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

第35部分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35部分

小说: 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
各种思想。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
塔克里舞实际上是一种故事性很强又独具特色的颂神舞。大诗人瓦拉多尔称
格塔克里舞为“艺术的皇后”。把故事、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和绘画巧
妙地结合起来,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点。

格塔克里舞通常在庙会期间于夜晚演出,剧中所有角色均由男子扮演。
表演的形式是哑演,但有敲打乐器伴奏。舞中的故事情节,用朗诵诗的形式
表达。诗句都是梵语化的马拉雅拉姆语,一个人在幕后朗诵。演员身躯的姿
态和手势,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双脚跳动的快慢,两手和十指的各种
动作以及眼睛、鼻子和嘴唇等的不同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诗句的内容。演员们
只表演不说话。优秀的格塔克里舞演员,十分精通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演
技巧,他们只用眼神就可以表现各种思想感情,用眼睛转动的快慢,表现圆
圈,阿拉伯数字“8”等。他们表演天鹅、蛇和猴子等动物的动作,形象也非
常逼真。他们甚至可以用半边脸表演憎恶和愤怒,用另一半脸表演高兴和欢
乐。

面部化妆在格塔克里舞里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化妆,是一种特殊的绘画
艺术,经过化妆的面部,有助于表现舞蹈的各种思想内容。他们用米粉熬成
的稠浆糊,涂在面部,根据角色的不同,再涂上绿色、红色和黄色等五种颜
色,正面人物脸上再涂浅绿色和白色;反面人物脸上涂几层粉白色,鼻子四
周涂红色,眼睛四周涂黑色,佩戴红胡须;女角在黄色和淡红色的底色上,
涂一层白色。

格搭克里舞,一般都取材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
但是现在也有人用它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
格塔克里舞蹈艺术,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赏,但是在喀拉拉邦,人人都能
领会它的艺术美,而且城市乡村都会演格塔克里舞。


4。4。
克塔克本是一个种姓,专门从事舞蹈,以卖艺为生,他们所跳的舞叫克
塔克舞。克塔克舞原是一种宫廷艳情舞,在封建帝王时代,专供王公贵族茶
余饭后消遣。现在成为大家皆跳的舞蹈。

克塔克舞男女均可表演。内容主要是表现克里希纳与拉塔的爱情故事。
克塔克舞演员的脚上系有许多小铜铃,演员随着鼓声的变化而发出不同响
声,时而铿锵有力,繁音流泻;时而细碎悦耳,娓娓动听。随着鼓点和音乐
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各种感情,所以有人称它是表演各种
体态的舞蹈。目前这种舞蹈大多出现在银幕上和舞厅里。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还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舞蹈。印度的民间舞蹈历
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
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
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
现择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丰收季节跳的一种庆丰收舞。舞者不拘老幼,
任何人都可参加。只要有块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来。
开始是沿圆圈跳,新来者可随时加入,而不会打断舞蹈的连续性。鼓手站在
场地中央,舞者围着鼓手转圈。鼓者击一会儿鼓,便把鼓槌向上举起,跳舞
的人看到举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随着快速抖动,并且
一只脚着地,举起双手,不断跳跃转圈。跳到高潮时,他们双手击掌,不时
发出“巴莱!巴莱!”或“嗬!嗬”的喊叫声。喊声异常威武雄壮,舞蹈欢
乐活泼,跳的人常常乐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过后,就变为
慢步舞,随着悦耳的音乐,用一只脚缓缓地跳。这时其中一个人突然用手蒙
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样狂舞起来。如此快慢相间,反复几
次,跳的时间可长达几个小时。熟练的彭戈拉舞演员甚至能做出十分复杂的
杂技动作,例如躯干接近地面,脊柱后仰或者一个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
他则屈膝跪着跳舞。由于彭戈拉舞没有严格的规则,它给人们一种新鲜、自
然和充满活力的印象。这种舞的动作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汉
气概。

彭戈拉舞有几种,其中主要有鲁迪舞、秋莫尔舞、纠格尼舞等等,彼此
略有区别。这种舞技巧高超,队形多变,无矫揉造作之感。用音乐和手鼓伴
奏,旋律优美,和谐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饰是头上缠时髦的头巾,下身围条漂亮的围裤,上身穿一件丝
织宽衣,衣上染着蓝或深红颜色,绚丽夺目。脚上系有脚铃,舞者足部的动
作熟练,伴随着音乐、手鼓和脚铃有节奏的响声,生动地表现出勤劳、勇敢
的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那愉快的曲调和灵巧、优美的舞姿,以及那丰富
的表情,体现了印度人民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决心与乐观精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掌。从前跳格
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今天在人们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也跳这种舞蹈。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舞姿动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围成
一圈,然后随着急促的鼓点,逐步把圆圈扩大。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
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


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
结束。

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
结束。

秋莫尔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种舞蹈。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著
名,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因为它是与农业节日有关的舞蹈。这
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
下,有时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
的人,头上要系一种带缨络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
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笼到脚面,脚穿软鞋。秋莫尔舞
十分优美动人,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

另外,喀喀舞、鲁递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种著名民间舞剧,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
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与歌舞剧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观众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剧是袍吉格族、纳耶格族和迪拉格尔族的祖传职业,他们
组成歌舞剧团,串乡走村,四处巡回演出。尤其在九夜节时,一定要表演皮
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难近母),这就是舞剧名字的由来。

这种舞剧没有舞台,在露天广场或庙宇的庭院内演出。不过演出时,需
要在庭院或广场里放一个难近母神像,并在像前点盏油灯。演出常常从头天
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每一个波瓦依舞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个斯
旺格,每个斯旺格有一两个角色,表演某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社会人
物。舞剧中往往夹杂一些讽刺性的笑话,用以达到某种揶揄目的,很有意思,
深受人们的欢迎。

格尔巴舞属于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它有两种
形式,即“格尔巴”和“格尔比”。格尔巴舞是女子跳的,格尔比舞是男子
跳的。

妇女跳格尔巴舞时,把点着灯的陶罐或某种农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场中
央,然后围成圆圈,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在伴唱声中,尽情舞蹈,以表示
对大地母亲祈祷。此舞别具一格,由于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随着身体的摆
动发出闪烁的灯光,如同钻石一样美丽,灯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别好看。过九
夜节时,妇女们尤其喜欢跳格尔巴舞。美丽的姑娘们头顶点灯的陶罐,成群
结队地跳着舞前往各家,邀请大家前来参加跳舞。连续九天的节日期间,处
处是舞蹈,家家有歌声。除了敬神性的节日,如在克里希纳降生节、罗摩诞
生节外,其他一些节日也可跳这种舞蹈。春节、姑娘节、寡妇节等节日,也
跳格尔巴舞。

格尔比舞是在九夜节时,男子们为纪念难近母神而跳的一种舞蹈。其他
时间一般不跳这种舞。舞场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尔巴舞一样,只是
男子跳舞时,头上不顶陶罐。跳格尔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带花边的古式
长衫,下身穿一条拉贾斯坦式的裤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种著名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这是一种男
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拉斯格(击掌
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
为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跳这种舞的场面,其他节日时也有跳
这种舞蹈。从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迹,只唱与黑天神有关的


歌曲,今天歌词内容有了变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时,服饰打扮没
有一定之规,一般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
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歌曲,今天歌词内容有了变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时,服饰打扮没
有一定之规,一般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
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四、蜚声世界的印度电影

四、蜚声世界的印度电影

目前,印度电影年产量居世界之首。据有关统计,到 
80年代中期,印度
拥有 
66家电影制片厂,26个电影实验所,400多种电影杂志,1。2万家电影
院,25万电影从业人员,年耗资约 
20亿美元,每天观众多达 
1250~2000万
人次。以上数字表明,印度的确不愧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王国”和“东
方好莱坞”。

传统的印度电影中总有一个男主人公,一个女主人公和一个恶棍,配角
是一位母亲,一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丑角式的人物,一个可以吸引青年观
众的孩子或十几岁的少年。这是孟买电影的设计模式,在马德拉斯、加尔各
答和旁遮普的其他电影制作中心也都遵循这一模式。

印度电影,几乎每部影片都至少有六支插曲和舞蹈,情节生动感人,富
有戏剧性,而且结尾通常以男主人公用拳打脚踢或手枪击败恶棍,将故事推
向高潮。一般影片不少于三小时,而且歌舞贯穿于影片的始终,这些都是印
度电影的特点。

印度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被称为
“印度电影之父”(1870~1944)。他生于孟买附近纳西克市的一个印度教
家庭,他自幼酷爱艺术,对绘画、戏剧和魔术等倍感兴趣。少年和青年时期,
先后就读于杰吉美术学校和巴里达艺术学院,使他的绘画、摄影、音乐、造
型、魔术以及表演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他从 
1911年起,开始
从事电影事业,他坚信,完善的电影工业最终会在印度建立起来。他因陋就
简地进行拍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