(1825)
母殁。他家的住宅称“宫保第”。吴姓氏族是前清固始县“四大家族”之
一。

吴其■从小好学,21 岁时(1810)考中举人,28 岁时(1817)考中状
元,先后任翰林院修撰、礼部尚书、兵部侍郎等职。以后又出任湖北、江
西学政、湖南、湖北、甘肃、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省
的巡抚或总督,还兼任过盐政等高级官员,所以说他“宦迹半天下”。吴
其■不同于清代一般官吏,他对植物学与矿产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植
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篇》、《滇南矿厂图略》和《滇行纪程
集》等书,这些书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1.在植物学上的成就
他首先编著的是《植物名实图考长篇》,全书22 卷,约89 万字。著
录植物838 种。分谷类、蔬类、山草、石草、■草、蔓草、水草、毒草、
果类、木类等10 余类,每类植物中又分许多种。吴其■辑录历代古籍中有
关植物的资料时,重点收录各种植物的形态、产地、药性及用途等。书中
著录或节录了一些花卉、果树用材植物的专谱,如《芍药谱》、《桐谱》、
《菊谱》、《打枣谱》、《蚕书》、《茶经》、《牡丹谱》等。还辑录了
中国南方、北方,包括国外引进的果树60 多种。保存了大量植物学文献,
其数量超过历代任何一种本草和植物学著作。它是研究植物学、生药学的
重要文献。

吴其■在完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篇》的基础上,利用去各地巡视的机
会,深入调查,广泛采集植物标本,绘制成图,并结合历代的有关文献进
行研究,写出了著名的《植物名实图考》(1848)。本书是在他死后第二
年由山西巡抚陆应谷校刊的。全书38 卷,记载植物1714 种,分谷、蔬、
山草、■草、石草(包括苔藓)、水草(包括藻)、蔓草、芳草、毒草、
群芳(包括寄生于一些木类的担子菌)、果、木等12 类。这是一部专门记
载植物,又集中反映其生物学特性的植物学专著,为吴其■在植物学方面


的重要研究成果。

《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植物,多数是吴其■亲自观察和访问所得,
因此这些描述都能反映该植物的形态及生态习性,使读者能辨认植物的种
类。例如,他在九头狮子草下写道:“九头狮子草产湖南■麓山坡间,江
苏庐山亦有之。丛生,数十本为一簇。附茎对叶,如凤仙花叶稍阔,色浓
绿无齿。茎有节如牛膝。细根长须,秋时梢头一节间先发两片绿苞,宛如
榆钱,大如指甲,攒簇极密,旋从苞中吐出两瓣粉红花。。摘其茎插之即
活。”准确描述了九头狮子草具有根细长须状,茎深绿色,有膨起的节,
叶对生,花开于枝梢的叶腋,多数为聚伞状花序,花呈淡红紫色的形态,
以及它的习性、繁殖方法。他又指出野芝麻丛生,方茎,四棱,对节生叶,
绕节开花(轮伞花序)、唇形花冠的特点,而且对花萼,雄蕊着生方式,
都有形象的描述。《植物名实图考》首次记载了蕨类植物生殖器官孢子囊,
如卷十六石草类记剑丹叶“面绿背淡亦有金星如骨牌点”。“金星”(即
孢子囊群)是蕨类植物共同的特征。又对鹅掌金星草、金交翦、飞刀剑、
铁角凤尾草等蕨类植物的孢子囊也作了形象的描述。而且其附图都将“金
星”绘出。说明对蕨类植物孢子囊的形态已有深入的观察和认识。由于吴
其■的细致认真观察,考证分析,发现了本草著作或有关记载植物文献中
的错误,以及经常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混淆现象,并给予了纠正和
补充。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五加科的通脱木与木通科的木通混为
一种,同列入蔓草类,吴其■就把通脱木从蔓草中分出,列入山草类,纠
正了李时珍的这一错误。他还在冬葵条中批评李时珍将当时人们已不喜食
用的冬葵从菜部移入■草类是错误的,并指出冬葵为百菜之主,直至清代
在江西、湖南民间仍栽培供食用,湖南称冬寒菜,江西称蕲菜,因而他又
将冬葵列入菜部。以上数例表明,吴其■已突破历代本草学仅限于性味用
途的描述,而着重于植物的形态、生态习性、产地及繁殖方式的描述,大
大丰富了植物学的内容。

《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的1800 多幅图,比历代本草著作中的图都要精
确。我国本草书中有附图,开始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 年)成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