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食神首尾(黄白升降交点)称为天竺胡僧的■术,这个胡僧可能就是指曹士
■。调元历在石晋虽只行用了5 年,却被辽国行用达48 年之久。日本的日
延和尚曾于公元953 年到吴越国司天台学习符天历,并将其传入日本,与
唐代的宣明历长期参照使用。
曹士■符天历的著作在中国虽已散失,但在日本却留下了较多的历史
印记。以往曾有较多学者认为符天历纯粹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仅在岁首、
日法、历元方面进行了改革。近年来在日本天理图书馆收藏的《天文秘书》
中发现了符天历的残篇《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的抄本,它可能是《符天
通真立成法》的一部分。这一发现曾在日本掀起了一个研究符天历的热潮。
这份用于计算太阳位置的立成表证实了它与中国的传统历法不同,它列出
了从近地点0°—远地点180°,每度的盈缩度数和差积度数,有日行最速
到最缓整个半周的数值。只需将差积度分每天加1 度,便为太阳距近地
点的实际行度。审查这份日躔立成表,知其准确地符合公式:l…l =
3300
(18Z …l),其中λ,分别为真黄经和平黄经,二者之差即为差积
ll
度。而此经验公式又很近于λ…l=Asinl,故知其由三角函数计算脱胎而来。
这份立成开头说明文字有“日一时分八分卅三”的记载。一日为十二时,
每时八分卅三,可知符天历将1 日分为100 分,又将1 分分为100 小分,
正合于万分历的日法定义。以万分为日法,实际是将中国历法中的分数运
算简化为小数运算,大大减轻了计算的工作量。
符天历不用上元积年,是认为推算上元积岁弥多,差阔至甚,没有实
际意义。故取唐显庆五年正月甲寅朔日雨水为历元。此日恰为星期日,正
合于气朔星期同元的条件。
在曹士■的历法中明确载有罗计二隐曜的推算方法,而罗■、计都的
概念只有印度系统的历法才有,这表明符天历与印度历法有着较密切的关
系。事实上,南京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卷十三就曾指出:符天
历“本天竺历为法,李献臣云”。符天历源于印度历法还有一个可靠的旁
证。中国传统的历书只载吉凶宜忌,而天竺历法则习惯于预推每月九星在
十二宫中的位置,以便于人们推算各自的命运,这种特征至近代仍然如此。
日本《续群书类丛》卷908 载有《宿曜运命勘录》的资料,有一条说:“天
永三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五日戊申时丑诞生男,大寒初日,算勘,自上元庚
申岁距今日,所积日数十六万五千四百二十八日”。以下载九曜行度从略。
天永三年相当于1112 年,以积日数上推,其上元正为唐显庆五年正月朔日
壬寅。由此证实符天历确有以九星位置判断个人命运的方法。
曹士■依据印度系统的历法来改革中国历法,对于推动中国天文学的
进步,促进中印文化交流都有着积极意义。
文献
原始文献
'l'(唐)曹士■:符天历经日躔差立成,见《天文秘书》,日本天理图
书馆藏。
研究文献
'2'桃裕行:符天历■,日本科学史研究,七十一号,1964。
'3'中山茂:符天历■天文学史的位置,日本科学史研究,七十一号,
1964。
'4'薮内清:唐曹士■■符天历■,第七十八号,1982。
'5'陈久金:符天历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5(1986),1,第34—40
页。
徐昂
陈美东
徐昂唐代人。籍贯、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9 世纪初年到20
年代。天文学。
史籍关于徐昂生平的记述极其简略,我们仅仅知道在唐宪宗即位时(公
元806 年),他任司天之官,这时他曾献上一部名叫观象历的新历法,次年,
该历法即被正式颁行全国。这部历法的内容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知道史
家对它的评价并不高。到公元820 年,唐宪宗驾崩,兼之经由测验发现观
象历与天象多不合,新继位的唐穆宗于公元821 年诏令徐昂重新改定历
法,其时,徐昂正任日官之职。公元822 年,徐昂制成新历法上呈,被命
名为宣明历,即被正式颁用。虽然宣明历有不少地方系继承一行大衍历的
数据和方法,但史家对它的评价颇高,以为它具有法制简易、朔望密近的
特点,是大衍历以后出现的一部好历法。这是因为徐昂确实在历法的诸多
方面进行了革新。在宣明历中,他定黄赤交角为23°34'55″,这仅比理
论值小37″,是历代最佳值之一;他所取用的近点月长度、恒星年长度、
交食周期值等均优于大衍历;对于木星和土星运动不均匀性的描述,宣明
历较大衍历有相当大的进步,由对木星运动不均匀改正数值表的分析可
知,木星实际行度与平均行度之差的误差,大衍历为70′,而宣明历则较
之缩小了约一半,为38′。日食三差术的发明是徐昂的最重要贡献。日食
三差是指时差、气差和刻差,徐昂给出了这三差的具体算式,它们均虑及
了定朔所值的节气早晚和定朔时太阳、月亮所处的不同方位,这两个因素
都与月亮天顶距的大小有关,也就是与月亮视差的大小相关。所以,日食
三差是月亮视差对日食食时早晚或食分大小影响的三项改正值,其中,时
差是由定朔时刻到食甚时刻的改正值,气差和刻差则是与食分大小有关的
改正值。徐昂第一次对月亮视差对日食的影响给出了分门别类的明晰算
法,为日食推算精度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算法为后世历家所继承
与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宣明历行用到公元891 年才为崇玄历所替代,它
不但是在唐代行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而且日本在公元862 年也开始正
式颁用宣明历,前后施行达823 年之久;在古代朝鲜,宣明历也被长期颁
行,可见它是一部受到中外广泛重视的历法。
文献
原始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历志六上,中华书局,1975。
研究文献
'2'杜石然、范楚玉、陈美东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科学出版
社,1983。
'3'陈美东:五星盈缩历之研究,见杜石然主编《第三届国际中国科学
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0。
陆龟蒙
曾雄生
陆龟蒙字鲁望。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生年不详;约唐中和元年
(公元881 年)卒。农学。
陆龟蒙出身官僚世家,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早年的陆龟蒙热衷
于科举考试。他从小就精通《诗》、《书》、《仪礼》、《春秋》等儒家
经典,特别是对《春秋》更有研究。在进士考试中,他以落榜告终。此后,
陆龟蒙跟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并成为张的助手。后来回到了故乡松江甫
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直镇),过起了隐居生活,后人因此称他为“甫里先
生”。在甫里,他有田数百亩,屋30 楹,牛10 头,帮工20 多人。由于甫
里地势低洼,经常遭受洪涝之害,陆龟蒙因此而常面临着饥馑之苦。在这
种情况下,陆龟蒙亲自身扛畚箕,手执铁锸,带领帮工,抗洪救灾,保护
庄稼免遭水害。他还亲自参加大田劳动,中耕锄草从不间断。平日稍有闲
暇,便带着书籍、茶壶、文具、钓具等往来于江湖之上,当时人又称他为
“江湖散人”、“天随子”。他也把自己比作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在
躬耕南亩、垂钓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写下了许多诗、赋、杂著,并于唐乾
符六年(公元879 年)卧病期间自编《笠泽丛书》,其中便有许多反映农事
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如“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蚕
赋”、“渔具”、“茶具”等,而他在农学上的贡献,则主要体现在其小
品、杂著之中。
隋、唐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移向南
方,使得长期以来“火耕水耨”的南方农业走上精耕细作的道路。其标志
便是以“耕、耙、耖”为核心的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而总结这一体系的
便首推陆龟蒙,他在《耒耜经》一文中写道:“耕而后有爬,渠疏之义也,
散垡去芟者焉。爬而后有砺■焉,有■碡焉。”他还根据自己对“象耕鸟
耘”传说的理解,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深耕疾耘”的原则。
在耕、耙、耖的技术体系中,耕是最重要的一环。工欲善其事,必先
利其器。陆龟蒙对当时江东一带重要的水田耕作农具——犁的各部构造与
功能作了记述和说明,写了《耒耜经》一文。
耒耜本是两种原始的翻土农具,传说农业始祖神农氏“■木为耜,揉
木为耒”,实际上最初的耒只是一尖头木棒,后来又在尖头木棒的下端安
装了一个短棒,用于踏脚这便是耜。使用耒耜的方式,有一人的“力田”,
二人的“耦耕”,三人或多人的“■(协)田”。后来随着金属工具和兽力
的使用,耒耜便进化为犁。初期的犁仅仅是将原来耒耜一推一拔,改为连
续推拔。到秦汉时,犁已具备犁铧、犁壁、犁辕、犁梢、犁底、犁横等零
部件,但多为直的长辕犁,回转不灵便,尤其不适合南方水田使用。唐代
时长辕犁改进为曲辕犁,并在江东一带广泛使用。
根据《耒耜经》记载,江东曲辕犁为铁木结构,由犁铧、犁壁、犁底、
压■、策额、犁箭、犁辕、犁评、犁建、犁梢、犁■等11 个零部件组成。
犁铧用以起土;犁壁用于翻土;犁底和压■用以固定犁头;策额保护犁壁;
犁箭和犁评用以调节耕地深浅;犁梢控制宽窄;犁辕短而弯曲;犁■可以
转动。整个犁具有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等特点,它的出现标志
着传统的中国犁已基本定型。陆龟蒙还对各种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尺寸
也有详细记述,十分便于仿制流传。
《耒耜经》一共记载了4 种农具,除江东犁以外,还有爬、砺■和■
碡,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具专著,也是第一篇谈论江南水田农业生产的专
文。
陆龟蒙有钓鱼、饮茶、作诗的嗜好,他对各种渔具和茶具都有了解,
并为之写诗歌咏。
养鱼之法世传有《陶朱公养鱼经》,而于取鱼之法却付诸阙如,实际
上捕鱼远在养鱼之前,捕鱼之法和捕鱼之具必定更多。陆龟蒙据自己多年
垂钓江湖的经验,做了《渔具十五首并序》及《和添渔具五篇》,对捕鱼
之具和捕鱼之术作了全面的叙述。在《渔具十五首》“序”中,介绍了13
类共19 种渔具和两种渔法。19 种渔具中有属于网罟之类的■、罾、■、
罩、■;有属于筌之类的筒和车;还有梁、笱、■、■、叉、射、■、神、
沪、■、舴艋、■■。这些渔具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制造材料和制造方法,
以及不同的用途和用法来划分的。两种渔法即“或以术招之,或药而尽之”。
凡此种种,正如他自己所说:“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陆龟蒙的好
友皮日休对他的渔具诗十分赞赏,认为“凡有渔已来,术之与器,莫不尽
于是也”。在《和添渔具五篇》中,陆龟蒙还以渔庵、钓矶、蓑衣、■笠、
背篷等为题,歌咏了与渔人息息相关的五种事物。总的说来是非常全面的。
渔具之外,陆龟蒙还有《和茶具十■》,对茶具作了叙述。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