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业 清朝开国史-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这位副将到达北京后,发现吴三桂已剃发并被清朝封为王,对与南明结盟之事毫无兴趣。不过这位副将被准许在北京南城进见多尔衮。从他们的谈话中可明了一点,即这位满洲贵族正在考虑南北对峙的可能性。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1页。
③ 谈迁:《国榷》,第6118页,又见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1页。
④ 谈迁:《国榷》,第6119页。
① 李清:《三垣笔记》下,第3页。
② 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2页。
③ 刘约瑟:《史可法和满洲入侵时中国的社会政治》,第109页。顾诚认为,南明统治者局限于对大顺农民军的阶级仇恨,以至看不到其他出路,比如趁清军攻打农民军时去袭击清军。他们最担心的是农民军与清军联合起来对付南明,因而错过了进行北伐的良机。史可法尤其担心农民军与清朝联合的局面出现。顾诚:《论清初社会矛盾》,第144页。
和谈
被选中充当通北使臣的是左懋第。他原是户科给事中,现在弘光帝手下任南京巡抚。④他的母亲刚刚在天津去世,他(山东人)想回北方安排母亲的葬礼。⑤因此,他请求率使团前往北京。这次出使表面是为崇祯帝督办祭品及安排葬礼⑥,实际上,其真正的使命是说服吴三桂与南明结盟,并以赠送厚礼、割让更多的已被清军控制的塞外土地及每年输银10万两为条件,说服清军撤到关外。⑦ 这次出使声势浩大,除左懋第为正使外,还有两名副使:太仆寺少卿马绍愉和左都督陈洪范。此外还有10名官员,20名随从,骑兵50名,马夫200名,卫兵3000名,并携带有作礼品和行贿用的大量金银绸缎。①
通北使臣一行于8月7日正式离开南明朝廷。②他们准备去感谢清军从叛匪手中解救了明帝国。然而,他们刚刚离开淮安安全地带,便遭到农民军的袭击。③左懋第一行于10月到达北直隶时,被督抚骆养性阻留。后者要求他们将卫兵减少到100人,然后把他们送到会同四夷馆,好像他们是向清朝进贡的外国使臣一样。④左 懋第欲将弘光帝的敕书交给清廷,但清人的答复是让他们送交礼部转呈,不得直接递交朝廷。左懋第抗议道:“此乃大明皇帝御书,何得以他国文书比。”然而,清廷官员干脆拒绝接受这份敕书,并将南明使臣安置在鸿胪寺。吴三桂及其他降清的汉族大臣则避而不见。①
清廷采取这种专横态度的原因很简单。在左懋第一行离开南京,出发赶往北京期间,多尔衮已下定决心,要实现其檄文第二部分所宣布的一统天下的宣言。②多尔衮和清廷赞成原明朝御史柳寅东的计划,即在剿灭西部大顺军残余后,取道四川直下东南。当左懋第要求与吴三桂会面时,清军已经开始集结,准备投入这场新的战役。③
10月14日和26日,左懋第总算见到了内院刚陵,虽然败局已定,他还是向刚陵详细阐述了南明提出的条件。④他还要求允许 他们为崇祯帝举行葬礼。刚陵断然拒绝了左懋第的要求,并明确表示,清朝已得天命,根本不会接受赎金退回东北。①他转告左懋第,多尔衮亲自邀请使臣们到清政府中任职。左懋第意识到,达成协议的希望已成泡影,于是,婉言谢绝了多尔衮的邀请并结束了谈判。②出于对这位不辱君命的使臣的好感,多尔衮同意左懋第等于10月25日由清兵护送出城。左懋第及其随员意欲南归者,听其自便。③
陈洪范不愿南归。他得知谈判失败后,秘密派人致书清廷,表示愿率部归顺,并将左懋第和马绍愉交清廷处置。④1644年11月29日,清廷接到此信,多尔衮立即派出满族骑兵追赶通北使臣,并在沧州截住了他们。左懋第提出抗议,但还是被迫回到了北京。这一次他被勒令而非邀请加入清政府。他再次拒绝,结果被处死。临刑之际仍表示要为明朝尽忠。⑤马绍愉接受了多尔衮的条件,向清 廷宣誓效忠。①陈洪范则自称为向南京朝廷转达清廷的意图而获释南归。1645年1月,陈洪范回到南京。从此他便成为清朝的密探,专门向清朝递送有关南明防御中薄弱环节的情报,同时还向周围的人散布绥靖妥协和天命已去的观点。②
虽然正如我们所指出的那样,左懋第通使北方是得到史可法支持的,但在公众眼中,这次通使却仅仅与马士英有关。由于历史正在南京重演,所以人们总是习惯按照历史上南朝的模式来思考问题。于是,两派之间,即志在收复北方失土的人们与希望安抚狄夷征服者、主张偏安南方的人们便展开了争论。由于收复失地论和绥靖偏安论的争吵缠绕于大多数文人学士的头脑中,左懋第的通使北方便成了马士英胆小怯懦及不愿力争决定性军事优势的又一证据。后来,当陈洪范的所作所为被揭露后,通使事件似乎又遮盖了众多南明将领叛变的事实,并被普遍认为是导致多尔衮突然决心南下的原因之一。据说,多尔衮是因从陈洪范那里得知了南京防御的虚实,才下令提前对南方发动全面进攻。③不管这一推测是否真实,清朝向南明进攻的第一道明确命令确实是在和谈失败时发布的。
清军于11月开始进攻,当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被任命为“定 国大将军”。50000454_0303_0①从山东发动的进攻是佯攻,降清汉将、山东巡抚方大猷正在那里为突破南明的淮扬防线而经营基地。1644年12月底,豪格由济宁南进,夺取了沿海城市海州,袭击了靠近运河与黄河交接处的宿迁,包围了大运河畔的邳州。史可法部奋起还击。刘肇基所率南明军队解了邳州之围,并重新控制了黄河北岸。②然而,在大后方南京的马士英却拒不相信史可法向朝廷报告清军大队人马已进入山东、江苏交界处的急件,并冷嘲热讽地猜测说,史可法不过是想得到更多的军队给养以抬高自己在军中的声望。③所以,他没有增派援兵。1645年1月,豪格再次发动进攻,重新占领了宿迁,将南明军队赶到了黄河以南。尽管如此,南明军仍有足够的力量阻挡清军过河。史可法派刘泽清部驻守黄河南岸,只要这支军队坚守阵地,清军在山东一翼的进攻就将受阻。④
由多铎亲自率领的西路大军也暂时停止了进攻。起初,西路大军的前锋迅速穿过河南北部。离开郑州后,多铎率军向开封西面的重要黄河渡口孟津挺进。抵达孟津后,多铎派图赖率其令人胆寒的精锐骑兵沿黄河南岸横扫河南北部。这一地区是大小寨主及黄士欣、张有声等大顺军残余,浙江冒险家陈潜夫等南明将领竞相争夺之地。在迅速挺进的清军面前,大顺军和大量寨兵的阵地完全崩溃了。图赖的人马刚一出现,黄士欣和张有声便望风而逃。15个大寨及全部士卒百姓都向图赖投降了。黄河沿岸100公里内的地区全归了清朝。⑤
然而,到12月,将战线拉得过长的两路清军都遭到了阻挡。在西线,河南怀庆附近的大顺军残部发起了反击,打败了清将金玉和,并攻打了黄河北岸的许多地区。为防止大顺军突破清军防线,多尔衮及清朝不得不下令多铎主力撤回黄河一线①。同时,向东挺进的图赖部也开始遭到南明军队的顽强抵抗。其中有刘洪起的寨兵;现由张缙彦率领的攻夺开封的陈潜夫部明军;在张缙彦军背后还有驻守睢州的许定国部四五千人马;以及由当地豪强李际遇率领的兵力与许定国相当的玉寨军②。多铎主力部队只有1万人,无法与这些军队抗衡③。只要南明军队守住睢阳,至关重要的两淮及长江下游防区就可保无虑。只有两种状况可能改变这一局势:一是大顺军被彻底赶出陕西,清军得以从西北调出增援;二是睢州一线守军反叛,使南明某个主要将领丧失信心和畏缩动摇。这两种情况终于在1645年初的几个月中出现了。其直接原因是:清政府与北直隶,及山东抗清势力极为成功地达成了和议,并出其不意地迅速占领了山西和陕西。
④ 顾苓:《金陵野钞》,第13页。
⑤ 计六奇:《明季南略》,第221页。左懋第的母亲熟读史书,经常向儿子灌输忠君思想。李清:《三垣笔记》上,第15页。
⑥ 这一要求是1644年7月24日提出的。计六奇:《明季南略》,第7页。
⑦ 在通北使臣出发前所进行的讨论中,马绍愉提醒弘光帝,陈新甲曾试图秘密与满族谈判,后遭言官弹劾而被弃市。于是,弘光帝提议正式悼念陈新甲,因为他们正在实现陈新甲的策略。李清:《三垣笔记》下,第3页。
① 其中1万两银和2000匹绢是送给吴三桂的,1000两金,10万两银和1万匹绢是送给清朝的,3万两金用于其他馈赠,3万两金用作使臣的旅费。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7页;斯特鲁弗:《南明》,第19页;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第109页:黄仁宇:《明代的大运河》,第132—133页;《明史》,第3093页。
② 顾炎武:《圣安本纪》,第9页;谈迁:《国榷》,第6127—6128、6131—6132页;计六奇:《明季南略》,第8页。使臣离开南京的确切日期是1644年8月22日。开始,他们乘漕运船北上。后因未能征到或买到车马而改乘小船,被迫丢下部分绢帛,并减少随从的卫兵。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7—118页。
③ 进入淮北地区后,他们发现城镇被农民军劫掠一空,交通被阻断,乡下到处是散兵游勇。因此,沿途城市都拒绝放他们入城。甚至当他们说明了自己的钦差身份之后,也只能露宿城外或强行冲进城门。离开济宁后,他们抵达了山东西部的汶上县,见到清军总兵杨方兴。直到此时,他们才受到正式接待。杨方兴炫耀道“我国兵强”,并说,只要南明官员认识到必须接受多尔衮的“一统”主张,清朝将十分愿意和谈。他还强调南北双方要“同心”扫除叛匪。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8页。
④ 他们实际在临清就遇到了原锦衣卫指挥骆养性派来的护送部队。9月18日抵达德州后,这位山东巡抚又通知他们,只能带100名卫兵在清军护送下进北京。九天后,在静海县,骆养性亲自接待了他们。在清兵护卫下,南明使臣及其100名卫兵继续前往北京。其余的卫兵则被关在静海的一座寺庙中。10月5日,使臣到达京师郊外,多尔衮傲慢地命令他们,先派一名使臣献上礼品。使臣们拒绝这种如同属国的待遇。于是派代表去见内院学士洪承畴、谢升、冯铨和刚陵(全名刚陵榜什——译者)。据说,洪承畴、谢升同代表谈话时深感惭愧:“似有不安之色,含涕欲堕。谢升时而夷帽,时而南冠,默然忸怩。”而冯铨却相当无礼并言辞粗鲁,刚陵作为清方主要代表则要求使臣立即进京,并拒绝安排与钦差身份相适合的仪式。但使臣代表坚持除非清政府派大臣迎接,否则绝不进城。他们宁死也不接受这种非礼之遇。五天之后,清政府让步了,同意派一名礼部的满族官员,由祖泽溥(他在大凌河降清)陪同迎接使臣。10月12日,通北使臣终于在清朝禁军的护卫下从正阳门进入北京城。进城后不久,他们便明白了,清朝实际上将他们视为囚犯。陈洪范:《北使纪略》,第119—121页。
① 使臣在鸿胪寺内极不舒服,因不得生火取暖,常感北方秋凉刺骨。左懋第曾派人去会见吴三桂,但是,这位前明朝的总兵传话说:“清朝法令甚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