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了李冰的石像,其上题记:“故蜀郡李府郡讳冰”。这说明早在1800
年前,李冰的业绩已为人民所传颂。近人对李冰的功绩也极为赞赏。1955
年,郭沫若到灌县时,题词:“李冰掘离堆,凿盐井,不仅嘉惠蜀人,实
为中国二千数百年前卓越之工程技术专家。”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5。
'2'(晋)常璩:华阳国志,商务印书馆,1939。
研究文献
'3'(南宋)郭允蹈:蜀鉴,商务印书馆,1937。
'4'四川省水利局编:都江堰水利述要,四川印刷局,1938,第2—3
页。
'5'马兆骧:李冰守蜀治水之功绩,说文月刊,1943,9,第95—106
页。
'6'四川省灌县文化局:都江堰出土东汉李冰石像,文物,1974,7,
第27—28 页。
'7'四川省水利电力厅都江堰管理局编:都江堰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
学院出版社,1987。
淳于意
蔡景峰
淳于意又称太仓公或仓公。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公元前205 年(—说前216 年)生;卒年不详。中医学。
淳于意生于西汉初期,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医学已经出现了一个繁荣
的局面,有大量医学著作问世。著名的《黄帝内经》就是在此时完成的。
淳于意在齐国任太仓长,即管理粮仓的小官吏,因而有太仓公之称。他平
时喜爱医学,先拜公孙光为师,得到公孙光的传授,一些重要医学著作,
包括《经脉上》、《经脉下》、《四时阴阳重》、《顺逆》等,尽得其传。
对此,淳于意还不满足,仍然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公孙光对他的好学不
倦颇受感动,把他推荐到另一名医公乘阳庆门下。公乘阳庆又把自己的藏
书包括《黄帝脉书》、《扁鹊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
《揆度》、《药论》、《阴阳外变》等完全传授给他。有名师指点,加上
自己的勤奋努力,淳于意终于成为能“诊病决生死,有验,精良”的名医。
淳于意精良的医术受到当时各侯国的统治者的重视,都想聘到自己身
边,随时任用。淳于意对此抱有反感,终于离开齐国,周游各国。这一期
间,齐王刘则得了怪病,无良医医治,终于死亡。齐王家族竟以此诬告淳
于意擅离职守,把他投入狱中。后来,又把他押解去京城长安办罪。临行,
淳于意哀叹膝下无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在紧急关头竟无男儿帮助。其幼
女缇萦十分伤感,决心随父入京,并上书汉文帝,表示愿代父赎罪,为官
家奴婢。汉文帝颇受感动,产生怜悯之心,予以特赦。淳于意专心从医,
努力钻研,终于成为一代名医,为我国医学做出重要贡献。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贡献,根据司马迁《史记·仓公传》的记载,主要
是医案和脉诊两方面。
在我国医学史上,他首创“诊籍”,也即后来所说的医案。这些诊籍
主要是为齐王家族诊病时记载的,其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居处、职业或
职位、主诉及病状、诊断病症名、预后及方药,有的病例还兼载病因及病
理。多数诊籍中还记载患者的脉象。这些记录共25 则,包括临证方面的主
要学科,其中大部分是内科病症,也有六例妇科病症、二例儿科病症、一
例外科病症和一例口齿科病症。当时所用的病症名,有些奇特,如沓风、
风瘅、■风、风蹶、蛲瘕,有不少病名,现在已经不用了。诊籍的设立,
给临床科学留下了极宝贵的资料。它为后世医案记录树立了一种模式,便
于临床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有利于临床医学的提高。淳于意
在实际医疗中,还提倡多样化的治疗方法。其中包括汤剂、针灸、水疗(以
水拊其头)、外敷药、漱口药以及阴道坐药等,其中有些治疗方法如阴道坐
药,不仅在国内是最早的记录,还为后世的综合疗法打下基础。
淳于意在脉诊方面的成就也是很突出的。据《史记》载,中医利用脉
诊于临床,是战国时期的扁鹊首先提出并实践的。早期的脉诊,是一种“三
部九候”法,即对病人的头颈部、上肢及下肢,都要摸脉诊断,这在实际
应用中,有很多不便。有鉴于此,淳于意经过长期实践和摸索,进行了一
些改革。他在诊脉时,只利用“寸口”的切脉法,即只切候上肢腕部的动
脉。他所记录的25 例病案中,有20 例都有脉象记录,说明脉诊在他诊断
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寸口”脉在当时又叫“气口”,是简便而有效
的切脉诊断法,这种方法一直沿用下来。淳于意对脉诊的内容有深入细致
的记载。他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的状态,可以从切脉中反映出来,如在诊籍
中就提到有“心脉”、“肝脉”、“肾脉”,还提到如“脉无五脏气”的
情况,这是利用脉诊判断人体内部脏器健康状态的记录。这种通过寸口脉
来判断脏腑健康的方法,尽管诊籍并非脉学诊断专著,因而记录得不全面
细致,但淳于意确实是以这种方法来诊断内脏病症的。如他的诊籍中载有
“心脉浊躁”、“肝脉弦”、“肾脉主浊”等,表明他从脉象上判断出内
脏的病状。这可以说是开中医以寸口脉分候内脏病症的先河。
淳于意在诊籍中所记载的脉象相当丰富,当时即已提到大、小、浮、
沉、滑、数、急、弦、紧、散、实、长、代、坚、弱、躁等,还有清顺、
不一,计20 余种脉象。其中绝大部分都在后世脉学中出现,晋代王叔和的
《脉经》一书中,除后两种以外,其他脉象大多都曾提到。淳于意是我国
古代脉学诊断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对后世的影响甚大。有人认为,古代
经脉学说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难经》是淳于意所著,表明淳于意在传统
脉学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除医案、脉诊方面的成就外,淳于意的医疗道德也是值得提倡的。他
所记载的诊籍,不仅将成功的治愈的病例加以记录,对于失败的、死亡的
病例,他也不加■避。他如实地记载了患者死亡的原因,对病人及其家属
也直言不讳地指出预后转归的优劣。这种实事求是的医疗作风为后人所推
崇和称道。淳于意勤于学习,不耻下问,他不满足于公孙一人所传授的经
验,又拜公乘阳庆为师,这也是他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的原因之一。他还以
同样的负责精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几个门徒,其中有高期、
王禹、杜信、唐安等人。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仓公传,中华书局,1963。
研究文献
'2' 何爱华:难经(校订本),黑龙江中医学院,1983。
张骞
张平
张骞成固(今陕西城固)人。约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
中后期生;元鼎三年(公元前114 年)卒。地理学。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不时侵犯边境,掳掠人畜,毁坏庄稼,对汉王
朝构成一大危害。为了巩固边防,减轻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
各族,共击匈奴。建元三年(公元前138 年),张骞受汉武帝的派遣,肩负
着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的政治使命,带着100 多人,踏上漫长的征
途,向西进发。这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凿记载的最早一次探险和旅行。张骞
一行,从长安出发,走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经河西走廊,被匈奴所获,
拘留10 余年,直至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才乘机逃脱,继续西行,取
道于天山南麓的车师(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从那里穿过沟通天山南北的
重要交通孔道,进入焉耆,再从焉耆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龟兹(今新疆库
车东)、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翻越葱岭,到达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
然后经康居(在今锡尔河流域),到达大月氏。当时大月氏已吞并了大夏,
在那儿安居乐业,无意于进攻匈奴。张骞不得要领,决定回汉。元朔二年(公
元前127 年),张骞一行踏上归途。为躲避匈奴势力,他们决定改变路线,
由来时的“北道”改走“南道”。从大月氏出发,越过葱岭,沿昆仑山北
麓向东行进,经过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在
进入羌人居住地时,不幸再次被匈奴骑兵俘虏扣留。一年后,单于死,匈
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逃出,于元朔三年(公元前126 年)回到长安。这次
出使前后共历13 年之久,回来时仅剩二人。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 年),张骞以随军校尉的身分,随大将军卫青出
战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的地理情况,知道水草分布和交通路线,使汉军
粮食供应充足,兵强马壮,从而保证了这次出击很快取得了胜利。因从军
有功,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第一次西行时,在大夏曾看到蜀布和邛竹杖,闻知来自身毒(即印
度),他根据方向和道里推测,身毒离大夏不会太远,由此他向汉武帝建议
通“西南夷”,前往身毒,再取道大夏,以寻求通往西域的途径,避免匈
奴袭击的危险。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元狩元年(公元前122 年),张骞
出使西南夷,从西蜀犍为(今四川宜宾)出发,派使节分成几路,经■(今四
川茂县)、■(今四川汉源)、徙(今四川天全)、邛(今四川西昌)等地,向西
南进发,以寻求通往身毒的道路,结果都为各地方的少数部族所阻,终不
能通。但是这一次探路,为尔后通“西南夷”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 世纪
末,汉武帝毕竟完成通“西南夷”的事业,在今四川西南部及云贵一带设
置郡县。《史记·西南夷列传》和《汉书·地理志》等记载了当时西南地
区的一些地理知识。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张骞第二次通西域,主要是联络乌孙,夹
攻匈奴。这次出使,不仅随员、物质成倍增加,而且还带着许多“持节”
副使同行,以便沿途派往各地;同时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汉朝已赢得了对
匈奴战争的胜利,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地——河西走廊,已经在汉的统治下。
所以,张骞一行顺利到达乌孙,并把副使分别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
大夏、安息和身毒、于阗、■弥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 年),张骞回
到长安,汉武帝拜他为大行。第二年,张骞因病去世。但他分遣的副使都
圆满地完成任务,和各国所派的使节一道回到汉朝。从此,汉同西域、西
亚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通西域的地理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它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知
识,开阔了中国人民的地理视野,使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在陆上至少已
达到罗马的东缴。《史记·大宛列传》主要是根据张骞的报告写成的,书
中对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经济性质、人口、兵力、风俗、物产、贸易等
都有所记载,如它记载大宛:“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
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
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
乌孙,东则■弥,于阗。”这是我国文献对费尔干纳盆地地理情况的最早
记载。书中还对西域水系等自然因素有极粗略的认识,如它记载“于阗之
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南下,其南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