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诞生记-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前,我不满足于自己对生活认识的深度。我不敢写。我逼迫自己再挖掘一
下。我相信,这种“再挖掘”不仅有助于写好我的作品,而且也会是一种享
受——这里既有作者在思索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升华的喜悦;也有读者从
这种升华的形象中感到净化了灵魂和充实了心灵的喜悦。。天知道我的作品
能否实现这奢望的万分之一,反正我希望看。于是,素材被搁置在心里了,
和许多其他的素材放在一起,继续贮存着。又像放在北方人摇元宵的笸箩里
一样,摇啊摇,也不知道哪天才能摇出个满意的元宵来。
去年年初的一天,我到一位老同学的家去了。主妇正骂女儿——因为女
儿新近交的男朋友是位工人。由此,我忽然想起“四人帮”横行的时期来到
这一家,这位主妇也曾向我骂过她的儿子——我的老同学,埋怨他找了一个
“有海外关系”的“臭老九”作岳父。现在呢,她的忘性真大,居然还时时
举出自己嫌弃过的“臭老九”,却是赞赏备至了,以此表示对女儿的选择的
不齿。。
说实在的,虽然我现在不做工了,我的心里依然在深深地崇敬着那些创
造物质财富的人们。这位主妇对工人的蔑视刺痛了我的心。我激愤地想:这
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劲(恕我不敬)!一辈子趋炎附势,难道她感受不到自
尊被混灭的耻辱吗?我又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人,以某种职业、某种地位判
断别人的价值,甚至也以这些判断自己的价值。人们,你们不感到这样可悲
吗?我忽然想到我的那些“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粗犷的矿工朋友们,他
们中间的大多数人身上,潜藏着一种“气质”,过去我不过以为这是“男子
气”,现在才明白这是人类最高贵的东西——尊严。是的,他们中间的一位
曾经有过这样的故事:他在城里遇见了自己的一个朋友。朋友春风得意(其
实不过是被保送上了大学),请他喝啤酒。席间问他:“在矿上混得怎么样?
胳膊腿儿还全乎?”他冷冷地回答说:“胳膊腿儿还算全乎吧,可是心臭了!”
拂袖而去。。也许,在许多人眼里,这未免太敏感?太畸形?太偏激?但其
中确确实实包含着一个伟大的因素——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的尊严的觉
醒!作品要是能从生活中,从人物中挖掘出这种因素,它对读者的启示将不
只是“挖煤光荣”,而是一切真正自尊、自爱的人的光荣和自豪!它不是简
单地歌颂某种职业,而是歌颂一种真正的人生!。。在这个令人振奋的思索
过程中,感性和理性,形象和抽象是一起进行的。我想起了矿区那些给姑娘
们起外号,喊她们“白吃饱”的伙计们,他们对女同志的粗鲁曾经遭过我的
嘲笑。而现在,我似乎也看得到了在这粗鲁的外壳里透出的一道自尊的光辉。
这就是灵魂的美!真可惜,这“美”已经在不公正的世人轻蔑的重压下变形
了,蒙垢了,以至我在矿山生活了十年,竟然熟视无睹!由此我也想到,现
实生活中的美,并不全是以最标准。最规范、最清晰的形式摆在我们面前。
它靠我们开掘。“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
未易轻弃也。”
在走马灯一般向我走来的生活原型中,我找到了×××。他是天天在卖
饭窗口外喊“白吃饱”的小伙子中的一个。后来呢,居然和卖饭窗口里一个
外号“吊眼儿”的姑娘恋爱、结婚了。而那姑娘在和他恋爱之前,利用卖饭
的机会,不知“整治”过他多少回,真是“不打不相交”。这件事使我的脑
海里出现了两个自尊的小人物。这一对自尊的性格在社会某种不公正的氛围
里变得那样敏感,以至引起这性格间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在这碰撞中闪耀出
他们豪迈的自我意识的光辉。。终于,他们相通了,骄傲地共同走在人生的
道路上。这就是《丹凤眼》的题旨。
某一构思过程的复述是顾此失彼的。作品题旨的形成,总要和人物形象
的逐步丰满,情节的不断变通同时进行,而我在这里省略了后者的许多过程。
因为这里只想谈对生活再认识,对主题再挖掘的点滴感受,所以到此似乎可
以打住了。
至于《丹凤眼》是否深刻地表达了主题?我不知道。有了使自己激动不
已的人物、事件、主题,表达出来以后却不能尽如人意,这是常常令我国惑、
苦恼的。我抡的这板斧,实在是没有什么路数,只好再学。
郑恩波
(1939——)
学者、翻译家。满族。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研究员,中国作
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理事,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翻译家协会会员,南斯拉夫“兹玛依”儿童文学家协会终身会员。一九
六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先后留学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五年。回国
后任《人民日报》记者、翻译十年。迄今共有著作、译作四百五十万字问世。
著有学术专著《阿尔巴尼亚文学史》、《南斯拉夫当代文学》、《南斯拉夫
戏剧史》、《大运河之子刘绍棠》,长篇传记文学《刘绍棠传》,散文集《望
儿山·多瑙河·紫禁城》等,译有长篇小说《沼泽庄》、《重新站起来》、
《亡军的将领》、电影《亡军还乡》等。
编后记
刘绍棠所倡导的乡土文学,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博采众长的开
放体系。在有关部门关怀下成立的“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会”,肩负的重要
使命之一,就是研究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与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鱼水难分的紧
密关系。
我们所说的我国优秀的文学传统,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优秀的古典文
学传统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延安文艺运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
义文学的优良传统。仅以后者而言,这一传统迄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光荣历史。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特别是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文学,是一种面貌全新的
文学;是一种与时代的脉搏、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息息相
关的文学;是代表全人类的理想和希望,最具有光明前途的文学。对这一文
学的评价和审视,我们应该而且必须有自己的标准。
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某一时代的
文学的性质和特点,都能在那一时代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中,得到最充分
的体现。了解了那些名作诞生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也就能把
握住那一个国家、那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概貌和脉络,懂得它的传统的内涵,
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和吸取对发展和繁荣本国、本民族文学十分有益的经验。
这也就是我们编选出版这本《中国名著诞生记》的目的之一。
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他们对指引文艺队伍前进的
方向,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素质,繁荣文艺创作,起着如同导航员一样的作用。
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有些理论家、评论家因为缺乏创作实践,所以他
们那些洋洋万言、几十万言的文章或著作,常常漏出假、大、空的弊端;山
南海北地东拉西扯,就是说不到问题的点子上。有的甚至趸来洋八股、洋教
条,借以吓人。倒是那些辛勤笔耕、成果丰硕的作家,对文学创作更有真知
灼见。他们的创作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不唱高调,不摆架子,更不围那
一套套的甲乙丙丁、ABCD 显示自己的学问之大、见识之广,而结合自己的创
作实践和切身体会,一语道破创作的奥妙、成功的真谛。这种文章往往是形
象思维和理性思维并重,洋洋洒洒,文采飞扬。读后久久难忘,终生受益无
穷。文学青年、业余作者,往往对这类文章更喜爱更欢迎。因为它门对自己
的写作有更切实的帮助,所以便把它们视为瑰宝精心珍藏。这便是我们编选
出版这本《中国名著诞生记》的目的之二。
从“五四”到今天,中国的新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
的漫长历程。在我们这片丝毫也不比西方国家贫瘠的文学大地上,诞生了成
千名成就很高的作家,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能从几千名小说家中反复比较,
仔细掂量,最后精选出三十二名小说家、三十二部作品,组成我们认为比较
合适的合唱队的阵容。文学研究从来就是一门并不十分科学的科学,文学作
品的鉴定不可能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准确。未被列入本书的小说家及其作
品,并不见得比列入本书的差。将来如有可能,我们还想编选出版第二辑、
第三辑。。因此,我们诚恳地请求许许多多成绩卓著、尚未列入本书的小说
家能对我们的工作予以理解,多加原谅。
为全书体例统一起见,对部分文章的标题做了改动,此外,入选文章的
稿酬由“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会”转寄,特此说明。
最后,我们还要对编选出版此书的顾问刘绍棠同志以及对我们的工作给
予积极支持和大力协助的文艺界旧友新朋,表示深深的感谢。谨以此书作为
“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会”成立后的第一件礼物,献给广大的读者朋友。
一九九五年国庆节于北京劲松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