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象,贯通一气,这是最可注意的一点”。他对中医、西医采取的是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提出:“现在学西医的,或是学中医的,应该把中国的
医学,可以用科学说明的,就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明,归纳到科学的范围以
内;不能用科学说明的,从‘君子盖阙’之义,留着将来研究。”
除了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外,杜亚泉还毕生热心于科学教育事业。他不
仅创办了许多学校、学馆,并在许多学校任教,培养出一大批学生,而且
还编写和编译了不少质量较高的教科书。他所著的《格致》、《矿物学》、
《植物学》、《理化示教》、《理科》、《生理学》、《动物学》、《自
然科学》等教科书,连清政府学部颁印的教科书也无法与之相比。他喜欢
根据历史和哲理教导学生,曾编著《博史》和《人生哲学》,翻译叔本华
的《处世哲学》,作为高级中学教科书。《小学自然科词书》是他遗留给
社会和科技教育界的最后一部书。他为中国的近代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事
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社会科学方面,他曾与孟麻合编《各省咨议局章程笺释》,主张产、
销合作,救济农村,防止外货之充斥。在1900 年《亚泉杂志》创刊号序文
中,他阐述了科学技术决定政治和社会关系的观点。他提倡精神文明,颂
扬东方思想。他认为人应该以理智支配欲望,为最高的理想;社会应该以
西方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最后的目标。所以从思想方面来说,
杜亚泉不愧为中国启蒙时期的一个典型学者。
总之,杜亚泉不但对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尽了最大努力,为中国
的科学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心血,而且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
学、哲学、法律等方面,也致力于科学思想的灌输。因此在中国科学发展
史中,杜亚泉是一个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文献
原始文献
'1'杜亚泉主编:亚泉杂志,第1—10 期,亚泉学馆编辑出版,商务印
书馆代印,1900—1901。
'2'杜亚泉等:植物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18。
'3'杜亚泉等:动物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32。
'4'杜亚泉:格致,商务印书馆,1902。
'5'杜亚泉:理化示教,商务印书馆,1904。
'6'杜亚泉:矿物学,商务印书馆,1902。
'7'杜亚泉:化学工艺宝鉴,商务印书馆,1932。
'8'杜亚泉:下等植物分类学,商务印书馆,1933。
'9'杜亚泉:高等植物分类学,商务印书馆,1933。
'10'惠利惠撰,杜亚泉等译:动物学精义,长沙商务印书馆铅印,1939。
'11'蔡元培:杜亚泉传,见《绍兴县志资料》第1 辑第2 编第16 册,
绍兴修志委员会,1937。
研究文献
'12'谢振声:杜亚泉传略,中国科技史料,9(1988),3,第8—14
页。
恽铁樵
余瀛鳌蔡永敏
恽铁樵名树珏,别名冷风、焦木。江苏武进人。清光绪四年(1878
年)生;民国二十四年(1935 年)卒。医学。
恽铁樵出身于官吏家庭,父母早故。幼时依靠族人抚养,初习儒,学
习勤勉;20 世纪初,入南洋公学,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1911
年入商务印书馆任编译员;1912 年,受聘主编《小说月报》,译述西方小
说。1916 年,恽氏因长子病故,而自己又体弱多病,遂矢志为医,曾问业
于晚清名医汪莲石,恽氏悉心探究《内经》及汉代张仲景著述蕴义,旁参
诸家学说、西医学理。意在取长补短,弘扬中医学术精华。年40 余,始在
上海市正式挂牌应诊,精于诊治,声誉卓著。当时由于国民党政府对中医
采取排斥和取消的政策,恽氏积极参与抗争,撰文批驳种种谬论。特别是
余云岫以偏激的西医学理诋毁《内经》,恽氏据理予以反击,笔锋犀利,
为广大中医同道所拥戴。1933 年创办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为培育中医后
继人才不遗余力,受业者达千余人之多。恽氏主张多读书,多临证,临床
经验相当丰富,尤精于内科(伤寒、温病、杂病)和儿科。
恽铁樵作为先文后医学者,他撰写了较多的医学著作,集为《药■医
学丛书》。此丛书包括《论医集》、《医学平议》、《群经见智录》、《伤
寒论研究》、《温病明理》、《热病学》、《生理新语》、《脉学发微》、
《病理概论》、《病理各论》、《临证笔记》、《临证演讲录》、《金匮
翼方选按》、《风劳臌病论》、《保赤心书》、《妇科大略》、《论药集》、
《十二经穴病候撮要》、《神经系病理治疗》、《鳞爪集》、《伤寒论辑
义按》、《药■医案》。初刊于1928 年,建国后亦曾数次出版排印本。
恽氏所撰医著,在民国时期具有较大的影响,现择其重要著作简介如
下:
《群经见智录》:此书首论《内经》之发源、成书、读法及总提纲;
次列扁鹊、仓公医案及有关张仲景《伤寒论》学术研究等内容。并针对余
云岫《灵素商兑》(此书内容以攻讦《内经》学术理论为主),撰论予以
批驳。
《伤寒论辑义按》:恽氏对日人丹波元简之《伤寒论辑义》有较深的
研究。遂以此书为蓝本,将个人学习体会、临证心得,结合丹波氏注文,
另写按语附于其后,并增补《伤寒论》其他注家(包括中日两国学者)的
一些注文,书中联系西医生理、病理、药理理论,抒发个人学习《伤寒论》
的见解,但其中有附会之论。
《温病明理》:此书着重辨析伤寒、温病之异,介绍中医温病之概念
及清吴鞠通创导之三焦辨证等专题,并对一些重要的温病学派及温病治法
予以扼要论述。
《脉学发微》:恽氏于此书列述脉学概论、原理,提出“十字脉象”
(大、小、浮、动、数、滑、沉、涩、弱、弦、微),参考前人对这些脉
象的描述,结合个人心得予以阐解;并以临床经验为依据,分析促、结、
代、浮、沉、迟、数诸脉。他用中西汇通之医学观点介绍脉理,其中或有
联系欠当之处,仍不失为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脉学专著。
《药■医案》:此书集中反映恽氏临证案治经验,分伤寒、温病、时
病等类。所介绍的医案不乏危重病例,从恽氏医案不难看出,他善于运用
经方,适当选用后世方并善于灵活加减,理、法、方、药较为契合。值得
提到的是,恽氏经治案例,不论成功与失败,均能以求实的态度予以记述,
对临床医生很有参考价值。
恽氏治医,重视《内经》和张仲景学说,认为这是中医学术临床的根
本。但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欧西医学东渐,有人试图将中医学术
理论与之融会的年代,故在捍卫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同时,指出中医务须
改进。至于如何改进?恽氏提出须先“发皇古义”,“不可舍本逐末”;
但又主张“融会新知”,并提出“欲昌明中医学,自当沟通中西,取长补
短”。认为中医应循之“轨道”,必须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化合,以产生
“新中医”。什么是“新中医”,恽氏的观点是“渐与古说相离,不中不
西,亦中亦西”。这个观点,当时为不少学者所赞许。
自20 世纪20 年代始,中医界面临受岐视、被取消的危机,恽氏坚决
与之抗争。他的学术思想的主流是既肯定中医的学术理论与经验,又不排
斥与西医学说相汇合。对于经典医著所论,他潜心研习,又不泥于旧说,
往往提出个人不同的见解,供读者思考、参阅。对于当时一些医生将西医
病名生硬地套用于中医,恽氏亦持反对态度。他从不隐晦自己的观点,对
中医同道,则提倡学术交流,各抒己见。其著述所阐论的学术思想及其在
业医数十年的社会活动,反映了近世中医界为沟通中西医学所进行的努力
探索。
在培养人才方面,恽氏亦有较大的贡献。这不只是反映于医学,早在
主编《小说月报》的民国初,他就从外界来稿中,慧眼赏识像鲁迅这样的
一代文豪,传为文坛佳话。在医学方面,除亲授门生外,恽氏创办了“铁
樵函授医学事务所”,还组织编写了一整套较系统的函授教材,先后培养
了千余人,学员遍及全国各省。须予指出的是,恽氏是我国较早实施函授
教育的著名医家,故中医的近代教育发展史,恽氏可以说是一位影响深广、
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恽氏的学生中,以陆渊雷、章巨膺等较负盛名。但陆氏的学术观点
与恽氏或有不同之处,如陆渊雷曾参与为旧中央国医馆草拟“统一病名方
案”,恽氏对此持不同见解,他提出中西医病名不能任意套用。章巨膺在
协助恽氏编写中医函授教材及整理《药■医学丛书》方面均有积极的贡献,
深受恽氏青睐与器重。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恽铁樵:药■医学丛书,上海新中国医学出版社,1949。
研究文献
'2'中医研究院编: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1。
利玛窦
杨文衡
利玛窦(Matteo Ricci)字西泰,号清泰、西江、大西域山人、利山
人、西泰子。意大利传教士。1552 年10 月6 日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
1610 年5 月11 日卒于中国北京。数学、天文学、地理学。
利玛窦的父亲是官员,信奉天主教。利玛窦小时候很聪明,十多岁时,
即有志于神学,进教会学校学习。父亲希望他学科学,于是送他去罗马求
学。在罗马学院跟著名的数学教授C。克拉维斯(Clavius)神父学习数学
和实证科学。19 岁那年,他写信给父亲,提出想入耶稣会,深入研究教义,
不愿结婚等想法。父亲收信后,拟前去劝阻他,可是还没有动身就病了,
反复三次都是如此。父亲认为这是天主的旨意,只好打消劝阻的念头。并
复信利玛窦,同意他入耶稣会。入会后利玛窦更加用功学习,不论是文科、
理科还是道科(即神学)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拉丁文、哲学、数学、天
文学、地理学方面,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立志航海,到
东方传教。他向耶稣会长请求,派他去东方传教。当时,非洲和东亚的航
海与传教权都操在葡萄牙国王手中,利玛窦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得
到葡萄牙国王的批准。1577 年5 月18 日利玛窦从罗马动身去葡萄牙首都
里斯本,向葡萄牙国王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得到了批准和资助。1578 年3
月24 日,他从里斯本出发,去印度的卧亚(今印度果阿)。1582 年,由
于罗明坚(M。Ru…ggieri)的请求,利玛窦从卧亚调往澳门。到澳门后,利
玛窦开始学习汉语,并在范礼安(A。Valignani)指导下,了解中国的风土
人情、国家制度和政府组织。1583 年9 月,罗明坚偕利玛窦由澳门抵达广
东肇庆,受到知府王泮的接待。王泮听完他们说明来华的原因后,立即表
示愿意做他们的保护人。4 天之后,王泮又通知他们,总督已同意他们在
肇庆盖房子。房子盖成后,总督在门口张贴布告,禁止任何人在此扰乱。
王泮则赠两块匾额“仙花寺”与“西来净土”。在王泮影响下,肇庆其他
官员纷纷与利玛窦交游。但当地老百姓不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