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集]上午咖啡下午茶-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侯。”汤况《森伯颂》:“方饮而森然严乎齿牙,既久而四肢森然。”可证中外古人对于茶的功效,所见略同。只是茶味的“余甘”,不是喝牛奶红茶者所能领略的。
浓茶搀上牛奶和糖,香洌不减,而解除了茶的苦涩,成为液体的食料,不但解渴,还能疗饥。不知古人茶中加上姜盐,究竟什么风味,卢仝一气喝上七碗的茶,想来是叶少水多,冲淡了的。诗人柯立治的儿子,也是一位诗人,他喝茶论壶不论杯。约翰生博士也是有名的大茶量。不过他们喝的都是甘腴的茶汤。若是苦涩的浓茶,就不宜大口喝,最配细细品。照《红楼梦》中妙玉的论喝茶,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那末喝茶不为解渴,只在辨味。细味那苦涩中一点回甘。记不起哪一位英国作家说过,“文艺女神带着酒味”,“茶只能产生散文”。而咱们中国诗,酒味茶香,兼而有之,“诗清只为饮茶多”。也许这点苦涩,正是茶中诗味。
法国人不爱喝茶。巴尔扎克喝茶,一定要加白兰地。《清异录》载符昭远不喜茶,说“此物面目严冷,了无和美之态,可谓冷面草”。茶中加酒,使有“和美之态”吧?美国人不讲究喝茶,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不是为了茶叶税么?因为要抵制英国人专利的茶叶进口,美国人把几种树叶,炮制成茶叶的代用品。至今他们茶室里,顾客们吃冰淇淋喝咖啡和别的混合饮料,内行人不要茶;要来的茶,也只是英国人所谓“迷昏了头的水”(BewitchedWater)而已。好些美国留学生讲卫生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说是茶有毒素。代用品茶叶中该没有茶毒。不过对于这种茶,很可以毫无留恋的戒绝。
伏尔泰的医生曾劝他戒咖啡,因为“咖啡含有毒素,只是那毒性发作得很慢”。伏尔泰笑说:“对啊,所以我喝了70年,还没毒死。”唐宣宗时,东都进一僧,年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惟嗜茶。”因赐名茶50斤。看来茶的毒素,比咖啡的毒素发作得更要慢些。爱喝茶的,不妨多多喝吧。
选自《杨绛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茶是中国人发现的一种饮料,与中国文化同具悠久的历史。懂得喝茶的艺术,又能辨别茶的好坏的,当然以中国人为第一。远在四五千年前,“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又传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这是喝茶对人的好处,也是最古的记录。茶最早产于蜀地,秦人取蜀以后,逐渐移植到全国各地。茶成为日常的饮料,喝茶的习惯蔚为全国人民的一种风气,则似乎是秦亡以后的事。我想在春秋战国时代,那些辩士们讲得舌敝唇焦的时候,一定是要用茶来解渴的。不过最早见诸史册的,是西汉的赵飞燕别传,上面载有“成帝崩后,后一日梦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坐,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这样一段文字,可见早在汉代,宫廷里喝茶已很普通。又《三国志·韦曜传》上说,孙皓每次大宴群臣,每人须饮酒七升,韦曜不能饮酒,孙皓密赐他苑茶一觥,他便把茶当做酒饮。由此可见,到了三国时代,喝茶的风气已经更加普遍了。
后魏杨衔之撰述的《洛阳伽蓝记》上说:“吴人之鬼,住居健康……菰蒲为饭,茗饮作浆。”这是说江浙一带喝茶的风气,不但在人间盛行,连鬼都是一样。到了唐代,出了一个茶博士陆羽,而茶的焙制及烹饮的方法,才得到一个完善的注释,使世人更懂得喝茶的艺术了。陆羽撰有《茶经》一书,凡三卷,出版于公元780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是最早的关于茶的专门著作,茶之所以大行其道,陆羽功不可没。据宋人陈师道指出,“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迄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
因此,喝茶的风气,唐朝达到流行的顶点了,不独人人喝茶,家家都要喝茶,在贸易繁盛地带或通行大道上设有茶座,自不待言,即令乡间墟集草市,也都有茶座的开设。唐人封演作的《封氏见闻记》上说:“古人亦饮茶,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而饮。”这时的茶座,是单纯卖茶的地方,没有其他复杂的饮料,更没有点心之类可吃的。
但是到了宋代,茶座又称茶坊,所卖的茶,五光十色,除纯茶外,又有酸梅汤、姜茶、和合汤、宽煎叶儿茶等等。《水浒传》中记述北宋时的茶坊,又有不少花样,例如王婆在清河县城紫石街开设的茶坊,在茶内还放得有白松子或胡桃肉。此外,又有甜的杏仁茶,咸的牛肉茶,随客人的嗜好而供应。
南宋时设在临安(今杭州)的茶坊,又称茶肆,比王婆的茶坊又大异其趣。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所描写的是:“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即用七种果仁与茶叶擂烂而泡来饮的),馓子(面粉做成细丝用油炸的食品),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即冰冻甜酒)或缩脾饮暑药(即冰冻酸梅汤)之属。”夏天卖雪泡梅花酒的茶肆,陈列奇松异桧等盆景,装饰店面,又有人在其中教习歌曲乐器。有些高尚的茶肆,士大夫常在其中以文会友,谈诗论艺,与今日的文艺沙龙相近。
陆羽之后,有南唐毛文胜的《茶谱》。到宋朝的蔡襄,以陆经不载闽产,乃作《茶录》来补充它,到此谈茶的事,可说是已够完备的了。至于那以后的,如宋黄儒的《品茶要录》,宋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清陆廷灿的《续茶经》及《大观茶经》等等,大都是订定补辑,使古人著作更合于实用罢了。
在中国,茶是民间最普通的饮料,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但有些地方,因天时地利的特惠,以及品种的优异,所以产品特别有名,驰誉遐迩。据陆经所载,原有五种不同的名称,如早采的叫茶,晚撷的叫茗。茶又称苦茶,也就是槚。茗又名荈。以上各种称呼,都经陆羽将荼字减少一笔统称为茶了。但后来茶产愈来愈多,只得个别另立名目,以资分辨。如以采取时间而得名的有春社茶、谷雨茶、或雨前茶、白露茶等;以产地而得名的有浙江的龙井茶,福建的武夷茶,安徽的六安茶,云南的普洱茶,湖南的君山茶,台湾的冻顶茶等;以象征事实或吉祥文字而得名的有龙凤茶,龙团茶,雀舌茶,碧螺春,寿眉茶,铁观音等;以色泽而得名的有绿茶,红茶,白毛尖茶等;以香气而得名的有香片茶,茉莉花茶,菊花茶等;以味道而得名的有甘露茶,苦茶等。至于团茶,沱茶,砖茶,块茶,梗片等,便是以制出后的形式而得名的:又可根据茶叶外形而区分为三种:一是扁形茶,如龙井茶、大方茶和旗枪茶等;二是长形茶,叶修长成条的,如眉茶、雨茶和毛峰茶等;三是圆形茶,如珠茶、贡熙茶、蟹目茶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见茶的种类繁多了。
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上说道:“茶芽有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挺,故号芽茶。次曰拣牙,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中芽,乃一芽带两叶,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者,皆渐老矣。”
当春季茶树发芽时,即由茶树上采摘嫩叶,叶的尖端即称为尖,或名叫枪,分有五等:第一是蕊尖,无汁;第二是贡尖,或称皇尖,即所谓一枪一旗的;第三是客尖,即所谓一枪两旗的;第四是细连枝,有一梗带三叶;第五为白茶,有毛的虽粗也称白茶,无毛的即细也只能叫做明茶。明茶又有耳环、封头等名称,都是比较老的茶叶了。
采摘时多用小刀或剪刀,但妇女用指甲采的更为名贵。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春茶。至于在秋季采的,就统称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级远不如春茶了。
茶叶采摘后,马上就得进行焙制。制法不外晒干,揉团,摊开,焙烘几个阶段。制绿茶时必须先用高温把叶中的酵素杀死,以阻止它发酵,所以绿茶又称不发酵茶,可以保持茶叶天然翠绿的色泽。至于红茶的制法,是把从茶树上取来的青叶,略为晒干,加以揉捻,使茶叶中的细胞破裂,挤出液汁,然后放着让它发酵。发酵时茶叶的绿叶素破坏了,出现红色,加以烘烤,便成红茶。在中国的安徽祁门,便是著名出产红茶的地方。
茶叶之所以芬香,是因为它含有芳香油的缘故。芳香油很香,但容易挥发,红茶在发酵后,经过长时间的烘烤,芳香油大部分都消失了,没有绿茶芳香,事属当然,无须多辩。
选自《钱歌川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饮茶的风尚,到了7世纪的唐代,已经相当盛行了。那时日本派有大批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自然也学会了中国的饮茶。日本现在的所谓茶道,向西方人士夸说是日本独特的艺术(anArtPeculiartoJapan),其实完全是中国的古风,明代以前的烹茶办法。唐、宋人饮茶,都是要把绿茶研成细末,再经过三滚的烹茶过程后才饮用的,如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咏烹茶的诗说,“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又说,“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饮茶的风尚和佛教在唐代同时传入日本,后来到了日本嵯峨天皇时,因他个人特别喜欢饮茶,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他的臣民也就对茶感到兴趣了,不过那时茶叶和茶具,都要向中国去买,价钱昂贵可想,所以一般平民还不能享受,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饮茶。
日本到了镰仓时代,由于寺院禅僧们的大力提倡,饮茶的风气大开,普及全国各地。到了15世纪,日本从中国移植的茶树,由于自然环境及土壤的关系,长出来枝叶较小,不过栽培得颇为普遍,年产的茶叶,已够日本自己饮用了。
他们采茶,最早是在5月,叶小而嫩,实为绝品。第二期在炎夏,第三期在秋凉,所采的茶,都远不如春天的头号茶。不过日本有句俗话说,“女鬼十八岁,番茶当令时”,意指哪怕是粗茶,在柔嫩的时候也是好的。
日本现所流行的茶道,原是15世纪一位禅宗的和尚所制定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的仪式来举行而已,到17世纪时,才深入民间,而成为一般讲究饮茶的人所夸说的艺事了。
除日本以外,最讲究喝茶的外国人,应该是英国人了。在四千七百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喝茶了,一向不把茶叶当做专利品,也和中国的文化一样,随时都愿意介绍给外国人共同享受。美国人懂得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