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南赵北的民俗与旅游-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秀、优美动听,或庄重严肃、高亢激昂,刚柔相裨,雅俗共赏。其基本板式
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其演唱方式,以说唱亦重著称。若刻划
正面人物则端庄贤淑,俨然可敬。若揭露反面人物则可使之奸诈诡谲,人人
皆憎,写意抒情,可让人觉得暗香馥馥,瑞气千条,如身临其境。在传统曲
目中,以演唱反映民俗风情和农家生活的内容为多,如《武松打店》,《拷
红》、《鞭打芦花》等。
武术之乡
沧州,因沧海而得名,地处渤海之滨,历史上曾是贫瘠芜凉之处和犯人
发配之所。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开封府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因蒙冤而
羁押至此。古往今来,沧州人习武成风。《汉书·龚遂传》说,渤海郡(沧
州一带)太守龚遂见人民尚武成风,担心农民遇机造反,就布告全郡“卖刀
买犊,卖剑买牛”劝民弃武从农。沧州是我国北方地区武术流传集中的地区,
历代产生过许多武术名家,素以“武术之乡”誉满华夏。
“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这是前人对深受民众喜爱的太
极拳和八极拳的赞誉。八极拳的创建者即出在沧州。据 《拳谱》记载,八极
拳的奠基人为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吴钟。吴钟(1712——1802),字弘元,
他受技于清康熙年间浙江少林寺一个叫癫魁元的云游僧人,深得大枪奥妙和
八极精要,敌八极门尊癫为始祖一世,吴钟为初视二世。自康熙年间始,传
衍200余年,至今已九世。
沧州武术大师在与外国拳王打擂比武中,屡战屡胜,为国人赢得了荣誉。
清康熙十五年(1676),两个俄国人到北京摆擂,京人不敌,皇帝张榜招贤,
孟村八极拳师下发祥闻讯赶赴京都,力劈“大牤牛”,吓死“二牤牛”,名
声大噪,皇帝亲自召见嘉奖。清末,一个曾获6块金牌的西欧拳王德国人,
耀武扬威地在北京摆下擂台,大言“如华人胜我,6块金牌全部留下”。河
涧内家高手张占魁登台几战,均胜德人,京津顿颂其功。1902年,欧人康斯
顿到上海摆擂,沧州全能武术家“神力千斤王”王子平应邀赴沪比武。王至
沪后住孟渊旅馆,当晚在旅馆练功,曾在高楼栏杆上做一“倒立”,康氏闻
讯,吓得连夜离沪逃走。次年,王子平再次击败在沪摆擂的美国人沙利文、
英国人乔治、法国人彼得。为此,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欣然书写“南山搏猛
虎,深潭驱长蛟”贺联赠送。
沧州拳师还在推动中华武术中做出过积极贡献。民国时期,光在南京原
中央国术馆任教的沧州拳师就有30多人,馆长张之江是盐山县人。该馆初设
置两大课门,其中少林门长子王子平是沧州人,编审处长姜客樵是沧州人,
青萍剑、八极拳、燕青拳、劈挂拳教师皆是沧州人。新中国成立后,在民族
传统运动会、武术表演、及观摩大会上,孟村吴秀峰、沧县马贤达等都曾夺
魁。1979年举办传统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以来,沧州陈凤歧的燕青拳,王志海、
韩去德的劈挂拳,孟村刘秀萍 (女)的八极拳等等,都先后荣获金质奖章。
80年代初以来,沧州武术热潮普遍兴起,沧州市及其附近的县市都办起了武
术学校,并举办了武术节。如今,每当霞光透过云层,雄鸡报晓的时候,在
卫运河两岸,总有许多男女老少握剑起舞,挥拳耍刀。有些村庄有些家庭出
现了祖孙三代同练武术,母女、姑嫂、妯娌互教互学的喜入场面。“拳术类”、
“器械类”、“对练类”、“攻防技术类”、“集体项目类”……各种形式,
各种套路的武术,在沧州市及其周围的各县都进行了整理和挖掘,并日臻提
高和完善,因而吸引着本省和国内,以及不少国家的武术爱好者前来拜师求
教。
沧州铁狮子
沧州铁狮子又名“镇海吼”,位于沧州市内沧县旧州城内,距市中心20
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沧州古城又名狮子城,即因铁狮而得名。
沧州铁狮通高5。4米,长5。3米,身躯宽约3米,总重量约40吨。它头
南尾北,身披障泥,背负巨大仰莲圆盆,前胸和臀部饰有束带,头部毛发作
波浪形披垂于颈部,昂首怒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似仰天怒吼,又似急
走急驰。在铁狮头顶和颈下铸有“狮子王”三字,左项及牙边有“大周广顺
三年铸”7字,右肋有“山东李方造”5字。
为什么在沧州铸铁狮呢?相传,沧州距海很近,常受海啸危害。犯人李
云上书周世宗,请求铸造铁狮子以镇蛟龙,周世宗答应了,并带头捐款,李
云则召集当地铸铁匠人数百,于开元寺(亦为沧州一古迹,今已不存)前动
工。当地老百姓热情帮助。李云带领能工巧匠,以上为模,数百炉铁水日夜
浇铸,从冬到夏,历时一年。铁狮将成,唯头部却不能熔合。一位老者说,
非以人祭炉不可。李云遂纵身跳八炉中,铁狮终于铸成了。至夜,海啸顿起,
风狂雨骤,吼声大作,震耳欲聋。原来,从渤海跃出一条黑蚊,与刚刚铸成
的铁狮子搏斗了一夜,黑龙败阵而逃,海啸也随之而退,留下两片笸箩大的
鳞片。此后,海啸遂止。这个传说,至今仍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
与民间传说相伴随的有地方志的记载,如《沧县志》有对铁狮的描绘:
“飙生奋鬣,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乍奔突而淹
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沧县志·铁
狮赋》)铁狮因铸有“大周广顺三年铸”字样,从而确知其铸造年代为后周
太祖郭威广顺三年 (953年)。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铁狮子。据分析,这是
采用“泥范明浇法”铸造而成。范的类型、尺寸不一,仅四肢和左右肋的范
块就有13种规格。据文物考古部门统计,铁狮总计用范509块(不含腹、爪
和已残部分),这表明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铸造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它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河北的四大名胜(沧州狮子、定州开元寺塔,
正定隆兴寺大菩萨、赵县安济桥)之一。如今,到沧州的旅游者,无不瞻仰
铁狮的。细心的参观者还会发现,铁狮腹腔之内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成的
金刚经文。此铁狮对研究古代冶金,雕塑、佛教史和书法,均有较高的价值。
也显出当时工匠的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术。
盘古庙
沧州民谣:“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文者,言一代文宗纪晓岗,
清乾隆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武者,言沧州为驰名中外的武术之乡
也;国宝指沧州铁狮,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祖,
即盘古,天上的神,地上的人,都来自盘古,而盘古遗址就在今沧州市所属
的青县境内。沧州人常以此而自豪。
青县城南6公里有村曰“大盘古”,村西有座盘古庙。大盘古位于黑龙
港河(古黄河故道)西岸,其南有小盘古村,皆因相传盘古在此定居而得名。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大禹对开天辟地的盘古氏特
别崇敬,是盘古把混沌的宇宙分开,不然,女娲捏了泥人也没处搁放。天上
的日月星辰,地上的万物,都来自盘古。大禹为感谢盘古造福于人类,首先
把盘墓修好,又给盘古修了享堂祭殿,然后留下200户人家,100户守墓,
100户看殿。人们把看殿的这100户人家叫大盘古村,那100户守墓的人家
叫小盘古村。据说这两个村名就是从那时留下来的,至今已5000年了,没有
改过。当地有句俗话:“大盘古不大,小盘古不小。”因为都是从100户发
展来的。
那么,盘古为什么选择此处定居呢?古往今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据青县民间传说盘古氏开天辟地后曾漫游天下,至青县时,见天悬日月星辰,
地缀水陆山川,又见这里高岗松柏河边柳,平地瓜果兼五谷,百花争艳蜂蝶
舞,鸟唱高枝鱼浮游,可谓草肥水美,木秀花香,于是便择此定居。盘古氏
带领其家族垫台筑巢,造房建屋。一日在挖坑取土时,不料挖至海眼,立时
泉水喷涌,遂成为后人所你的“盘古潭”。在历史上,盘古潭边曾苍松翠柏,
高达数丈,游人咏其“潭波击碎月,松柏卷青天”。潭内常年泉水满塘,保
不见底,且鱼虾繁多,故有“百网百鱼”之说,百里皆闻其名。
盘古氏的后裔不仅在这里修建了盘古墓、盘古里 (村),还修建了盘古
沟、盘古港等。《明一统志》载,盘古沟东流入御河,虽旱不竭;青县南十
五里有盘古沟,深三丈,东流入卫水济运。
盘古庙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明弘治和崇祯年代曾重修。
清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后因河流冲刷,改于秋祠西南重建,均有碑记。
据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当年的盘古庙状似北京故宫三殿,石、砖、木
结构,琉璃瓦封顶,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前殿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360
天;台阶18登,为18层地狱之说;飞檐椽子108根,按36天罡、72地煞
而布;每根橡头系铜铃一枚,照工、商、角、征、羽五音而置,有所谓“风
摇铃响天动乐,光照殿顶地生辉”之说。殿内有身披树叶,手托日月的铁铸
涂金盘古像,高一丈零八寸。中殿塑南海观音像,股坐莲盆,金童玉女立两
侧。后殿设老君、孔子、龙王三塑像,殿前有合抱粗的合欢树两株,殿后铁
磬悬于古槐。
传说盘古氏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归天。于是一年两度庙会,会期各
十天 (三月初三到十三,九月初九到十九)前来赶会的除当地人外,尚有远
至云贵、两厂、川陕、内蒙古、福建、台湾等地人。每年春节一过,各地商
贾云集而来,搭棚、占地、备货、洽谈,筹备三月三庙会;庙会一散,主持
僧就抬着木雕盘古像出来行雨。待透雨落下后,农民们抢种早熟庄稼。秋天,
不等庄稼收割完,全国各地商贾又蜂拥而来,筹备九月初九庙会,届时又是
一番热闹景象:善男信女,寺院僧道,五行八作,泛舟骑马,云集而来。
可惜,雄伟壮观的盘古庙毁于1947年战火,盘古庙会也随之而终。前年,
当地人民群众又自发组织起来修复盘古胜迹,土山似的盘古墓前又耸立起三
米多高的崭新墓碑,朝圣拜祖的人流和各界知名人士,闻讯后开始从海内外
来到这里。
金丝小枣
金丝小枣又名西河红枣,因产于大运河西侧而得名。这种红枣皮薄肉厚,
汁多核小,果肉青红色,肉质细而脆,味道甘美,剥开有金黄细丝牵连,言
之香甜如蜜,故称“金丝小枣”。
沧州金丝小枣系河此省名贵土特产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种
植栽培。《苏秦传》记载:苏秦拜相后,曾亲赴燕国,说燕文侯曰:“南有
碉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
也……”可见其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相传,1737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