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犹太人之谜 >

第64部分

犹太人之谜-第64部分

小说: 犹太人之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梅厄夫人外交生涯中最得意的一场谈判是非洲之行。西奈战争后,以
色列孤立了。在亚洲各国,以色列到处碰壁。以色列同美国的关系处于紧张
状态;同苏联的关系,坏得比紧张还要坏。在联合国的历次会议上,梅厄夫
人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于是,以色列看中了非洲,外交部长梅厄夫人也就开
始了对非洲各国的征程。

梅厄夫人是带着以色列国际合作规划前往非洲的。她会见了利比里亚孤
独感很强的总统杜伯曼,被果拉部族授予大酋长的光荣称号。她见到了雄心
勃勃的加纳总统恩克鲁玛,参加了第一届非洲人民大会,会见了60 位重要人
物,并且以说真话赢得了非洲各国领导人的信任。当时,阿尔及利亚代表用
冰冷的语调提出带挑衅性的问题:你同非洲人民的头号敌人法国保持亲密关
系,你该对我们这些人怎样解释呢?梅厄夫人对盯着她的非洲领导人说:

“当我们的邻国想毁灭我们的时候,世界上唯一愿意向我们出售武器的
国家是法国。你们对戴高乐的仇恨我没有。我可以告诉你们实际情况,不管
你们喜欢不喜欢,如果戴高乐是魔鬼,我们也要打交道的。假如你们处在这
种地位,你们怎么办呢?”


于是,紧张气氛解除了,关系融洽了,因为梅厄夫人说了实话,而说实
话总是让人相信和信服的。

梅厄夫人的非洲外交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虽然没能完成结成政治集团
的最终目标,但加强了以色列同非洲各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增强了非洲各
国对以色列国的了解和理解。当时,梅厄夫人在联合国的发言中多次提到非
洲,有时在发言中竟然直接使用“我们”而不用“他们”,而非洲国家代表
不仅不反感,反而感到高兴。这样的身份可不是容易取得的,梅厄夫人是以
自己的言行获得的。 1964 年梅厄夫人参加赞比亚独立庆典时,曾同赞比亚
的客人们一道乘车去观赏维多利亚瀑布。途中经过南罗德西亚边界时,警察
不允许黑人下车,只准白人进入。梅厄夫人当时大怒:“如果这样,那我也
不进入南罗德西亚了。”警察一看事情弄僵了,便一再说好话请梅厄夫人下
车,梅厄夫人就是不下来,还一再声称她决不同朋友分开。结果是瀑布没看
到,梅厄夫人却赢得了好多黑人朋友。当他们集体乘车返回赞比亚首府卢萨
卡时,赞比亚总统卡翁达亲自出来迎接,称赞梅厄夫人同种族歧视作斗争的
大无畏精神。在加纳的一天清晨,梅厄夫人正坐在苦果树下梳头,不知从哪
里跑来10 多个小女孩围观。这些女孩显然从未见过这么长的头发,很惊奇。
一个小女孩勇敢地走近梅厄夫人,伸出小手想摸一摸。梅厄夫人不由地笑起
来,主动邀请这些孩子轮流给她梳头。就这样,小女孩们给梅厄夫人梳了半
个多小时,召来一大批非洲人前来观看。这是女人天性的自发流露,还是政
治家的外交伎俩?也许成功的外交本身就包含着人性吧。

梅厄夫人最艰苦的谈判是在她出任总理前后的一段时间里。1967 年,以
色列同一些阿拉伯国家发生了“六·五战争”。当时梅厄夫人已经退出了以
色列内阁,只是在战争危险到来之前才应邀出山,帮助内阁作出了与国家存
亡相关的重大决策。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突破了阿拉伯联军的包围,并且
占领了苏伊士运河西岸、约旦河西岸和戈兰高地,迫使埃及、约旦和叙利亚
同以色列签定了停火协议,但是,停火不等于停战,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也给
以色列带来了麻烦。梅厄夫人正是在这种难堪形势下出任以色列总理的。她
一上台便着手整顿国内秩序,然后出访美国,开展强硬的外交攻势。在美国
的一次集会上,梅厄夫人坚定地说:“是否有人有足够的勇气向我们说‘回
家去,开始训练你们9 岁和10 岁的孩子,以对付下次战争!’我相信世界上
每个正直的人都说‘不’,而且——请恕我直言,最主要的是,我们自己说
‘不’。”梅厄夫人说到做到,她一边在占领区开辟移民定居点,一边经常
指挥突击队深入阿拉伯国家内地作战,同时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各种形式的
外交谈判。在众多的外交活动中,梅厄夫人邀请奥地利外长访问以色列的一
幕,便值得一提。有一次,梅厄夫人邀请克赖斯基访问以色列,这位奥地利
外长支支吾吾,梅厄夫人便说:

“我确切地知道你要说什么。你要说,如果到以色列,必须首先去埃及
和其他的阿拉伯国家。你就去吧,我一点也不在乎你先到哪里,但请你务必
来我们这里。”

梅厄夫人就是以“不在乎”的心胸,“不在乎”的自信,“不在乎”的
强硬,“不在乎”的机变,坚守了扩大的领土,并通过1973 年的“第四次中
东战争”巩固了这些领土。

□男人还是女人?

有些领导人是搞权术的能手。他们纵横捭阖,言之凿凿,不由轻信者不
以为真;他们巧施伎俩,掩人耳目,经常地、甚至是不由自主地玩弄计谋。
对林登·约翰逊来说,这已成了第二天性,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是干这种事
的行家。许多人觉得,施展计谋是治国之本,是渡过利害冲突的暗礁险滩、
办成事情的最有效的途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途径。果尔达则不然,她为人
直来直去,从不绕弯子,其结果她的态度必然就是异常坚决的。果尔达的立
场如何,她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于这些,人们都不会有任何疑
问。视情况需要,她既可以是一支不可抗御的力量,又可以是一个不可移动
的客体。

她有着一个劳累终生的妇女的外貌。她的身体显露出多年从事沉重体力
劳动的痕迹。她的面庞则显露出承受过精神和思想重担的痕迹。但是,她的
脸上也有温情,只是摄影师常常捕捉不到而已。她是一个固执的谈判者,但
也能公开地、毫不腼腆地流露出她的多愁善感。勃列日涅夫也能动感情,友
好起来,热泪直流,并不显得做作。但是,这种情况在勃列日涅夫身上是短
暂而孤立的现象。几小时后,他就要大吵大嚷地同你对抗了。而在梅厄夫人
身上,都来自同一个源泉。她之所以在谈判中态度顽固,是因为她对她要通
过谈判来保护的东西深为关心。

她的热情来得自然,完全符合人之常情。尼克松回忆1969 年梅厄夫人第
一次访美的情景:那次访问对她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从小就从俄国
移居到美国,而且在美国长大。在白宫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当乐队奏起以色
列国歌和《星条旗》时,她的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之后,她完全沉浸在专门
为她举行的音乐会中。结束后,她冲动地站起来,走过去同演奏的音乐家拥
抱。

她执政期间遇到的最使她苦恼的事件是1973 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当以
色列有被打败的危险时,美国曾下令“一切能开动”的飞机都要用来进行大
规模紧急空运。她后来写道,“美国的空运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提高了我
们的士气,而且向苏联清楚地表明了美国的立场。毫无疑问,这是使我们可
能取胜的一个因素。当我听说飞机已在利达着陆时,我哭了,这是战争开始
以来我第一次流泪。。”

如果说,在发生危机时毫不动摇是梅厄的一个特点,那么,慈母般的循
循善诱也是她的一个特点。以色列人民亲切地称她为“我们的果尔达”。她
置身于百姓中间,感到又轻松又自然。当部长们围坐在她的餐桌旁时,她这
个总理会为他们烧汤和煮咖啡,一面往来于餐桌和火炉之间,一面商讨国家
大事。就是在70 岁高龄,她也毫不怜惜自己,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对政府
事务,不论巨细,丝毫也不马虎。她若没有先把一封信一一读过,是决不会
在上面签名的。她亲自去机场迎接移民,看到他们常常会高兴得流下热泪。
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她收到士兵家长们的大量来信,把他们的孩子们的死
去归咎于她的政府,每损失一个士兵对她个人都是一个打击。当纳赛尔在西
奈进行消耗战时,她下令不论白天黑夜,只要有一名以色列军人被打死,都
要立即向她报告。下面的人十分认真地对待她的命令,以致于有一次她在睡
觉时被人叫醒,向她报告损失了25 只羊的消息。

许多领导人是借着个人野心的力量登上最高岗位的。他们谋求权力是因
为他们想要权力,梅厄不是这样。她一生中只是打算做一点事情,不论什么


事情,而且做起事来总是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她就任总理后,写道:“我
就任总理是因为这是情况的需要,就像那个为我送牛奶的工人成了指挥官一
样。我们两人都不特别向往这一工作。但是,我们都尽我们的能力把它干好。”
她认为,人们对于她是个身居高位的女性这一点过于注意了。在她看来,作
一个女人没有别的,只是要做更多的工作而已。尤其是在她早年抚养孩子的
那个时候,她得找出时间来履行公务,又得抽时间干家务。一位记者问她,
她在1956 年就任第一位女外长时有什么感受。她的回答很能代表她的性格:
“我不知道,我从来没当过男部长。”

1971 年,尼克松会见法国总统蓬皮杜,罗杰斯国务卿想使谈话变得轻松
一些,就说,世界上两个发生麻烦的地区,南亚和中东,恰巧都是女人当总
理。他说,“印度”有个英迪拉·甘地,以色列有个果尔达·梅厄,“也是
一个女的?”蓬皮杜嘴上挂着一丝微笑,说了句:“是吗?”

蓬皮杜这样讲并没有轻蔑之意,而是带点奇特的钦佩之情,梅厄的所作
所为,说明不论她是男子还是女性,其实都没有多大区别。梅厄和英·甘地
有一点是共同的,在同男对手谈判时,她们都是毫不退让,甚至还要使对方
退让。但是她们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截然不同。虽然两人都富有女性特
点,但是英迪拉是利用自己的女性特点,梅厄则不然。英迪拉希望别人像对
女人那样对待她,而自己却以男人般的无情来行事。梅厄则希望别人像对男
人那样对待她,自己也像男人一样行事,她从不由于自己是女性就哀求别人
或者饶恕别人。

梅厄夫人受到委屈,就会耿耿于怀,不能原谅。她永远不能原谅戴高乐
在1962 年战争后讲的那些批评以色列的话。她永远不能饶恕法国人——甚至
是他们的战后新领导——进行大屠杀。她永远不能宽容阿拉伯恐怖分子和支
持恐怖活动的阿拉伯国家使无辜者流血的行径。在本一古里安于60 年代从执
政的工党中分裂出去之后她对他也曾有过很长时间怨恨不已。

她尤其不信任苏联。她“对苏联的暴政及其对以色列的威胁不抱丝毫幻
想”。她懂事后记得的最早的几件事情之一就是她的父亲把木板钉在他们在
基辅的那个家的门上,保护家里人不致受到俄国人的集体迫害。每当进行这
种迫害时,暴徒们就要带上刀棍到处搜寻犹太人,每逢星期六晚上,当醉醺
醺的警察去敲她家的门,殴打她父亲——只因为他是个犹太人——她是多么
恐怖。关于小时候在俄国的生活,她记得很少,但这些记忆大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