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帝拒绝了南迁的建议,既不遣太子去南京,他本人也不离京。这对后来满清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满清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遂拥有了他们颇为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收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祯帝的决定还导致诸多皇室宗亲之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此外,复明阵营也因之少了一批立志恢复失地,渴望对清朝发动反攻以便光复家园的北方人。崇祯帝这一自我牺牲的决定,就这样最终毁灭了后来复明志士坚守南方的许多希望。
③ 对此次密谈描述最详细的是邹漪:《明季遗闻》,第18—20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3—394页。两书记载基本相同,而以前者为详。邹漪是吴伟业的门生,而吴伟业又是李明睿的好朋友,所以邹漪的描述多有褒词。不过,李明睿是力主崇祯帝迁都南京的主要人物,这看来是不成问题的。比较公允的描述,还可见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第79页;钱■:《甲申传信录》,第63页也提及此事。
④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3页。
⑤ 邹漪:《明季遗闻》第一卷,第18页。
① 邹漪:《明季遗闻》第一卷,第18页。
② 同上书;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3页。
③ 邹漪:《明季遗闻》,第19—20页。
① 邹漪:《明季遗闻》,第20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这次谈话之后,崇祯帝即与皇后周氏商量去南方的建议,皇后认为这一计划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那将意味着放弃北方的宗庙。李清:《三垣笔记》中,第7—8页。
⑤ 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4—395页。
⑥ 同上,第397页。1644年2月23日,皇帝同意李建泰征募一支军队。李建泰几乎没有军事经验,但他热衷于到山西去保护他的家财。李建泰对皇上所做的陈述,在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3页与《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1页中有略不相同的描述。《崇祯实录》不是官修的,作者逸名。收在《明实录》中,是据江苏图书馆的手抄本竖像平版印刷发行的。原本于明末李自成进入山西时,在一个显赫世家手中失落。见何柄棣:《中华帝国中的进身之阶》,第279—280页。
① 《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6页。
② 当时的研究者估计,李建泰的军队人数达十万之众,邹漪:《明季遗闻》,第20页。
③ 钱■:《甲申传信录》,第8页;彭孙贻:《平寇志》,第八卷,第6页。
④ 赵士锦:《甲申纪事》,第6页;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1页。
⑤ 文秉:《烈皇小识》,第226页;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1页。
⑥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1页。
⑦ 在广宗,李建泰被迫围攻了三天,进城后,他杀了知县和当地士绅领袖作为报复。《崇祯实录》第十七卷,第3、5页。
⑧ “癸未正月二日,大风昼晦,次晨稍霁,又三日午后,传各殿脊烟起,疑有火灾。诸阁臣出视,见各殿及门脊上冉冉若炊烟而微淡,久久乃息,亦异云。”李清:《三垣笔记》中,第9页。
① 萧一山:《清代通史》第一卷,第249—250页。
② 刘尚友:《定思小纪》,第1页;又见张怡:《搜闻续笔》,第一卷,第2页。
③ 抱阳生:《甲申朝史小记》第五卷,第2页。李自成在乘胜横扫中国北方时,由于他诛杀吃人的“寄生虫”:衙蠹、府蠹、豪蠹、学蠹(指危害百姓的生员)和官蠹(指乡绅家臣,又称“豪门养子”),从而赢得了被剥削者的拥戴。清水泰次:《明代的流民与流贼》,第220—221页。
④ 李自成常在其大军到达之前,先派商人前往宣传:起义军不杀百姓,不抢财物,不侮辱妇女,买卖公平。他们将没收富人的财产分给穷人(1959年北京曾出土一枚李自成于1644年5月左右铸造的铜印,该印可以表明李自成曾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在农民军中分配明朝官员的地产。刘广京:《世界观和农民起义》,第298页)。他们也爱惜人才,欢迎一切愿意加入义军的士人。计六奇:《明季北略》,引自赵俪生:《李自成地方政权》,第45页。
⑤ 同一天,驻守北京西北50公里处昌平的明军,因未得到军饷而发动了兵变。安吉拉·N·S·席:《吴三桂在1644年》,第444页。
① 谈迁:《枣林杂俎》仁集,第1页。这两个“问句”实际上是《论语》中两句名言的一部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第一篇第一段(此书中所记之讲读官是刘理顺、何瑞徵——译者)。
② 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
③ 汪有典:《史外》,第507页(第四卷,第29页)。项煜在魏忠贤得势时曾因袒护江南清议而被罢官,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22页。
④ 钱■:《甲申传信录》,第11页。关于陈演,见《明史》,第2871页;徐鼒:《小腆纪年附考》第三卷,第71页。
⑤ 彭孙贻:《平寇志》第十卷,第6页。1644年4月13日,方以智要求到淮河一带召集豪杰勤王,钱■:《甲申传信录》,第11页。
① 邹漪:《明季遗闻》,第23页。
② 这一战略不是第一次引起皇上的注意。史可法和姜曰广早在春节前的冬季,就曾在一道奏折中向皇上提出过这项计划。杨德恩:《史可法年谱》,第30页;又见于邓尔麟:《许都和南京的教训》,第97页。倪元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见黄仁宇:《倪元璐的现实主义》,第420—422页。
③ 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钱■《甲申传信录》中也提到南宋的类似情况,其书名使人立刻联想到李纲的名著《靖康传信录》(它在明末很有名)。该书记述了1125—1126年间的史事。当时宋徽宗被迫退位,其长子即钦宗,曾试图解除女真人对开封的包围。当然,他没能成功,1127年同其父一起做了俘虏,并被监禁至死。李纲的《靖康传信录》有一种明确的政治主张,即反对绥靖。见约翰·黑格:《宋代中期的政府》。
④ 邹漪:《明季遗闻》,第一卷,第22页。李明睿援引《左传》语,意在指出,太子应以监国身份留守北京,因为只有皇上拥有率众征讨农民军所必不可少的权威。我的译文取自李雅各译《论语》。在一次关于迁移问题的讨论中,晋侯欲令其长子率军征讨山西戎狄,大臣谏阻说,长子应照管社稷留都监国,而由父亲率众出征。后来,监国即意味“摄政”:令太子监国就是让嗣子摄政或“护国”——充当临时“国君”。翟理斯:《中英字典》(上海,1892年),第201页。但《左传》中其他几处提到“监国”,其用法似指国君率军出征时,由太子监管行政。在《礼记》中,“监国”是天子所指派的负责监护各诸侯国事务的卿大夫的头衔。换言之,李明睿并非建议崇祯帝退位,像宋徽宗在开封让位于钦宗那样。
① 邹漪:《明季遗闻》,第23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祭祀社稷是中国古代礼拜活动的一部分,大多数作者都将其理解为向土地神(社)和谷神(稷)奉献祭品,而实际上,社是供有神圣的木和石的祭坛,这些祭坛与国君身份总是密切相关的。《孟子》第十四卷,第14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封建君主危害了社稷,那么就必须被取而代之。据司马迁《史记》,中原的社是黄帝祭祀的地方,见凌纯声:《中国古代社会之源流》。保卫社稷和中原,表现了士人的文化忠诚,也是日后南明政权号召收复北土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例可见昆山遗民宁人顾炎武:《圣安本纪·“荆驼逸史”》本(台北,1964年),第37页(此书出自文震孟之子文秉之手,曾被误认为顾炎武所著,与后者的《圣安本纪》混为一谈。见傅吾康:《“明史资料解题”的补遗和刊误》,第43页。下文引文秉此书将改用其原名《甲乙事案》,以示区别)。在朝廷的大典中,社稷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它们有时被并入其他礼仪中,在某些朝代则又不是帝王祭祀的对象。但在明代,社稷是官方最高等级的礼祀对象。这一方面是由于皇帝在泰山的封禅典礼自1008年后便废止了,所以祭祀社稷就成了一种替代物;另一方面,是由于明太祖于1377年改革礼制时,将祭祀社稷和祭祀明室祖先合为一体了。社与稷,即句龙与后稷,这一对自周代以来就一起受祭于社稷坛的神祗,因明太祖的父亲而有所改变,社稷与太祖父亲的亡灵一起在天安门右侧新建的祭坛上接受拜祭,这就等于在同一地点同时拜祭土神、谷神和明朝缔造者的祖先。那么这也就象征着明朝皇室与文化正统之间的密不可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象征性的结合却不允许明朝皇室通过南迁来拯救自己的命运。有关明代礼制的讨论,见小威尔斯:《中华帝国后期的国家礼仪》,第52—53页;胡云翼:《1368—1398年明初的仪制》,第66页;斯蒂芬·福伊希特万:《学校、庙宇和城隍:关于中国清朝官方宗教的报告》;又见保罗·H·陈:《中华帝国后期的反叛》,第159—162页。
① 作为李邦华之计划的一部分,陈子龙和祁彪佳还提出让太子掌管江南防务,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其副帅。邓尔麟:《嘉定忠臣》,第169页。
② 以上及后文对此次廷议的描述,参考了邹漪:《明季遗闻》,第22—24页;计六奇:《明季北略》第394、411、480—482页;钱■:《甲申传信录》,第10页;刘尚友:《定思小纪》,第3页;文秉:《烈皇小识》,第228页;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第七十九卷,第5页;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第19页;谈迁:《国榷》,第6031页。这些资料的记载基本一致,只是对廷议时间的记载略有出入,多数似乎倾向于1644年4月3日。本书虽将此作为一次廷议来处理,但这些讨论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表明,实际上可能是若干次廷议。其间各大臣包括皇帝的主要陈述也基本相同,只是措词上有细微差别。
③ 文秉:《烈皇小识》,第228页。
④ 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此时,南迁已不具备条件了,通往南方的道路已被盗匪和义军阻断,李逊之:《崇祯朝野纪》,第184页。
① 刘尚友:《定思小记》,第3页。后来有人认为,光时亨之所以反对南迁,是因为他暗中与李自成有接触并打算投奔义军。戴笠、吴殳:《怀陵流寇始终录》,第79页。光时亨最终确实投降了李自成。义军夺取北京后,光时亨仍留任兵科给事中,并曾获准密见李自成。与此矛盾的是,他仍然相信南明政权会获得成功。他曾在信中对留在安徽桐城的儿子说:“我以受恩大顺,汝等可改姓‘走肖’,仍当勉力读书,以无负南朝科第。”计六奇:《明季北略》,第89页。
② 邹漪:《明季遗闻》,第24页。皇上显然十分震怒,以至于想将李明睿处死。光时亨认为如此将使百姓寒心,劝止了皇上(中华书局《明季北略》第416—417页“李明睿议南迁”条中所记与此不同,其中记光时亨言:“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译者)。计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