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二废墟的真相-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平原越来越干旱,最后成了非洲西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向东,一片低洼的平原构成津巴布韦高原与印度洋的分界线。
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一个适合人居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高原人发展经济靠畜牧业,富裕程度的评估靠的是牲口的多少;牛羊成了交换日常用品的中间物。但除了以牲口多少论贫富之外,高原人也与外部世界进行其他物品的贸易。该地区盛产铜、铁、锡,还有黄金,而黄金很快成了这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纪时,贸易已成体系。黄金从津巴布韦的东边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活跃在当今的肯尼亚到莫桑比克的非洲沿海港口。这些商人用黄金换回世界其它地区的产品,然后西运到非洲内地。在大津巴布韦,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东非基尔瓦港口的古市、中国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
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公元11世纪时,这种新的财源使马绍那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国王与贵族阶层出现。在横跨高原的马绍那居住区,这些上流社会的人采纳了在山顶建房的习俗,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居住在较低的山坡上和低谷里。富裕的贵族也开始用石墙围绕自己的住宅区,这些围墙并不是用来保护贵族,使之不受到攻击的;而是用来标志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必须存在的距离。
建造围墙的石头处处可见,因为津巴布韦高原有许多露裸地面的花岗岩。马绍那人加工花岗石的工艺非同一般,他们利用昼夜温差使花岗石自然地裂成薄片,马绍那石匠还知道在花岗石上生火,加快裂纹的生成,然后用冷水浸泼,岩石的薄片就很容易分开。他们也用楔子打进裂缝,使花岗岩成为石片。层层取下的石片又光又平。巴绍那人发明了一种建筑艺术,这种艺术非常适合于使用这样的花岗石片。那就是:厚厚的墙,用一层一层的石片砌成,平展的石片间可以不需要灰泥粘合就十分牢固。
大津巴布韦不是马绍那人在高原上的唯一住所,也不是最初的住所。现代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多达150处圆形石围场的遗迹,他们认为也许还有50处,但自20世纪初叶以来,己被破坏了。其中一部份规模较小,可能容纳不了20个人;另一些则较大,而最大,最雄伟的则是大津巴布韦。
科研人员已经找到证据说明在公元4世纪时,大津巴布韦曾经被短时间后住过,可能是游牧民族或猎人们到过此地。此地第一次有长期居民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0世纪或11世纪。大约在1250年,大津巴布韦向莫桑比克沿岸贸易港口源源不断供应黄金,此时的大津巴布韦达到它的鼎盛期。在后来的200年中,大津巴布韦在津巴布韦高原上占据着主要地位。今天仍然矗立的大型石艺建筑群就是那段时间修建的。
大津巴布韦占地约100英亩,有三十主体部分。西尔废墟是一组石墙,形成山顶围场。今日的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围场是此地最上层人物——王族以及巫师的居住区在石墙围场里,开掘者们发现了几只皂石雕的鸟。这样的石鸟被认为是活着的马绍那国王与去世的马绍那国王之间的纽带,既象征着宗教的权力,又象征着政治的权力。
在西尔废墟之下是“大围场”,呈椭圆形,直径为300英尺。大围场内含几个较小的石围场和一个30英尺台的塔。大围场由12个相似但却小得多的椭圆形围场所环绕。没有任何人确切知道这个大围场是用来干什么的,但有一位现代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一所学校,不过是供年轻人行“成年礼”与作“结婚”准备的学校。大围场之外的小围场可能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住处,或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系的巫师和教师的住处。
第三部分由这座城的遗迹组成,它布满于西尔废墟之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有普通人居住的用“达格”筑造的园形小层。“达格”是一种由砂砾和白蚁堆里的潮湿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小屋可能曾有用木料或树枝搭建的屋顶。“达格”也用于建造石围场中房屋,以供有身份的人居住。
由当地花岗石建成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十分庞大。石墙中空,分内墙与外墙两层,为了更加牢固,从底到顶向内倾斜。内墙与外墙之间填有石块。大围场的石墙有20至33英尺高,在底部有15英尺厚,长度为800英尺,由将近100万块花岗岩石砖砌成,石阶与门道砌合得十分精巧,在某些地方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块在墙上构成曲折图案。这些设计与今天许多南部非洲人在自己家的墙上所作的图案十分相似。
马绍那人不使用象形文字。因为没有档案记载,考古学家不能确切知道各类建筑物的用途是什么,津巴布韦人的日常生活怎么样。然而,对该遗址的最近研究却提供了一些线索,早期考古学家认为,大津巴布韦住有1;000至2;500人;但20世纪70年代搜集的证据揭示,当时的人口可能远不止此数。曾经有多达18;000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山顶上。一位历史学家指出,大津巴布韦人的生活属于“城市型”,但还是有一些下层人士的生活区,那里拥挤、喧闹、充满煤烟——那是成千上万人的家庭煮饭时冒出的煤烟。
新近的发现使大津巴布韦人的经济生活也逐渐为现代人所知。大津巴布韦除了向沿海地区出售黄金外,还是非洲内陆地区文化交流网的中心。兽皮、羊毛、象牙、金属矿石等各类原材料从津巴布韦高原的其它地区和南部非洲的其它地区运到大津巴布韦。大津巴布韦有众多的能工巧匠,他们把这些原材料制成各种各样的物品。他们制造铁枪铁炮、金铜饰物;制造陶器,并绘上图案;他们把平滑光亮的皂石雕刻成石碟和石像。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大量的编制工具,说明大津巴布韦有着发达的纺织业,不过,这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仍然是散布在农村的畜牧业和金矿开采业。在农闲季节,农村地区的牧民和农民可能都会到矿山劳动。
大约1450年,大津巴布韦开始衰败。可能是因为与敌国的战争;也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的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到了16世纪,葡萄牙人开始在沿海港口作邮购贸易,使黄金贸易受到挫折,大津巴布韦的地位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的中心迁至他地。在数百年中,西南非洲在欧洲人、沿海地区的史瓦希里人,以及非洲内地的马绍那和其他地区的人之间的冲突中,受苦不浅!逐渐地,大津巴布韦被人们忘记;只有建造大津巴布韦古城的人的后裔,仍然生活在它的印迹里。卡尔唤起了人们对大津巴布韦的记忆,但也引起了一场持续多年的民族纠纷。今天,随着“大津巴布韦是否属于非洲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获得突破性解决,考古学家们希望:他们对该遗址的研究将会向世人展现南部非洲那些鲜为人知但却十分灿烂辉煌的过去!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吕贝克·斯特夫》废墟的真相》第九章 克诺塞斯(Knossos)欧洲文明的秘密“子宫”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九章 克诺塞斯(Knossos)欧洲文明的秘密“子宫”
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的发现,将欧洲文明的起源提早了整整一
千年。然而,米诺斯文明究竟从何发展而来,又怎样变得无影
无踪?克里特王朝的兴亡,谁又能侦破这桩历史的悬案?
在远处暗蓝色的大海上,浮现着一个岛屿,那就是克里特……
迈诺斯王住在岛上的克诺塞斯城。
——荷马《奥德赛》
在亨利·谢里曼出现之前,多数人认为欧洲史是随古希腊文明的兴起而开始的。然而,19世纪70年代,这种情况改变了。此时,谢里曼发现了迈锡尼人——古希腊人的祖先。谢里曼对迈锡尼文明的发现,将欧洲史史的序幕提早了1;000年或更早。在19世纪末的几年中,随着学者们对迈锡尼废墟遗址研究的深入,其中的部分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是迈锡尼人的祖先?这个问题将由继承谢里曼遗志的考古学家们来来回答。
谢里曼出生贫寒,不得不靠奋斗与自学;而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则不同:他具有成为博学多才、飞黄腾达的考古学家的所有条件。伊文思在1851年出生在一个英国的村庄。父亲是一个富裕的造纸商,对历史与古董文物十分感兴趣。他把这样的兴趣传给了他的儿子。从7岁起,他父亲鼓励他收集和研究古市,青年时代的伊文思到英格兰的牛津大学和德国的哥廷根大学读书,毕业后,他在东欧旅行;写了几本关于那个地区的书;并在那里结婚、安家;后来在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作馆长,一干就是25年。凭着他的旺盛精力和远见卓越,伊文思将这个博物馆从一个艺术品上堆满灰尘,陈列物几乎被遗忘的博物馆,转变成为在全世界博物馆中都名列前茅的、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博物馆。他的工作也给了他大量空闲时间,他利用这些时间,继续他的旅游,作他自己的研究。
1883年,在去希腊的旅游途中,伊文思和他的妻子参观了谢里曼在雅典的家。谢里曼自豪地将他在迈锡尼发现的文物展示给他们看。其中有许多印章——小小环状或块状雕石,还有图案嵌印在粘土或石蜡表面。伊文思细细观看着这些雕石,用的是他那双好奇而又渴望的眼睛,他高度近视,这是他想看清远处东西的一大障碍;然而,他却能识别出近处物体的每一个细节,这点本领他很在行!在观看迈锡尼印章时,伊文思看出了其他任何人未曾看出的东西,那就是:许多符号和图画似乎不像是迈锡尼文化和希腊文化中所能见到的!印章上的一些雕刻是一些海中生物的形象,如小小章鱼。这些图案不像伊文思在希腊和迈锡尼文物珍品上所看到的。一些印章上的符号有点像埃及的象形文字;还有一些迈锡尼坛罐上的符号,更是深不可测,十分神秘!
伊文思清楚地知道,学者们以前所指出的迈锡尼文物上的一些设计及其它特征似乎与典型的“迈锡尼风格”格格不入。历史学家们曾暗示,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的遗迹,而且该文化曾经对迈锡尼人有过重大影响或彼此之间相互有过影响。此时的伊文思认为,谢里曼的印章可能就是这个未知文化的线索。他甚至进一步推测,这些印章上的标志体现了欧洲书写文字的源头!
在之后的数年中,伊文思在地中海东部的遗址中搜集了大量类似的印章。来自遥远的雅典、希腊,埃及开罗的商人告诉他,这些印章是从克里特岛而来。该岛屿很大,位于希腊以南65英里外。伊文思知道,陶器碎片曾在克里特岛北边海岸附近的一个大型遗址——克菲那出现。传奇故事中认定此遗址就是克诺塞斯——克里特岛的迈诺斯上的宫殿。据古希腊文学记载,迈诺斯王把雅典的童男童女作为祭品献给迈诺陶洛斯——牛头人身怪物;这令人不寒而栗的怪物就住在克诺塞斯的巨大迷宫里。在有关迈诺陶洛斯怪物与迷宫的传奇故事中,雅典英雄西修斯被迈诺斯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所救,她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