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 >

第2部分

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第2部分

小说: 世界近代后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义画派”;后期以安格尔为代表,在艺术上达到了新古典主义画派的顶峰, 

  但在思想上脱离现实,追求纯艺术,已经成为资产阶级革命后因循守旧的艺 

  术了,一般称为“新古典主义学院派”。限于历史分期,这里着重介绍新古 



①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下),人民出版社1976 年 



版,第603 页。 


… Page 6…

  典主义画派最后也是最有成就的绘画大师安格尔。 

       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生于法国蒙托邦。其父约瑟夫·安 

  格尔是蒙托邦皇家美术院院士。自幼喜爱绘画和音乐。1791年进入图卢兹学 

  院学习美术,1797年到巴黎进入法国皇家美术学院路易·大卫画室学习,1801 

  年以《阿伽门农的使者》一画获罗马大奖。1824年展出《路易十三的誓愿》 

   (为蒙托邦教堂绘制),受到官方赞扬,翌年被选为皇家美术院院士。以后 

  两次去意大利悉心研究古典美术。1835—1841年任罗马的法兰西学院院长。 

  1841年归国后,名声大振,任巴黎艺术学院教授多年,成为学院派领袖。在 

  他82岁(1863)高龄时,蒙托邦赠予他黄金桂冠。关于对安格尔的评价,正 

  如《西方美术发展史》的作者所说:“自他去世后,在关于他和他的艺术的 

  评价的浩繁著作中,或极力吹捧,或全盘否定,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持中 

  庸之见者也不乏其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艺术家本人就是法国绘画史上一 

  个最复杂最矛盾的混合物。他是大卫的学生和崇拜者,但他所坚持的新古典 

  主义的艺术却与大卫相去甚远;他是浪漫主义的仇敌,但他本身却包含着浪 

  漫主义的气质,只不过是他的浪漫主义与众不同,并常用古典主义标榜自己; 

  他反对写实主义,但他却对自然作着不懈的探索;安格尔的名字好像已成了 

  资产阶级大革命后最保守的代名词,但他自己却是一个勤奋不怠,并有所创 

                    ① 

  造的艺术大师。”安格尔对革命毫无兴趣,他的绘画可算是一种唯美的古典 

  主义,在艺术形式上强调塑造性和完整性,崇尚严整的古典形式美,尤以拉 

  斐尔为典范,重理性而轻情感,重素描而轻色彩,与当时新兴的籍里柯、德 

  拉克洛瓦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画派尖锐对立。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关于线条和 

  色彩究竟哪一个是绘画主角的争论,构成了新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 

  在技法上的分歧要点之一。安格尔的作品显示出严谨而深厚的素描功力,线 

  条柔和、准确、洗炼,尤长于肖像画,所画女子裸体更是精彩绝伦。代表作 

  有《荷马礼赞》、《皇座上的拿破仑一世》、《爱神与费梯达》、《贝尔登 

  肖像》、《莫瓦铁雪夫肖像》、《土耳其浴室》、《浴女》、《泉》等。 

       18世纪中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成为英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重要阵地, 

  担任院长的弗里德里克·雷顿 (1830—1896)为其领袖。他曾长期在罗马、 

  米兰、佛罗伦萨等地学习文艺复兴绘画大师的作品,以古代神话、文学、圣 

  经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生活为其创作题材,其严谨优雅的古典画风深得英 

  国女王的青睐,首次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的《圣母》一画,即为女王购去, 

  不久被封为爵士。代表作有《蒲赛克出浴》、《被囚禁的安德列马克》等。 

       俄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布留洛夫和伊凡诺夫。 

       卡尔·巴甫洛维奇·布留洛夫(1799—1852),生于彼得堡一个装饰雕 

  刻师的家庭,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的艺术教育,9岁被送到皇家美术学院幼儿 

  班学习。1819年,他的初作 《纳尔齐斯》一画显示了他非凡的才气。1822 

  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获公费出国深造,来到意大利。他崇拜文艺复兴时期大 

  师们的作品,曾以三年时间临摹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院》。他早期的作品 

   《意大利的早晨》、《意大利的中午》、《女骑士》等,以古典美为准则, 

  把生活中的美加以理想化,表现技巧已相当卓越。他最成功的作品是《庞培 

  城的末日》,曾携带此画游历欧洲,获得很大声誉。1836年回到俄国,被聘 

  为皇家美术学院教授。其代表作还有《土耳其妇女》、《君士坦丁堡的甜水》、 



① 刘妆醴、张少侠: 《西方美术发展史》(二),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年版,第222 页。 


… Page 7…

 《自画像》、《考古学家朗奇的肖像》等。 

     亚历山大·伊凡诺夫 (1806—1858),生于彼得堡,父亲是学院派历史 

画家。11岁时入皇家美术学院幼儿班。幼年和青年时代,经历了1812年的 

卫国战争和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深受当时进步思想的感染。1827年, 

他展出了当时轰动彼得堡的名作《约瑟夫在狱中为犯人详梦》,获大金质奖 

章,并准予公费出国留学。他1831年赴意大利,直到1857年才返回祖国。 

1831—1834年,完成油画《阿波罗及其心爱的小神》;1835年,又画完了《基 

督显圣》。这两幅画寄到彼得堡后,大受欢迎。后一幅画可说是布留洛夫《庞 

培城的末日》的姊妹篇,使他获得院士的称号。其代表作品还有《普赖阿姆 

向阿奇立斯恳求海克脱的尸体》、《阿比叶瓦大道的落日》等。 

     新古典主义绘画被19世纪的学院派视为典范,长期居正统地位。然而, 

由于它对远古和异国的热烈憧憬以及可能性的倾向,又使它构成为浪漫主义 

绘画的先驱。 



      (2)浪漫主义画派 

     浪漫主义画派是 19世纪前期在法国继新古典主义画派之后而兴起的一 

个绘画流派。“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来源于一种文学形式—— 

 “传奇”(Romans,西方用以称呼长篇小说),可见它最早出现于文学领域。 

19世纪30年代,正当共和与王政在法国激烈搏斗的紧张时刻,浪漫主义的 

高潮应运而生。作家雨果在他的剧本《克伦威尔》的序言中,阐明了浪漫主 

义的纲领和主张,使这篇序言获得了“浪漫主义运动宣言”的美誉。1830年, 

雨果的又一剧本《欧尔那尼》上演期间,发生了浪漫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大 

论战,更推动浪漫主义艺术的发展。浪漫主义绘画与整个浪漫主义运动思潮 

是一致的。它的形成,同样是与各社会阶层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失望,对“自 

由、平等、博爱”的希望幻灭,以及对当时的社会制度不满是紧相联系的。 

浪漫主义画派肯定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争取个性解放,特别关注在资本主 

义制度下受压抑的个性和人权,表现在创作上就是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独 

创性,注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和对个性的描绘,用多种多样的个性美来 

替代唯一的“理想美”,这是对新古典主义一种最彻底的反抗。它否定现实, 

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但却看不清未来的前途;有时展望未来,常常把希望寄 

托于空想的世界,寄托于遥远的国家、时代和远离现代的生活方式上,有时 

又回顾过去,对古老的中世纪生活方式依依不舍。这种状况之所以产生,是 

有它的历史根源的: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博 

爱”的,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又尚未成熟。 

     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对立面,浪漫主义画派在创作方法上反对新古典 

主义者那种冰冷的理性描写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画风,鄙视古希腊、罗马的 

艺术规范和法则,强调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多从现实生活、文学 

名著和民间传说中选择惊人的事件作为题材,运用想象与夸张进行无拘束的 

描绘,构图以动荡变化取胜,色彩丰富、强烈,色调饱满、明朗,洋溢着激 

越的感情。浪漫主义画派虽然活动的时间不长,但它曾多方面地给予了绘画 

和其他艺术以巨大而经常是有益的影响,它的优秀传统曾经培育了19世纪后 

半叶乃至20世纪许多先进艺术家的创作。 

     浪漫主义绘画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先浪漫主义,以英国 

的科曾斯、克罗姆、格廷、康斯特布尔、泰纳、弗塞利、布莱克、帕尔默、 


… Page 8…

斯塔布斯,法国的普吕东,意大利的皮纳内西,德国的卡斯腾斯、奥托、弗 

里德里希,西班牙的戈雅等为其代表;第二个时期为浪漫主义盛期,主要代 

表人物为籍里柯和被称为“带着满身血污、冲进美术厅堂的一头狮子”的德 

拉克洛瓦;第三个时期为浪漫主义后期,这时,浪漫主义绘画像海浪退潮那 

样,逐渐地减弱了,主要画家有意大利的卡尔内瓦利、英国的斯科特,德国 

的列塞尔等。这里主要介绍戈雅、籍里科和德拉克洛瓦这三位最有成就的浪 

漫主义画家。 

     弗兰切斯科·约瑟·德·戈雅(1746—1828),生于西班牙阿拉冈省萨 

拉戈沙城附近的芬德托尔斯村。从小在僧侣办的学校学习,学画圣像画。14 

岁入卢桑——马丁内斯画室学画。18岁到马德里,后随一队西班牙斗牛士前 

往意大利,刻苦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绘画艺术,1771年在意参加帕尔玛 

艺术学院的竞赛获二等奖。同年返回祖国,开始在故乡教堂画壁画。1776年 

进入马德里的巴尔夫拉皇家织造厂,担任绘制壁毯草图的工作。1780年,他 

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后被正式任命为宫廷画家。作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先 

驱,戈雅的创作生涯可分成三个时期:早期 (1808前),为苦闷呐喊时期。 

他最早为织造厂设计的壁毯草图,气氛轻松,色调明快,多描绘节日与游乐 

场面,以后开始涉及社会问题,逐渐由轻松转向严肃的思考。进入90年代, 

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主义学说影响,开始对西班牙的腐朽制度表示愤怒和不 

满,由彷徨转向呐喊,其代表作品有《疯人院》、《穿衣的玛哈》、《裸体 

的玛哈》、《查理四世一家》和铜版组画《加普里乔斯》。中期(1808—1814), 

为热情战斗期。他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拿破仑军队的入侵,揭露西 

班牙上层的屈辱投降,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战斗中的人民,代表作有 《1808 

年5月2日的起义》、《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和第二部大型铜版 

组画 《战争的灾难》。这些不朽的名作,真实地记录了西班牙人民可歌可泣 

的斗争和流血的场面,愤怒地控诉了贵族投降派的卖国行径。后期(1814年 

后),为憧憬希望时期。当时正处于斐迪南七世复辟年代,人民重新陷于深 

重的苦难之中,他创作的《巨人》、《来自黑暗中的光明》、《抱水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