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正版语文 >

第21部分

正版语文-第21部分

小说: 正版语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贼”二字,道破天机。何为“贼光”?大家注意过公共汽车上小偷的眼睛没有?就是他们眼里射出的那种光,亮归亮,但游移不定,警惕心虚。据反扒队员介绍,他们抓扒手的一个秘诀,就是盯着可疑目标的眼睛,如果看到贼光射出,那人十有八九就是小偷。

  贼,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本义是“败”,也就是“毁坏”的意思。后来引伸出“祸害”、“伤害”、“奸猾”、“狡诈”、“不正派”、以及“盗窃财物的人”等一系列贬义。贼,在北方口语里,还常用来表示“程度很深”,但这种用法,也带着贬义。

  《红楼梦》第71回,周瑞家的说:“等过了事,我告诉管事的,打他个贼死。”“贼死”肯定比“半死”还要惨。后来北京话和东北话中,保留了这种用法。人们常说,“灯贼亮”(刺痛了眼睛)、“天贼冷”(冻疼了手脚)、“路贼滑”(跌了个跟头)。凡是出现“贼”的地方,肯定没有褒义。东北人经常说某人“贼坏”,除非为了幽默,不会说某人“贼好”。

  北京话里有个词叫“鸡贼”,意思是指“吝啬、抠门、算计、奸猾”。至于“鸡贼”为什么有这样的意思,我认为,这是“小肚鸡肠”和“贼滑”两个词组合所产生的新义。近来,“鸡贼”一词有逐渐流行的趋势。崔永元在评论电影《手机》时,说过:“一个人小时候很苦,可后来却越变越鸡贼”。话剧《圣人孔子》中的反面人物也用到这个词――“谁叫咱都是中国人呢,酱缸文化,丑陋还鸡贼。”

  我看,“贼”在汉语中是不会有褒义了。俄罗斯有部获奖电影,英文叫“Thief”,汉语译名叫《小偷》。假如翻译成《贼》,估计片中主人公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就会大打折扣。

    
/* 85 */
  德语改良,越改越凉?     

  〃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是《茶馆》中伙计李三的一句台词。肇始于1996年的德语正字法改革,正在应验这句话。

  1996年,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等德语国家达成协议,决定从1998年开始试行新正字法,并于2005年8月1日正式实行。这项改革的初衷应当说是好的,其目标是让德语实现言文一致,音形一致。但漫长的人类历史告诉我们,仅有美好的初衷是远远不够的。德语正字法改变了约12000个词汇的拼写方式,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

  如今,德语改革已经试行六年了。无论这项改革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认为改革后的德语规则并没有变得简单,某些情况下,反而更复杂了。据统计,有60%的德语人反对这项语言改革。

  今年8月份,德国明镜公司等三家出版机构宣布放弃新正字法。德国最畅销的小报《图片报》刊文说:〃够了,真是受够了!我们将立刻回头,重新使用用得好好的旧正字法。〃

  事情闹到这般地步,可能是语言改革派们始料未及的。德奥瑞三国已准备召开紧急会议,应对这些反对的声音。

  一项初衷很好的改革,怎么会落得如此窘境?德国《焦点》杂志撰文分析说:新正字法得以推行,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在实行民主和法治的德国,语言文字应属于人民,而不是文化官僚们的私产。德国人一直有一种文化优越感,对于文字的正误非常敏感。德国科隆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理发店招牌拼错,当地人立即报警。如今,面对12000个新〃错别字〃,德国人焉能泰然处之?

  但是,希望德语改革半路刹车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新正字法已经普及了六年,退回传统将造成语言混乱,也浪费大量金钱,最重要的是主张改革的官员们将颜面扫地!看来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了。作为经历了语言改革的中国人,我断定,德语改革的结果,最终将造成两套拼写系统并存的局面,德语也将出现〃繁体〃与〃简体〃,最终受苦的还是孩子们。

    
/* 86 */
  “台”字的误会     

  夜里在网上遇到一位来自台湾地区的网友,他问我:最近在杭州的报纸上经常看到〃抗台〃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我对他说,别误会,这是〃抗台风〃的简称。这位网友又问:那为什么不简称为〃抗风〃呢?我告诉他,简称〃抗台〃是对的,因为这个〃台〃对应的繁体字是〃颱〃。

  在所有简化字中,〃台〃字应该算得上最复杂的一个。它对应着四个繁体字:台、臺、檯、颱。

  〃台〃在三千年前的金文中就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解做〃说也〃,也就是〃喜悦〃的意思,当是〃怡然〃的〃怡〃的本字,读做〃yi(阳平)〃。当它读做〃tai(阳平)〃的时候,本义指星名――〃三台〃,后来引申比喻为辅助国君的〃三公〃。所以,〃台〃就成了敬词。我们说的〃兄台〃,用繁体字不应当写成〃兄臺〃。台还有一个用法,用于〃天台山〃、〃天台县〃等地名中。

  〃臺〃跟〃台〃根本不是同一个字。《说文》中解释为〃四方而高者〃,即〃四方形而高耸出地面的建筑物〃。后来引申为〃高出地面、供人活动或表演的设施〃,比如:舞〃臺〃、看〃臺〃。因为〃臺〃往往处于中央位置,后来也成了机构的名称,像:天文〃臺〃、电视〃臺〃。当然,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也是这个〃臺〃。

  〃檯〃字如果不简化,或者简化成〃木+台〃,当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形声字。凡是〃桌子或像桌子的器物〃都当用这个〃檯〃。比如:柜〃檯〃、写字〃檯〃、 〃檯〃灯、〃檯〃球等。但是,1956年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却把〃檯〃简化成了〃台〃。

  〃颱〃字很好理解,也是个典型的形声字。令人不解的是,〃颶〃和〃铮Аǘ技蚧闪恕āⅰǎǘ馈U〃没有简化成〃风+台〃,可谓自乱其例。

  需要指出的是,〃抬〃和〃胎〃字,繁简体是一致的,不属于简化字。

  有语言学家指出,汉字的发展规律是形声化,通过对〃台〃字的分析,似乎印证了这个判断。简化并不一定能带来简单,有时,反而会使文字更加复杂。

    
/* 87 */
  汉字会亡吗?     

  文/王佩

  几年前,我写过一个剧本大纲,剧中的主人公――你――得到一本魔法书,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把汉语统统忘光了。

  你从睡梦中醒来,你咬自己,知道这不是梦。墙上挂着的曲里拐弯的方块字让你痛苦,你看着一张张黄色的脸,黑眼睛的光芒让你恐惧。你走过广场,看到那张巨大的画像,你漫步在三孔,抚摩着圣哲的雕像。江南的莲花红了,多雨的江南,多燕子的江南,陌生的是采莲女子的笑靥。月亮升起来,李白杜甫的月亮,照在你的脸上,你开始想家了,那个遥远的、甜蜜的、遗忘在时间之外的家。终于你无法忍受这样的煎熬,把大幕急速拉上。

  汉字会亡吗?我在键盘上轻轻敲下这五个字,九月江南的孤夜,雨在不停地落。《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假如有一天,汉字消失,天会不会落下金雨,鬼会不会在白昼里唱歌?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关于汉字存废兴亡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过。近几年,这场论辩又转战到互联网上。兴派和亡派各执一端,争得你死我活。兴派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高级的文字,亡派认为拉丁化才是一切语言最终的归宿。平心静气地分析两造陈辞,你会发现,他们与其说是在说服对方,不如说是在说服自己。心理学家认为,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东西。汉字归根结蒂是一种信仰,正像《圣经》中所说:“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对于不信的人而言,说破天也没用。

  那么,汉字会亡吗?理性的人们说:会的。理由是世上万事万物都会灭亡,不是越高级越能幸免,而是越高级越容易灭亡。但理性说到底也只是一种信仰。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每当想到鲁迅这句话,我的心头就猛地一颤。这好像一句谶语,始终悬在我们头上。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极端的选择,灭或者亡?终于,我明白了,鲁迅说的是信仰的代价。也许有一天,信仰的灭和肉体的亡,两样之中,我们只能选择一样……

    
/* 88 */
  VS是个什么东西?     

  文/王佩

  近来报章的标题,越来越喜欢用两个字母:VS。《体坛周报》奥运期间一篇报道的标题写到――两门炮VS六条枪:中俄女排决战前“火力”大比拼。《市场报》今年6月份的一个标题――电子报vs印刷报,谁将笑到最后?

  那么VS是什么意思呢?VS是versus的简写,versus是拉丁文,表示“相对照、相对立”的意思。这个词及其简写,后来被英文采用,又辗转流入了汉语之中。在英语中,VS是个介词,它有以下三种典型的用法。

  1、    体育报道中,表示谁跟谁进行比赛。例如:罗马VS国际米兰。

  2、    一般报道中,表示两个对立的事物。例如:国家安全VS个人自由。

  3、    法律文书中,表示谁跟谁发生了诉讼。例如:“布朗VS教育会议”案

  VS进入汉语之后,只继承了英语中的前两种用法。在法律文件中,人们一般都把“VS”翻译成“与”。

  汉语为什么要借用这个外来的字母组合?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汉语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翻译它;第二,它有比汉字更直观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VS都可以翻译成“对”,比如可以说:“今晚的球赛是罗马对国际米兰。”但表示两种事物对立的时候,“对”往往无法传达“VS”所包含的“对抗,对立”的意思。有一部关于美国性书大亨的电影,名叫《人民VS拉里?弗林特》,我们翻译成《人民反对拉里?弗林特》,其实不尽准确。因为VS只表示两者对立,并没有说明谁反对谁。当然,要是翻译成《人民对拉里?弗林特》,那就不知所云了。正因为“VS”没有一个确切的汉字与之对应,所以才原装进口过来。

  另外,即使在“VS”可以翻译成“对”的场合,人们也更喜欢用这两个字母。因为VS放在汉字中非常醒目,起到了分词的效果,从而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方便。不信?咱们回过头来分析《体坛周报》的标题。“两门炮VS六条枪”比“两门炮对六条枪”看上去更清楚、明白。

  汉语是一门鲜活的语言,兼容并蓄是其的特长。既然WTO,CEO这些词都大摇大摆进入汉语殿堂,一个小小的VS,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我说,VS是个好东西。

    
/* 89 */
  网络说“客”     

  文/王佩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勃兴,相关词汇和术语潮水般向汉语涌来。常言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骡子快了不等驴。语言这种生猛的东西,往往不等规范制定出来,就已经蔚然风行了。

  科技语汇的翻译引进,最主要依赖于民间智慧。肉食者鄙,不足与谋,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前些年,有专家把Internet翻译成“因特网”,以为“信、达、雅”俱备,作为规范大力推广,结果还是被约定俗称的“互联网”一词给废黜了。

  在电脑网络术语中,以“黑客”、“骇客”的翻译最值得称道,既符合汉字规矩,又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网民的智慧。

  “黑客”的英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