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楚了。
原来,腊梅跟我们平常所说的梅花不是一回事。腊梅,又称蜡梅,属蜡梅科,落叶灌木;而梅花,属于蔷薇科,是一种落叶乔木。“腊梅”之所以叫做“蜡梅”,是因为它的花是黄色,表面有一层蜡质。据《扬子晚报》报道,明朝的《花疏》中写道:“蜡梅是寒花,绝品,人以腊月开,故以腊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
我没有找到这本《花疏》,查不到它的原文。按照该书的说法,“蜡梅”之所以变成“腊梅”,是老百姓以讹传讹。对于这种“上智下愚”的论调,我向来反感。于是突发奇想,“腊”和“蜡”在古代会不会是通假字呢?如果是这样,那“腊梅”很可能是原本的词,“蜡梅”是后人附会出来的。
查了一些资料,我发现“蜡”和“腊”还真是通假字。唐人注释的《礼记》中说:“蜡,祭名,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但我很快就失望了,原来此“蜡”非彼“蜡”。在繁体字里,“蜡”跟 “蠟”不是同一个字。《礼记》中的“蜡”读做“zha(去声)”,指的是岁末的祭礼,它跟繁体字“臘”通假。而“蠟”指的是“油脂和蜡烛”。不幸的是,“蜡梅”的繁体字一直是“蠟梅”,后来写成“臘梅”,确实没有道理。结果很清楚了,“蜡梅”根红苗正,“腊梅”一直是黑户口。
我费了两天工夫,却没有达到为“腊梅”正名的目的。但多认识了几个字,同时增加了对梅花的了解,也算有一点收获。
/* 100 */
不要太好哦!
文/王佩
两年前初到杭州,我经常暗地里嘲笑当地人说普通话。杭州人形容某种事物很好,一般用三种表达方式――“真当好!”、“多少好啦!”、还有就是“不要太好哦!”尤其是后一句,听得人莫名其妙。好就是好,前面加个“不要”干什么?每当跟北方的朋友一起聊天,我常学这几句话,说完大家哈哈一笑,因遭受土著怠慢而生的怨气,也就一扫而空了。
“不要太……”这种句式听上去似曾相识。对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句广告词里用过。那时宁波的“杉杉”西服做过一个电视广告,一句“不要太潇洒”传遍了大江南北。当时,很多人跟我一样,把它理解成一句反话。本来是劝告穿这种西服的人,不要潇洒过头,用在这个语境中,反而达成一种幽默的效果。这句话,有些报刊今天依然在用。2004年2月20日的《处州晚报》有这样一则消息:《“溜溜族”不要太“潇洒”》文中说:“小年青穿着溜冰鞋‘潇洒’地在街上游走。……这样看起来是很酷,但街上车辆来来往往,实在太危险了!”显然,记者并不是真的在赞扬“溜溜族”潇洒。
来到杭州,我才明白,原来这是吴方言里表达赞美的一种特殊方式。在上海话、苏州话中也有这种说法。当用这个句式表达赞许的时候,“不要太……”后面跟的形容词一定是褒义的,而且句尾一定要有叹词,结尾要用升调。否则,跟普通话的表达的意思就一样了。
“不要太好哦”,为什么用否定表示肯定呢?我绞尽脑汁,总结出三个原因。第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反之亦然。在我老家山东,如果一个人倒霉到极点,他会说“我都笑了”,其实言外之意是“哭都来不及”。第二,在这个句式中,用否定的词开头造成落差,加强表达的效果。第三,汉语的一些否定词,有时并不表示否定,不像英文里的not,那么黑白分明。比如:“我差点没淹死”、“这么干,难免不出错”。“没”和“不”并没有否定的意思,只是加强了语气而已。
不知道我的分析对不对,如果我推理得不错,那我真是“不要太聪明哦!”
/* 101 */
忽然硕士
文/王佩
我在北大中文论坛上看到一道某校硕士生入学考试题,辨析“突然”和“忽然”两个词语。虽然我这辈子没有考硕士的打算,但假如我是考生的话,我会在试卷上这样写。
亲爱的老师,不论您是语言学的泰斗,还是汉语界的达人,不论您的学问得自祖传,还是来自西方,既然您批改我的试卷,我就是您的学生。
学生认为,辨析词义,首先要辨析字义,当务之急是搞清楚“突”和“忽”的含义。学生刚才偷偷打开智能手机,查了《说文解字》。“突”字解作“犬从穴中暂出也。从犬在穴中。”徐锴注解说:“犬匿于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也。”“忽”的本义是“忘也。从心,勿声。”
故而,学生认为,“突”表示更迅猛、更出乎意料。老师,试想您一个人走在街道上,蓦地从门洞里窜出一条恶狗,那是什么感觉。而“忽”,只是被关在记忆和意识的门外,虽然也出人意料,但出现得相对舒缓一些。
刚才趁监考老师不注意,我又用手机偷查了《三国演义》。“突然”出现在第120回:“晋主览表才罢,张华突然而起,推却棋枰。”“忽然”出现在第9回:“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从这两个例句,可以看出两个词之间微妙的差别。张华身为秘书丞,目无领导,突然起立,把主子吓了一跳,可见“突然”更出乎意料。董卓出行,忽然风狂雾昏,虽非吉兆,但毕竟不是遭遇台风云娜,也不值得太大惊小怪,可见“忽然”比“突然”的猛烈程度弱一些。
学生还发现,表示状态向好的方向转化,一般用“忽然”,而不用“突然”。《老残游记》第5回:“你们到好!忽然的慈悲起来了!”有位诗人也写过 “忽然,一朵莲花”的诗句。我忽然想起来了,近年来还有一种流行的用法,“忽然”加名词,成为一个句子。比如:忽然中产,忽然情人。学生主张,这种用法没有错,因为汉语本不拘于词性,中产、情人在这里完全可以做动词理解。
学生的题答完了,老师,您觉得我能“忽然硕士”吗?
/* 102 */
网名种种
文/王佩
前年参观绍兴鲁迅故居,墙上密密麻麻写满鲁迅先生用过的笔名,我着实吓了一跳。鲁迅一生用过的笔名共有近百个。互联网时代,笔名被网名所代替。鲁迅先生若活到今天,想必网名也不会少。
网名又叫ID,ID是英文Identification的缩写,意思是“身份”。网名又称为马甲,这来源于赵本山一个小品。上网的人一般都用网名,在网上用真名发言的,要么是领导,要么是做梦都想出名的人。
真名是爹妈给取的,网名可是自己挑的,所以网名透露的信息往往比真名更多。我在网上经常去一个论坛,那里的每一个网名都有来历。分析这些网名,能够猜测出他们的个性。像“能不爱江南?”肯定生活在江南一带,而且很懂得享受生活。“胡匪”,人肯定很老实,渴望自己身上有点匪气。“董事长”,一定是个公司的小职员,真正进入公司董事会的人,反而自称“老妮子”、“老榕”。“今夜太冷不宜私奔”,肯定是个本分人,真想私奔,还管天冷不冷!“卧梅闻花”,肯定没文化,这么老的手机段子,他还拿来用作网名。
现在网民与日俱增,新鲜的网名也越来越多了。但不少网名都从现成的歌词、俗语中改造而来,意图卖笑,实则卖傻,未见其帖,让人胃口先倒了。当然,也有少数浑然可爱的新网名不断冒出,比如,“趴墙等红杏”、“PK(笔者注:游戏里的对砍)之后发型不乱”。最近我看到一个令我绝倒的网名,叫“大熊猫将进行人工繁殖”,这句话从汉语语法角度分析并没有错,但还是让人不禁莞尔。
网名这东西,说到底是一个符号,不需要花哨俏皮,只要不让人产生反感即可。长一些也不怕,因为网友在互称网名的时候,肯定都用简称。简称一般用两个字,绝不会超过三个字。任你网名有两公里长,也可以用二、三字概括。有一个网友名叫“清晨2点的灯”,大家都简称他为“2灯”。还有一个人叫“沉淀着人类永恒的孤独感”,大家都叫她“孤独感”。这正是汉语的巧妙之处,不管多复杂的句子,都能用三言两语提炼出它的本质来。
/* 103 */
夸富
文/王佩
夸富是中国人很忌讳的一件事。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讲究内敛。不管日子过得多滋润,都不肯与别人说。有句古训叫“闷声大发财”,有句现成话叫“没事偷着乐”,说的就是这种对待财富的态度。如果有人对自己的小日子沾沾自喜,逢人便说,肯定会遭到耻笑和攻击。
台湾有个富婆叫许纯美,她张口闭口总是说“我们上流社会的人”如何如何。人送外号“上流美”,她成为娱乐百姓的丑角。
前些日子,在天涯冒出一个叫qianglan重庆女孩,因写了一贴《在重庆的一个中产阶级的一天》而一夜成名,在网上引起连锁爆炸反应。她的帖子跟贴无数,网民给她取绰号“中产兰”,还成立了“兰迷会”,编纂了《中产兰语录》,极尽恶搞之能事,堪称一桩网上“事件”。
与海峡对面的“上流美”相映成趣。
其实,“中产兰”这个帖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记录了她一天生活的“流水帐”而已。但由于她自称“中产阶级”,且透露自己月收入“4000RMB”,从而引起网民们的巨大兴趣。在这篇帖子的结尾,她写道:“看电视,洗漱,倒在床上,盖好被子,拿出一本《张爱玲全集》看起来。房间里弥漫着熏衣草和资生堂润肤露的香味。”有网友模仿她的笔调讥讽挖苦说:“看电视,洗漱,倒在床上,盖好被子,拿出一本《赵本山回忆录》看起来。房间里弥漫着熏蚊香和硫磺皂的香味。”
“中产兰”其实把网友都当成了知心朋友,掏心掏肺地把自己真实的一面显露给大家。但因为有夸富之嫌,网友非但不领情,还对她发起了狂轰滥炸。多么单纯的女孩啊,单纯得像陀思托耶夫斯基笔下的“白痴”。 事实上,有许多看客比qianglan更“白痴”,一个个上来跟她比富。结果,又遭到其他看客的猛拍。
说到夸富,一位朋友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他在上海跟一位女海归谈业务。海归去国多年,还用十多年前的眼光看中国,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业务谈完,一起出门,海归说:“地铁我们不坐,今天我们打的。”我的朋友差点喷饭,刻舟求剑,坐井观天,如此夸富,更讨人嫌。
/* 104 */
1980年代
文/王佩
“啊,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自豪地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首歌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家喻户晓。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是八十年代青年人的统疲皇侵赴耸甏懦錾娜恕:笳呦衷谟懈龀莆剑小吧诎耸甏被?“八零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历纪年。从0到9每十年称为一个年代,年代的叫法,采取“世纪”加“年代”的格式。对于20世纪里的年代,一般省略掉世纪,单说年代。这样用了五十年,倒也安耽,只是进入21世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