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世界列国国情习俗丛书-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观看,听罗摩的故事,直到深夜,不怕疲倦。渴了,卖汽水的人把汽水送
到你面前,他们不时地巡回叫卖;饿了,场地周围有卖各种食品的小贩。但
是,进场的观众必须买票,有警察看门把守。
节日的最后一天,焚烧三个纸人,如前所述,这三个纸人竖在广场上,
一般在傍晚七点左右焚烧。这时尤其热闹,从小孩到大人都愿赶去观看。广
场周围的最外一层,是卖各种东西的商贩,密密麻麻,成群成堆。在他们看
来,也是个发财的机会,有吃的,有用的,尤其不少是孩子们的玩具,如表
示罗摩用过的弓、箭等。里边一层是拥挤的观众,这时还播放着音乐歌曲,
音乐声、喧哗声和各种东西的叫卖声汇成一片,震耳欲聋。在首都新德里的
庆祝,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总统、总理都要出席,联系当前形势作个讲话,
然后才焚烧假人。“马上要烧假人了!”有些人叫嚷,这时不少行人、车辆
也自动在路上停留下来,兴致勃勃地观看一番。当火光一闪,鞭炮齐鸣,炮
声、欢呼声混成一片,气氛格外热烈,几十米高的纸人顿时化为灰烬。焚烧
纸人是节日的庆祝高潮,也是最后的一个节目。
第十一章印度的民俗与社会的关系
第十一章印度的民俗与社会的关系
印度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自然状况
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也就出现一些不同的社会形态。从而构成不同民族的不同心理素质,产生了
不同的民族风情。这些民族风情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
随着社会制度的发展而发展。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它固有的作用。好的
风俗习惯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陈风陋俗则会
阻碍社会的前进,有的还会起一种破坏作用,甚至给人们带来灾难和不幸。
当然,凡属不良的风俗习惯,一旦被先进分子所认识,要么大声疾呼,提出
改革要求;要么被人们默默地抛弃,使之“消声匿迹”。例如印度历史上一
度盛行寡妇殉葬,致使大批妇女无辜丧生,后来终被禁止废除,保障了妇女
的生命安全,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这是过去的历史
情况。目前还有一种情况,例如有些印度农民种地不用化肥,他们认为化肥
同白骨有关,由于他们相信“不杀生”,结果竟连化肥也不愿使用。在科学
种田的今天,他们这种想法和做法,自然成了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
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所谓风俗习惯,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二是精神生活
方面。前者是指衣、食、住、行而言,后者是指婚、丧、嫁、娶以及宗教礼
仪、节日庆祝等等。所有这些,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另一方
面也与该民族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观念等等有关。因
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进步,物质因素是第一位,但同时
也不能否认精神因素的反作用。在某种时候,一定意义上,其影响更为重要,
特别处在较原始社会状态的民族中,风俗习惯能起到管理和调整社会功能的
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情况
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①印度的安达曼等人,至今仍有类似的
情况。那里既没有法律,更没有惩处罪行的法规,若有偷盗、通奸、或无故
损坏别人财产的行为,则被视为对个人的侵犯,受害者有权对罪犯进行报复。
若有人对长者不尊敬,或对人态度粗暴、吵闹打架,以致于好吃懒做等,则
被视为反社会行为,是对公众的侵犯。他们虽然不受惩处,但也会受到舆论
的谴责。在不发达的社会形态中,风俗习惯的作用是如此,在文明社会中,
许多风俗习惯仍对人们起着一种社会约束作用,对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并
且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可以说是一种不成文的法律,不管哪种风俗都是如此。
例如“尊老爱幼”这一习俗,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重要的,在社会
主义社会里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
婚姻,是印度风俗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个重要部分,它是物质生活
条件的产物,受生产活动、经济生活、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共同心理素质
的制约与影响,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大多属于约定俗成,世代相
传,终年不变;或变化不多,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当然,有些方面,随着物
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和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例如在人类社
①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卷,第
92页。
会初期是杂乱婚,后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一个婚姻
形态——血统群婚。这是个进步,它排斥了父母与子女、祖父母与孙子女的
婚配,从而兄妹结婚就被认为是当然的习俗。马克思也说过:“在原始时代,
姐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理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32
页)印度当然不能违反这个历史规律。就广大地区而言,早已经历这个历史
阶段,但有些地区或部族中,即使在今天,也还有“兄弟共妻”、“姐妹共
夫”和“母女共夫”的现象,这还是那种不受年龄限制的群婚状态,是恩格
斯所指出的那种“更粗野的群婚形成”或多或少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夫一妻制成为科学和普遍的婚制。它的出现,正如
恩格斯所说:“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
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成。”
这时表现在婚姻方面的一系列习俗是围绕着妇女的问题。当女子出嫁,她的
家庭要向男方索取一定代价或补偿。今天不少印度土著人还是这样。例如桑
塔尔族、霍族、吴朗族、柯里亚族等,至今这种风俗仍盛行不衰。买卖婚姻
是它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把姑娘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买卖。生活在印度的
山区或边缘地带的贡德族、皮尔族等,至今还有这种情况。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制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形态时,私有观念进一步
加强,买卖婚姻习俗不但没有消灭,相反,更是花样百出。世界上有些国家,
为了筹备新娘的聘礼,常常弄得债台高筑。而印度则是另一种形式,尤其是
占全国人口
82%以上的印度教徒。姑娘结婚时兴“倒贴男方”钱财。而且,
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价越来越高,现在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是贴几件衣服、
给几百卢比就可完事,而是需要给男方沙发、电视、摩托车、小汽车等等大
件物资。若给少了,女子则难于嫁出。所以印度有句俗话,“一家若有仨姑
娘,全部家产折腾光。”为了嫁出女儿,有多少人家倾家荡产,又有多少女
子自杀或被杀身亡。把妇女当成廉价商品,倒贴钱财才能嫁出,可见妇女地
位之低!多少年来,由于这种陋习的流行,坑害了多少无辜女子。因此,1983
年
7月,印度总统宰尔·辛格曾经呼吁:废除嫁妆习俗。他强调指出,“尽
管法律和社会都谴责这种习俗,但仍有妇女被烧死,同时嫁妆问题又有发展
趋势。”据报导,一般中等家庭,没有
3万到
5万卢比的现金,是无法让女
儿出嫁的。即使已婚的妇女,也常因未能满足男方索取嫁妆的要求,而在丈
夫家受到虐待,甚至被害死或者被迫自杀。因此总统强调,“应该废除嫁妆
习俗,避免这种风俗带来的危害。”政府虽然采取了有关措施,但一时难于
煞住这股歪风。
丧葬也属风俗范畴,它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对社会有着不同影响。
印度实行火葬,它始于何时,今天尚难确说。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公元
前几世纪就开始流行。根据中国史书记载,我国的火葬流行,同印度佛教传
入有很大关系。
很多印度人认为,活人是由于灵魂寄居在躯体之内才活着,当灵魂一旦
离开躯体,人就死亡。尸体被烧,化为灰烬,但灵魂永存。
如今人死以后,进行祭奠、追悼等仪式,以表崇敬,并寄托哀思。但人
类社会最初,人们为了让死者在阴间过与尘世一样的生活,则在死者身旁放
置一些食物、衣服、工具或武器等,并陪伴一段时间。后来,随着阶级的出
现,奴隶主们生前使役奴隶,死后也要他们陪葬,便出现了杀奴殉葬的风俗。
今天社会已发展进步,许多不健康的风俗已不复存在,但有些并未绝迹。例
如今天有些印度土著人,对死者祭典非常重视,不少人还采用人类最初那种
让死者在阴间过尘世一样生活的祭典方法。如那加族人死后就是这样,他们
把尸体抬出之前,先杀鸡祭奠,然后抬出去火化。火葬后,把未烧完的头骨
带回村里,将其装进陶罐。在村边路上连放三年,三年内每逢全村或全族聚
会,一起吃饭,都要给死者送酒送饭。他们认为,三年过后,死者的灵魂在
阴间便可以自食其力,因此不需要再为死者送酒送饭了。其它民族也有类似
做法,尽管形式不同,但实质上一样。这是旧风俗的残存。至于那种活人为
死人殉葬的残忍风俗,早被视为非法,受到政府严禁,故已基本消除,只是
前几年在个别地方偶有发生。以上种种,不仅说明丧葬对社会影响之大,而
且说明消除一种旧的丧葬习俗并非易事。
如今天有些印度土著人,对死者祭典非常重视,不少人还采用人类最初那种
让死者在阴间过尘世一样生活的祭典方法。如那加族人死后就是这样,他们
把尸体抬出之前,先杀鸡祭奠,然后抬出去火化。火葬后,把未烧完的头骨
带回村里,将其装进陶罐。在村边路上连放三年,三年内每逢全村或全族聚
会,一起吃饭,都要给死者送酒送饭。他们认为,三年过后,死者的灵魂在
阴间便可以自食其力,因此不需要再为死者送酒送饭了。其它民族也有类似
做法,尽管形式不同,但实质上一样。这是旧风俗的残存。至于那种活人为
死人殉葬的残忍风俗,早被视为非法,受到政府严禁,故已基本消除,只是
前几年在个别地方偶有发生。以上种种,不仅说明丧葬对社会影响之大,而
且说明消除一种旧的丧葬习俗并非易事。
节日活动也是一种风俗习惯,印度自古以来,就有庆祝丰收、亲朋聚会
等各种节日。原始社会的人们在单调繁重的劳动之后,通过欢度节日,以调
节身心。同时也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相互学习的机会,也是青年男女寻找配
偶的好场所。因此,总要在一定时期举行一定的节日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
节日形式不断变化,内容也有增有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一些不健康
的或意义不大的节日会被逐渐淘汰,陈旧风俗也会随之消亡,例如“殉葬”、
“人祭”等等,早被限制禁止,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就是实例。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