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诞生记-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常常来往。从他们那里,我听了很多。向来对社会现象,仅看到一个轮
廓的我,现在看的更清楚一点了。当时我便打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后
来眼病好一点,也能看书了。看了当时一些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文,把我观察
得的材料和他们的理论一对照,更增加了我写小说的兴趣。
当时在上海的实际工作者,正为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很忙。在各条战
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那时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但在一九二七年以前我
有过实际工作的经验,虽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对于他们所
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工作的困难情形,大部分我还能了解。
一九三○年春世界经济恐慌波及到上海。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外资的压
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威胁下,为了转嫁本身的危机,更加紧了对工人阶
级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除工人。引起了工人的强烈的
反抗。经济斗争爆发了,而每一经济斗争很快转变为政治的斗争,民众运动
在当时的客观条件是很好的。
在我病好了的时候,正是中国革命转向新的阶段,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得
激烈的时候,我那时打算用小说的形式写出以下的三个方面:(一)民族工
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
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二)因
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
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这三者是互为因果的。我打算从这里下手,给以形象的表现。这样一部
小说,当然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
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
更加殖民地化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
但是因为一九三○年半殖民地的中国不同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
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
性。当时,他们的“出路”是两条:(一)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二)
与封建势力妥协。他们终于走了这两条路。
实际上写这本书是在一九三一年暑假以前开始的。我向来的习惯:冬天
夏天不大写作,夏天大热,冬天屋子内生着火炉有点闷人,一九三○年冬整
理材料,写下详细大纲,列出人物表,男的、女的、资本家、工人。。。他
们各个人的性格,教养以及发展等等,都拟定了。第二步便是按故事一章一
章的写下大纲,然后才开始写。当时我的野心很大,打算一方面写农村,另
方面写都市。数年来农村经济的破产掀起了农民暴动的浪潮,因为农村的不
安定,农村资金便向都市集中。论理这本来可以使都市的工业发展,然而实
际并不是这样,农村经济的破产大大地减低了农民的购买力,因而缩小了商
品的市场,同时流在都市中的资金不但不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而增添了市
场的不安定性。流在都市的资金并未投入生产方面,而是投入投机市场。《子
夜》的第三章便是描写这一事态的发端。我原来的计划是打算把这些事态发
展下去,写一部农村与都市的“交响曲”。但是在写了前面的三四章以后,
夏天便来了。天气特别热,一个多月的期间天天老是九十几度的天气。我的
书房在三层楼上,尤其热不可耐,只得把工作暂时停顿。
直到“一二八”以后,才把这本小说写完。因为中间停顿了一下,兴趣
减低了,勇气也就小了,并且写下的东西越看越不好,照原来的计划范围太
大,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把原来的计划缩小了一半,只写都市的而
不写农村了。把都市方面(一)投机市场的情况;(一)民族资本家的情况;
(三)工人阶级的情况,三方面交错起来写。因为当时检查的太厉害,假使
把革命者方面的活动写得太明显或者是强调起来,就不能出版。为了使这本
书能公开的出版,有些地方则不得不用暗示和侧面的衬托了。不过读者在字
里行间也可以看出革命者的活动来。比如同黄色工会斗争等事实,黄色工会
几个字是不能提的。
本书为什么要以丝厂老板作为民族资本家的代表呢?这是受了实际材料
的束缚,一来因为我对丝厂的情形比较熟习,二来丝厂可以联系农村与都市。
一九二八——二九年丝价大跌,因之影响到茧价。都市与农村均遭受到经济
的危机。
本书的写作方法是这样的:先把人物想好,列一个人物表,把他们的性
格发展以及联带关系等等都定出来,然后再拟出故事的大纲,把它分章分段,
使他们联接呼应。这种方法不是我的创造,而是抄袭旁人的。巴尔扎克,他
起初并不想作什么小说家,他打算做一个书坊老板,翻印名著袖珍本,他同
一个朋友讲好,两个人合办,后来赔了钱,巴尔扎克也得分担一半。但是他
没有钱,只得写小说去还债。他和书店订下合同,限期交货。但是因为时间
仓淬,经常来不及,他便想下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先写一个极简单的大纲,
然后再在大纲上去填写补完,这样便能按期交稿,收到稿费。我不比巴尔扎
克那样着急,不必完全依照他那样作。我有时一两万字一章的小说,常写一
两千字的大纲。
《子夜》开头第一章,写吴老太爷从农村走到都市,患脑冲血而死。吴
老太爷好象是“古老的僵尸”,一和太阳空气接触便风化了。这是一种双关
的隐喻:诸位如果读过某一经济杰作的,便知道这是指什么。第二章是热闹
场面。借了吴老太爷的丧事,把《子夜》里面的重要人物都露了面。这时把
好几个线索的头,同时提出然后来交错地发展下去。。在结构技巧上要竭力
避免平淡,但是太巧了也便显得不自然了。
再来补充几句
出版社要求我写个新的后记。我以为四十五年前此书初版的《后记》已
经说明了写作经过以及此书之所以成为“半肢瘫痪”的原因;那么,“新”
的后记又将说些什么呢?但是出版社却提出具体的要求:说说此书的写作意
图。
无可奈何,只好勉力试为之。
一九三九年五月,我在乌鲁木齐,曾应新疆学院学生的要求,作了一次
讲演。当时的讲演记录后来登载在《新疆日报》的副刊,加了个题目:《子
夜是怎样写成的?》。解放后,外文出版局出版的英文本《子夜》把这个讲
演记录的一部分译为英文,用《关于子夜》的题目登在本文的前页,算是代
序。但是那次的讲演只是以《子夜》为引线,泛论了小说写作的如何必须有
生活经验作基础,如何分析社会现象,确定主题思想,然后把握典型环境,
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说《子夜》的写作意图,无非如此这般。但
意图同实践,总有距离。就《子夜》而言,它能完成意图的百分之几呢?那
么,具体地简要地说来,不过如下:
《子夜》的时代背景是一九三○年春未夏初。这短短的时间内,有几件
大事值得一提。第一,国民党内部争权的斗争。又一次爆发为内战。汪精卫、
冯玉祥、阎锡山为一方,蒋介石为另一方,沿津浦铁路一带作战,其规模之
大,战争的激烈,创造了国民党内战的纪录。老百姓遭殃自不待言,工商业
也受到阻碍。第二,欧洲经济恐慌影响到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
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受到严重打击,濒于破产。第三,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
为了挽救自己,就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增加工作时间,减低工资,大批开
除工人,成为普遍现象,这就引起了工人的猛烈反抗,罢工浪潮一时高涨。
第四,处于三座大山残酷压迫下的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武装起义,势已燎
原。
《子夜》原来的计划是打算通过农村(那里的革命力量正在蓬勃发展)
与城市(那里敌人力量比较集中因而也是比较强大的)两者革命发展的对比,
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加强作品的革命乐观主义。小说的第
四章就是伏笔。但这样大的计划,非当时作者的能力所能胜任,写到后来,
只好放弃。而又舍不得已写的第四章,以致它在全书中成为游离部分。同时,
单写城市工人运动,既己不能表现当时的革命主流,而当时的城市工人运动
在李立三路线的错误指导之下,虽然声势浩大,敌人惊惶失措,而革命力量
也蒙受了不少的损失,这就使小说的气氛,虽有悲壮之处,而大体仍然暗淡,
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的必然胜利的前景。
对于立三路线,小说是作了批判的,但不深入。也没有描写到当时地下
党员中间反立三路线的斗争。
以上种种,都与作者当时的生活经验有关。
这本书写了三个方面: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者及工
人群众。三者之中,前两者是作者与有接触,并且熟悉,比较真切地观察了
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
的口述。这样的题材的来源,就使得这部小说的描写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
产阶级的部分比较生动真实,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则差得多
了。至于农村革命势力的发展,则连“第二手”的材料也很缺乏,我又不愿
意向壁虚构,结果只好不写。此所以我称这部书是“半肢瘫痪”的。
剩下一个问题不可以不说几句: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
中国社会性质沦战有关。当时参加论战者,大致提出了这样三个论点:一、
中国社会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打倒国民党法西斯政权(它是代表
了帝国主义、大地主、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是当前革命的任务;
工人、农民是革命的主力;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共产党手中,这是革命派。
二、认为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
级来担任。这是托派。三、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在既反对共产党所
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反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夹缝中取得生存与
发展,从而建立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政权。这是当时一些自称为进步的资产阶
级学者的论点。《子夜》通过吴荪甫一伙终于买办化,强烈地驳斥了后二派
的谬论。在这一点上,《子夜》的写作意图和实践,算是比较接近的。
当然,《子夜》的缺点和错误还很多,读者自知,这里就不噜■了。
一九七七年十月九日茅盾记于北京
老舍
(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一九二六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
时发表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一九三○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
教授。一九三八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一九
四六年赴美讲学,一九四九年归国。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北京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