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埔军校的风云岁月:中国黄埔军校-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埔英烈
在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引导下,广大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战争中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他们有的冲锋陷阵,破敌攻城,葬骨青山;有的深入敌后,虎穴立功,历尽艰险;有的以笔作枪,奔走呼号,锐不可敌;有的傲立刑场,视死如归,慷慨就义。正是每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师生的血;每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师生的骨,有名或无名黄埔英烈至今不知究竟有多少。
1926年9月7日,北伐军进驻汉口,在街头巡逻。据当年的一些资料记载,黄埔军校师生在两次东征和北伐中前后牺牲约有3000人,但后来在纪念碑或史书上能留下姓名的仅有600余人,漏缺实在太多,而且不少著名的黄埔烈士英名都未镌刻在纪念碑上。如蒋先云,他是黄埔学生的优秀代表,周恩来称他是“青年将才”,担任军校很多重要职务,是总司令部著名的秘书,继后率第77团开赴河南与奉系敌军作战,不幸中弹重伤,仍三倒三起,继续英勇指挥战斗,壮烈牺牲。总司令部警卫团长金佛庄,主动请缨深入敌后,到宁、沪、杭地区策反敌军起义,在南京不幸被捕,为孙传芳部所杀害,英勇捐躯。第2师文志文、熊绶云、张汉章等团长,在南昌之战与敌开展恶战,以身殉职。第2师团长郭俊,在浙江战场牺牲。茅延桢在河南开展地下工作时,牺牲在敌军的乱枪之中。以上不少是共产党员,特别是蒋先云、金佛庄、茅延桢等,在后来的黄埔烈士名册和烈士碑上竟未题名。这绝不是执事者的疏忽和不知,而是有人站在反共立场上的有意抹杀,实在不应该。
谨以撰写于1927年黄埔本校时期的《黄埔阵亡烈士芳名表序》结束本章,拜祭黄埔英烈:
国民革命军,由广东出发,向着中原前进。不二年工夫,即由珠江流域,而长江流域,而黄河流域,最近且克复了北平,把中国全部置在青天白日旗帜之下。我们固然知道,反革命的势力,已为全民众所哑异,不能不归消灭。然若考察成功何以有如是之速,则任何一人,都不能不归功于黄埔军校。按黄埔军校,自开学以来,已经卒业了5期。第1期学生共592人,而阵亡的竟达300人左右。第2期学生共454人,而阵亡的竟达200人左右。第3期学生共1259人,而阵亡的竟达500人左右。第4期学生,共2651人,而阵亡的竟达700人左右,第5期学生,共1989人,而阵亡的竟达300人左右。就是每一次战役,无不有黄埔同学的血;每一个战场,无不有黄埔同学的骨。啊!黄埔,崇高的黄埔。你们的血,是要扫荡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你们的骨,是要筑成自由平等的世界。我们后死之辈,何能不继续努力,贯彻先烈之志,以慰先烈之魂。黄埔同学的
1925年10月,东征军攻惠州城后,战场上的烈士遗体。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14)
牺牲者,前后共有3000名左右,然因为散在各地,不容易调查,所以现在只能够把已经调查了的烈士芳名,列表如左(略)。(载黄埔同学会《黄埔血史》)
黄埔英烈的姓名,至今不能,或者说已经永远不能全部列出,甚至也很难大部列出。现根据有关资料,开列黄埔军校建校之初在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英烈名录如下:
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东江阵亡将士题名碑名录1925年2月至10月,军校师生官兵参加第1、第2次东征,讨伐陈炯明之叛乱,据当年资料记载,两次东征,黄埔军校师生前后共牺牲586人。这两次作战牺牲的官兵师生,于1926年在黄埔岛平岗建成墓园以为纪念。1928年10月,为烈士题名立碑,碑文由军校军官班主任黄家谦书写。时军校易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此碑名故称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东江阵亡将士题名碑”。在这块碑石上,约还有一半多的烈士姓名未刻列出来,仅刻下了236位东征阵亡将士的姓名,他们是:
中将刘尧宸团副张曾庆副营长谭鹿鸣副营长杨厚卿
党代表章琰党代表蔡光举党代表贾春霖党代表耿泽生
党代表但德芳党代表王茂杰中将沈应时连长余海滨
连长黄炳坤连长刘得云连长陈子厚队长彭得伦
排长唐其俊排长王德清排长陈足之排长李人干
排长江世麟排长鲍宋汉排长徐廷魁排长刁步云
排长叶彧龙排长王家修排长林冠亚排长卢信廷
排长楼玉林排长范涛排长王步忠排长樊松华
司书尹雄白副排长袁荣排长周德荣特务长张玉堂
见习员杨炳章班长王友胜班长蓝志喜班长何通才
上士彭玉林中士朱朝文中士周文可中士张烈
中士王占魁中士宁东升下士李得标传令兵詹庆南
勤务兵詹庆余学生李春成学生张孝同学生邢钧
入伍生马竹友入伍生李捷权入伍生池化龙入伍生程子龙
入伍生唐天爵入伍生陈岳云入伍生金伯俞入伍生吴中
勤务兵严国孝勤务兵万全才号兵刘贵清号兵陈汉林
号兵王常之枪兵潘明挑夫陈阿光长夫许得胜
担架兵杨阿来炊事兵曾得标炊事兵金银宝炊事兵袁奎
士兵厉庙晋士兵吴尚德士兵宋朝清士兵王阿三
士兵周国清士兵裘聘贤士兵裘维贤士兵陈家科
军事教官刘尧宸黄埔一期生江世麟烈士,第一次东征中任排长。
士兵王前士兵王傅玉士兵张富良士兵陈得标
士兵何莲棠士兵施荣士兵刘景章士兵缪洪标
士兵吴志标士兵胡旁元士兵彭万顺士兵陈阿光
士兵张嘉永士兵郭子烈士兵罗炳用士兵赵永生
士兵吴明立士兵王志山士兵毛盛高士兵李鹏飞
士兵郑炳顺士兵徐凤堂士兵张政山士兵侯金木
士兵卢标焕士兵章恒旺士兵沈长洪士兵张子云
士兵赖宝廷士兵郑傅家士兵张凤林士兵徐三云
士兵楼明奎士兵应月标士兵林亚近士兵卢尚德
士兵戴家驹士兵裘启明士兵杨廷颂士兵虞龙国
士兵邺亚弟士兵周芷庆士兵骆洪兴士兵杨海清
士兵高金文士兵周振武士兵周艮昌士兵黄方银
士兵黄春生士兵俞得标士兵俞升士兵顾黄生
士兵许木标士兵何春发士兵谢桂芳士兵周通宪
士兵汪秉奎士兵张瑞金士兵叶树荣士兵刘广德
士兵韦志英士兵王周士兵汪德海士兵刘灰帆
士兵林戴银士兵华阿光士兵王经武士兵李树德
士兵姚玉贵士兵莫坤士兵郑宝廷士兵雷正芳
士兵李新士兵王福如士兵胡正士兵伍凤鸣
士兵王天与士兵邓良友士兵李华荣士兵潘保臣
士兵张学道士兵李宝生士兵曾桂发士兵马福保
士兵朱上峰士兵吕明林士兵李洪士兵陈锦湘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15)
士兵任树田士兵孙启光士兵陈祐胜士兵陈得胜
士兵谢双士兵徐仁卿士兵黄得桂士兵祁得标
士兵李子卿士兵王桂楼士兵曹文臣士兵郭正兴
士兵罗家和士兵齐洪升士兵谭光悦士兵石铁生
士兵黄阿四士兵谭伯勋士兵莫傅盛士兵谢仕苏
士兵陆超祥士兵符气燊士兵张福来士兵侯古文
士兵陈逮士兵李舜卿士兵唐受礼士兵张玉庭
士兵沈得标士兵叶金有士兵李鹏程士兵唐本礼
士兵吴文士兵杨占山士兵杜得胜士兵姚世昌
士兵杨明奎士兵陈凤鸣士兵李桂忠士兵朱一鹏
士兵王玉喜士兵陈炳士兵卢田增士兵周傅勋
士兵雷云孚士兵谢教士兵应文标士兵方国林
士兵袁茂标士兵李雨欧士兵莫雄章士兵徐世
士兵朱镇南士兵陈祥士兵刘玉林士兵秦文
士兵刘文龙士兵陈光陶士兵胡中桂士兵孙知庆
士兵王超士兵曾其祥士兵郭洪斌士兵彭子言
士兵王金山士兵杨少福士兵袁祯龙士兵王典诰
猎德阵亡者名录1926年6月,军校参加平定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役,留校学生及第3期入伍生从猎德炮台处配合作战,连长王声聪等6人在战斗中牺牲,故名“猎德阵亡者”,此名单引自《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同学录》,他们是:
王声聪李志雷学诗陈剑飞吴俊杰朱方盛
在广州沙基惨案中牺牲的黄埔学生烈士遗体
沙基惨案死难者名录1925年6月23日,黄埔军校学生800余人参加广州各界人民援助“五卅”运动的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路过沙基时,突遭英、法帝国主义者枪炮袭击。同学们就地还击。我方军民死伤500余人,史称“沙基惨案”。是役,黄埔军校有52人被打伤,第1团第3营营长曹石泉(共产党员)等27名军校官兵、入伍生牺牲。据1925年出版的《沙基屠杀中党立军校死难者》的名单,他们是:
营长曹石泉广东乐会
排长义明道湖南永明陈刚福建建宁
三营卫兵张德成王正廷
号兵张玉容湖南衡州
北伐军为在战斗中牺牲的朝鲜籍黄埔校友举行葬礼
中士胡典成江苏徐州
一团卢鸿昌浙江永嘉
入伍生排长文起代湖南益阳
入伍生
赵懿铨浙江东阳钟煜光广东五华冯荣德广东平远
郑逢良湖南宁远尹觉世湖北应城徐仁江山东青岛
刘著录安徽六安朱祖荣浙江东阳郭光彩广东大埔
丁炳文江苏泰县夏植浙江青田付林择江西
陈晋湖北蕲春官权山熊芳雷
士兵
章致堂安徽徐志远江苏宿迁徐福荣江苏宿迁
北伐烈士名录据1927年底的统计数字,第1至第5期学生在北伐战争中阵亡者1751人,受伤者707人。而建立在黄埔岛校园内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留名的仅351人。在1936年出版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第八篇》中,以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在北伐战争中牺牲者为限,不完全包括所有北伐牺牲的烈士,仅有113人,他们是:
黄埔军校第1期:
张迪峰湘张慎阶粤彭宝经湘蔡粤湘罗宝钧粤
赵敬统豫杜聿鑫秦黄再新湘钟畦湘胡焕文湘
文志文湘李子玉鲁帅伦赣赵子俊鄂宋雄夫湘
李绍白秦杨晋先蜀曹渊皖梁廷骧粤赵荣忠晋
朱孝义湘邓白珏湘韩绍文赣郭树棫晋张其雄鄂
黄埔军校第2期:
龚光宗湘李治魁粤唐子卿粤曹润群黔赖益躬赣
刘靖浙邹骏蜀吴盛清湘
北伐军攻占湖南长沙黄埔军校第3期:
余锡祺赣肖际峰蜀张云腾粤杜映江晋付楫远蜀
王玉珊蜀符气云粤陈长彩湘应威闽唐干林湘
王使能粤张继侯赣吴尚贵蜀孙孔文浙曾吉斋湘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16)
王礼芹苏刘举善湘刘作仁蜀朱斌湘何朴湘
陈魁湘刘志坚粤陆玉璋黔陈陶浙杨杰湘
陈伟贤湘胡立生苏唐赓增粤黄敬熙苏王震鄂
王志新蜀蔡藻鄂温良赣王谐辅豫楼炳谦浙
马騤蜀王治平湘谭理滇
黄埔军校第4期:
何震华湘万宁湘李杜蘅湘谭道湘何祖琪湘
钟荣福赣曹根深湘付汝尧晋方允中蜀曹惇颐湘
封祖善湘严涤湘唐宗鑫桂阙一鹤浙龚居仁皖
方道江鄂吴楚桢鄂
黄埔军校第5期:
甘射侯鄂祝贤亭湘王运武鄂向旭湘李开甲湘
金斌浙方敦厚黔李建勋鄂李宗贤湘王纪蜀
潮州分校第1期:
古惠我粤朱仲英皖黄良湘袁维国湘何伯清粤
凌清泉粤刘志怀粤邓国强粤刘镇南湘刘远权粤
李振才皖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