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己。这样漏洞百出的故事,左韵每次聆听后却像崇拜从小学习的雷锋叔叔那样愈加崇拜他。在夏老板的店里,本来枯燥而寂寞的打工生活在左韵看来是十分的愉悦,那段时间她干起活来也是唱着歌,走起路也是轻轻地飘。
眼看就要毕业了,虽然她对茶庄恋恋不舍,也不得不辞去工作埋头于论文准备和考虑毕业后的去向,然而此时却上演了一出没有创意的英雄救美。在她对夏老板说过这周干完便要辞职之后的第三天晚上,大约10点多,她像往常那样骑着自行车赶往只有5分钟路程的学校。快到大门口时,一辆摩托车从后面急速驶来,超越过她后马上急刹车,连一点儿反应都来不及的她“咣当”一声碰到摩托车上,天旋地转的她一头栽倒在地。摩托车后面下来一个戴着头盔的年轻人,把她抱起准备放在摩托车,她估计是他们准备送自己进医院,谁料这个家伙在把她放到摩托车的同时,却抱着她亲了一口,并把两只手放在她的胸前开始使劲地揉搓。受到羞辱的她明白了这是两个什么货色,于是大喊一声“抓流氓啊”,口立即被一只毛茸茸的大手捂住,就在摩托车将要开动的一瞬间,听得后面有人大喊“哪里跑!”摩托车轰着油门却被人扯住开不动,在原地猛地来了180度的掉头后轰然倒地。紧接着,就是夏老板气喘吁吁地把她抱住,询问她,安抚着她。此时又听得摩托车“轰”的一声巨响,两名歹徒在他们的眼皮底下逃之夭夭。有了英雄救美的伏笔,左韵心里开始矛盾起来,俗话说姑娘的心秋天的云,漂泊不定。她喜欢他并感激他,但和爱情一点儿都沾不上边,可面对他有力的进攻,她似乎拿不定主意了。在她准备正式辞职的那个晚上,他拿出葡萄酒为她饯行,却乘机夺走了她的身体。结婚以后,她才知道这是个什么货色,他的确是夏画的传人,但却走上了邪门歪道,胳膊就是因为打架致残的。而且他曾经结过婚,妻子是受不了他醉酒后的痛打而逃匿的,那出英雄救美自然就是他导演的杰作啦。等到知晓了这一切早悔之晚矣!之后,她多次提出离婚,但面对他的菜刀和他扬言要到她老家制造灭门之祸,左韵最终选择了沉默。沉默中,她把无限的热情和精力投身于工作。好在他似乎也逐渐对她厌倦了,经常不说理由地彻夜不回家,这倒给了她自由。当然,她的这些故事别人多是一种猜测,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她怎么能说得出口,说出了口又有什么用处啊!
市委宣传工作会后,《海山日报·第一声问候》连续推出几组舆论监督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读者好评如潮的直接结果是促动了报纸发行量的猛增,广告商围在报社里,甚至在广告部排队等待安排版面。面对如此良好的态势,周望很想再接再厉,把报纸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因此,他把期望寄托在左韵身上,等待她拿出有关“三万”工程的典型报道。可那天到家里看到左韵的具体情况,便在遗憾中感到一些狐疑,左韵平时的身体应该没啥问题,从她的病状看应该是精神方面的事情,可以看出绝对不是来自家庭方面的,难道真和此次采访有很大的联系吗?周望相信,答案迟早会有的。
果然,这天周望一到单位,随着邮递员的到来,一封挂号信摆到了他的办公桌上,打开一看是厚厚的一叠材料,而放在首页上的几个娟秀的大字马上揪住他的心,这是左韵的一份辞职报告。在报告里她写明是由于家庭和身体的原因,她要永远离开海山,经过慎重考虑后向报社提出辞职,恳请组织批准。左韵很动情地回忆了这些年,特别是改版以后和报社同事亲如兄弟姐妹的感情,从信纸上残留的斑斑泪迹可以看出她的无限眷恋之情。辞职肯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此时恳请组织批准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因为报告里说,等你们看到该报告时,她已经离开海山,应该走到千里之外了。报告在最后的附言里给有关部门交待了一些具体事宜,特别提到她的财务手续还没有结算,应该还有点余钱,请帮忙打到她的银联卡上。这说明,她是多么迫切地需要钱啊!
紧接着,周望看到辞职报告的下面是誉写得工工整整的稿件,一共有六篇,还有市里一些部门给石洞村拨付资金的凭证、采访录音等证据。前三篇稿子全是揭露扶贫典型崔袖展弄虚作假的系列报道,后两篇是有关石寨县一些部门特别是县委书记苗长川如何不遗余力地为扶持假典型而套取和挪用专款制造先进事迹的,其中也涉及到了他们两人的关系,最后一篇是对市委实施几年来的“三万工程”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在市场经济面前,用计划经济时期和农业学大寨时依靠轰轰烈烈的运动手段来促进农村发展,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无疑是痴人说梦。目前实施的“三万工程”其实就是比赛蹲点干部谁的关系硬,谁能要钱多,谁在腐败过程中胆子大、敢吹牛,是“赛投资、赛关系、赛吹牛”的“三赛”工程。文中拿出一组数字,仅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拿出用于给挂名不蹲、蹲点不干的那些干部的补助款已达到三千多万,其中还不包括乡里和村里用于其它的花费,比如吃喝等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这些文章看得周望的眼睛发直。
这是十分重大的监督稿件,别说是《海山日报》,即使是在省报上也很少有先例公开批评连上级纪律监察部门都没介入的问题,何况该文还涉及到海山市委前几年大力倡导推行的“三万工程”和省委表彰的先进典型。周望感到问题重大,他把稿件放在一边,找来余震简单说了左韵的情况,指示他要想方设法地找到左韵,实在找不到的话,尽快结算她的工资等财物事宜,并在社长基金里特批一万元给以补助。
稿子放了几天,周望知道这颗巨型炸弹必须要找尚进书记才能有结果。他按照程序,准备先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冠军做汇报,根据他的分析,朱冠军那里是没有结果的,因为这事别说是朱部长就是主管副书记也会把球再往高处踢的,此事最后必须要尚进才能定夺。市委大院他倒是常来,要么是参加会议,要么是到宣传部汇报工作,顶多也是找主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尚书记的办公室他只去过一两次,有事没事地老跑书记那里,很容易被敏感的人们划分过去,自己倒是无所谓,有些人还专门到外面吹嘘自己和某某领导铁一样的关系,而周望不愿意这样。
果然,朱冠军匆匆看了两遍稿子,然后点上一支烟继续翻阅起稿子佯装细看,沉默当中心里却不住地在打鼓,思忖道:“这真是一颗重型炮弹啊!假如引爆了,不知道要杀伤多少人?”做过市委秘书长的他深谙官场的事情,“三万工程”是刘平化倡导并一手操办起来的,而尚进一来就对这种群众运动、口号式的做法持反对意见,只是碍于当地的一些情况不好动手取消罢了。周望前段时间组织关于“跑项目”的系列报道,其实已有了明显的针对性,特别是那篇“跑项目究竟跑出了什么?”的述评,虽然署名是“任文新”,看文章犀利的笔锋,“任文新”倒过来看不就是新闻人吗,肯定出自周望之手。这回他又如此发力地组织了这颗炸弹,背后的事情更是不简单。显然自己“枪毙”此稿是不明智之举,得罪的恐怕是尚进书记,但如果自己签发通过此稿,不仅得罪了刘平化,还可能得罪省委的一些领导和上面的单位。又看了一会儿稿子,他先是围绕稿子中的情况进行了简单核实。其实,他知道周望多年来处理监督稿子,已锤炼得很是老道了,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他对周望说:“此稿写得不错,揭露的问题也很发人深思,对我们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有重要借鉴。可里面涉及的事情比较重大,有好多的敏感问题和一些主要领导人,我建议还是先交给主管宣传的华副书记审阅。”话音未落,他一拍脑袋说自己真是糊涂了,华书记到中央党校学习已经两个月啦!“那你就直接送请尚书记审阅吧!怎么样?”
周望还能说什么,来找朱冠军之前就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但他对这个才四十来岁头发便稀少得快到光头地步的朱部长说好,便带着履行完一道程序的轻松去楼道的那头找尚书记。可巧,此时尚进办公室里没别人,秘书给书记一通报周望便获得了汇报的机会。
“好,好,”尚进刚浏览完一遍,就连连赞叹称好,“这组报道切中要害,从大的方面说揭示出我们海山市长期存在的缺乏创新的陈旧观念,仍然沿袭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不过,里面提出的问题很尖锐,牵涉的领导级别比较高,所以有些事情不是你们新闻媒体能够解决的,建议你们以内参的形式发,至于发放范围嘛,先发到市委常委一级,然后看情况再决定是否扩大范围。”
按照尚书记的指示,报社以《海山日报内参》的形式只印刷了十五份,迅速发放到各位常委手里。次日刚好是市委中心组的学习日,学习完一系列文件,大家围绕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刘平化的情绪很是饱满,他侃侃而谈了半个多小时,对于本市在尚进书记的领导下在近几年来能源开发和积极引进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可持续发展给以高度评价。他说:“要不是省里派来尚进书记、罗平安市长他们这些年富力强、懂得现代科学和管理的领导同志,说不定我们海山现在已是满目疮痍了!大家说是不是?”谁都听得出,刘平化明显有些巴结尚进的发言和《内参》有关,但别人还都要“就是,就是”地附和他的观点。
尚进看起来像是仔细聆听,一边也在不停地埋头翻阅着文件,一副不动声色的神态倒叫大家捉摸不透。
其实,《内参》昨天一发出,便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虽说《内参》的首页上用黑体字醒目地标明“机密”,送呈给十一位市委常委,因为内容敏感,牵涉到具体领导,所以传播速度异常迅速。当天上午,海山市委、市政府就有一些人拿到了文章的复印件。周望在上午十一点时分开始陆续接到在政府工作的几个朋友的电话,询问《内参》的事情。远在石寨县的苗长川和崔袖展也在《内参》发出的一个多小时后看到了传真件。其实,这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这个年头,连常委会都还没召开人事安排的名单却堂而皇之地被公布上网了,区区一份《海山日报内参》早已超出了仅供领导工作参考的范畴。
苗长川收到的传真件是刘平化给发过去的。这天上午,刘平化家里有点事情,他晚到办公室半个小时,等进门一落座,接过秘书递过来的茶杯,便看见桌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内参》,他连忙翻阅起来,十几分钟过后才发现自己浑身是汗津津的。按照文章里所写,苗长川和崔袖展他们的问题性质很严重,在最后一篇文章里,虽然口气变得柔和了许多,但矛头显然含沙射影地指向了作为“三万工程”倡导人和组织实施者的自己。“这事谁是幕后指使?他们究竟想得到什么目的?”诚然,刘平化早就感觉出尚进对这个工程持“不感冒”的态度,但如此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利用当地媒体,显然有点违反常规和官场规则的。他拿起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