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

第12部分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12部分

小说: 知道点中国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持不同因素的相互协调,比如各种调味品调和起来做成美味佳肴;同,就像不断
添加同样的调味品,这样做不出好吃的食物。

    用于君臣关系,所谓“和”,也就是在君主说是的时候,臣子就应该指出其
中的非;当君主说非的时候,臣子就应该指出其中的是,以补充君主的不足。儒
学继承了这样的主张,孔子认为君子采取的态度是和,小人采取的态度是同。

    孔子否定“同”,后来的儒者就把如何才能做到“和”作为自己讨论的主题,
其中周敦颐认为,和的前提是秩序,有了秩序才有和谐。秩序的前提是人人安于
本分,即君主要安于君主的地位;臣子要安于臣子的地位,不可想做君主;百姓
要安于百姓的地位,按时如数地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担负劳役,而不该有非分之想。
只有这样,才有和谐。

    /* 53 */第二部分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指三条纲领,五项永恒原则。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规范。

    三条纲领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鱼网上的大绳,与纲
相对的是目,目是网眼。举起纲,网眼就张开。目对纲,是绝对服从的关系。把
君主、父亲、丈夫称为纲,就决定了臣子、儿子和妻子对于他们的绝对服从的关
系。

    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学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学认为,这五条
原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称为常。

    三纲的思想渊源是孔子讲的一句话,即“君要像个君主的样子,臣要像个臣
子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子要像个子的样子”。也就是,君、臣、父、子
要按照礼制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职责。董仲舒在孔子关于君臣、父子关系
的主张之上,又加上了夫妻关系,并且淡化了君主、父亲、丈夫的职责和义务,
把臣、子、妻完全放在服从的地位,还将这三条纲领确定为实行王道仁政的三条
纲领。董仲舒认为这三条纲领是根据天意制定的。五常是仁、义、礼、智、信的
总称,也是董仲舒首先把它们总称为五常,并且认为,王者能够认真实行这五常
的道理,就一定能够得到天的保佑、鬼神的支持,使自己的统治扩大到遥远的地
方,使百姓享受安乐和幸福。

    /* 54 */第二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世原则。

    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请教说,有没有这样一个原则,它是我们终身都应该遵
守执行的。孔子说,有的,这就是宽恕。宽恕的意思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就是说,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与这个原则相伴随,孔
子主张: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也要帮助别人达到;不愿意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
自己,自己就首先不要用这种方式对待别人。

    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他的所有主张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学生们都
不理解这个原则是什么,只有曾参理解,曾参说,就是忠诚和宽恕。“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就是宽恕原则的表现之一。

    孔子认为,这个原则,是实行仁义的重要途径。如果每个人都从这里入手,
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具有仁义道德的人。这个原则发展到近代,就是要设身处地地
替别人着想的意思。一个人要办什么事,首先要想一想,假如自己处在这样的地
位,将会怎么做?这样思考问题,就可能使问题得到比较正确的处理。

    因而,这个儒学提倡的原则在今天仍有它的生命力。

    /* 55 */第二部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意思是说,宁愿牺
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杀身成仁的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自
己能够活下去而损害仁义道德的,但有为了成就仁义道德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
舍生取义的原话出自《孟子》,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保存的;正义,也是我
想保存的。在二者不可同时保全的情况下,那么,我就舍弃生命保全正义。因为
生命虽然宝贵,是我所愿意保存的东西,但是我不能不顾及原则,仅仅为了保存
自己的生命;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让我讨厌的东西,这时候,
我就不逃避危险,而宁可选择死亡。

    比如说,对于一个饿得快死的人,得到一点食物就可以活命,得不到就可能
死亡。假如这个时候有人像对待牲畜一样地对他说:“喂!过来,我给你吃的。”
那么,他宁可饿死,也不要施舍的食物。

    孔子和孟子所提倡的这样的道德原则,曾经鼓励了许许多多有志向的人们,
为了自己的事业、民族和国家,保持自己的人格,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

    但是,要成仁,要取义,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仁义。所以宋代儒者就特别强调,
在一切行动之前,要先认识仁,先认识义。不然,自己就可能为了一个没有价值
的东西牺牲自己的生命,成为后人的笑料。儒学在仁义礼原则之后,要加上智,
就是要求人们,要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很好地遵守儒学的道德原则。

    /* 56 */第二部分关关雎鸠

    关关睢鸠,这是孔子对《诗经》第一篇《关雎》一诗创作风格的评价。意思
是说,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悲伤。

    孔子对待诗歌的态度,是他一贯的处世原则在情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孔子
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掌握一个适当的度,不要过分,也不要不足。孔子
的态度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音乐、诗歌都把中正平和作
为抒发感情的标准,激烈的态度往往受到指责和抨击。从诗歌和音乐创作还影响
到人的整个处世态度,都把中正平和的态度作为最正确的、合乎礼仪标准的态度。

    《关雎》一诗中讲的是一个男子,思念一位美貌而贤惠的女子,他白天黑夜
地想念她,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他想,假如能够得到她,将用美妙的音乐让
她快乐,将像音乐的和谐那样和她相亲相爱。孔子认为,青年男子思念美貌而贤
惠的女子,是正当的追求;担心得不到她而忧愁,也是很正常的感情。但是如果
因此而茶饭不进,损害健康,那就是错误的了。假如得到了她,想方设法使她快
乐,让她欣赏美妙的音乐,和她相亲相爱,也是男子对待心爱女子的正当态度。
假如放纵自己,或者为了使她快乐,而不惜破坏国家制度,不顾国家安危,就是
过分的行为了。比如周朝有位君主,娶了一个美貌女子,十分满意,然而这位女
子整天愁眉苦脸,没有笑容。为了使她露出笑容,这位君主下令点燃了报警用的
烽火。诸侯们以为有敌兵入侵,急忙带兵前来救援。这位女子看到诸侯受骗,十
分开心,露出了笑容。像这样的事情,在孔子看来就太过分了。

    /* 57 */第二部分不要跟鬼神太亲近

    不要跟鬼神太亲近,这是孔子主张的对待鬼神的态度,即对待鬼神一定要虔
敬,但是又不可太过亲近,而要有一定的距离,即要能够稍微疏远。

    孔子主张,对待鬼神的基本态度应该是虔敬。从这个态度出发,孔子赞扬大
禹。他认为大禹自己吃的是粗茶淡饭,但献给鬼神的祭品却非常丰盛;自己穿的
是破旧的衣服,但是祭祀的服装却制作得非常华贵。另一方面,孔子主张对鬼神
不应该过分亲近,而要适当地疏远。什么才算是疏远呢?至于疏远的标准,孔子
认为就是礼仪。依照儒学的原则,祭祀鬼神,应该按照礼仪进行。礼仪规定着该
祭祀哪位神灵,也规定着祭祀的规格,比如祭器的大小、多少、华美程度、祭品
的多少等等;还规定了祭祀的次数,每隔多长时间祭祀一次等等。祭祀的次数少
了,祭品不够,或者祭祀不干净,就是对鬼神的不敬;祭祀次数太多,或者祭祀
不该自己祭祀的鬼神,或者祭品的数量超越了规定,则认为是对鬼神的谄媚,也
是对鬼神的烦扰。

    儒学一般认为,人与神是一个道理。对待鬼神的态度,就是人间下级侍奉上
级的态度。尊敬是必要的,但是过分的亲近就不是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正常的关
系应该按照礼仪的规定去做。而当时不按照规定去祭祀鬼神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
象。比如鲁国的大夫季孙氏,要去祭祀只有鲁国国君才能祭祀的泰山神,遭到孔
子的抨击。季氏的行为,就是对鬼神过分亲近,就像是人越级讨好上级一样。

    至于孔子是否认为有鬼神的存在,现在研究者有很多争议。但孔子对待鬼神
的基本态度是明确的,就是敬鬼神而远之,体现在礼仪制度上,就是要求祭祀的
次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为了找到这样一个适当的程度,历代的儒家学者进
行了大量的工作。

    /* 58 */第二部分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
的方式。这种爱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决定爱的程度。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义是事之“宜”,也就是“应该”。孔子
认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情,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在
道德上来讲是对的事情。如果做这些事情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其他原
因,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
来儒家学者蔑视的词来说,就是为了“利”。在儒家思想中,义和利是直接对立
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所
说的“义利之辩”,他们认为义利之辩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是形式上的观念,具体指人在社会中应该做的事情。“仁”就是义的具体
化,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樊迟问孔
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回答说是“知人”。
樊迟不懂,孔子又补充说:提拔正直的人居于上位,能把邪恶的人变得正直。樊
迟还是不懂,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夏解释说:舜把皋陶提拔起来了,不仁的人就
躲开了;商汤把伊尹提拔起来,不仁的人就躲开了。提拔正直的人,按照礼仪制
度行事,这才是儒学要求的爱。根据这个意思,孟子说:为天下提拔一个德才兼
备的人就叫做仁。

    后来,朱熹说,仁是“爱之理”。就是说,仁是儒学具有自己特殊内涵的爱,
是爱的法则。所以不能把仁仅仅归结于爱,仁只是儒学的爱,是和其他思想家主
张的爱,和世界上其他文化体系所主张的爱,和今天社会所主张的爱不同的特殊
的爱。

    /* 59 */第二部分忠孝可以两全吗?

    汉朝初年,朝廷上曾经讨论过这样的问题,即商汤和周武王推翻他们君主的
军事行动是否是正确的。有的学者否定这样的行为,他们说:帽子即使破了,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