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哲学-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计,有一次,魏国派大军进攻赵国,赵国首都邯郸危在旦夕,求救于齐国。齐威
王想以孙膑为将军,而孙膑辞谢不受,他说:“我是刑余之人,当将军不合适。”
齐威王改变了一下主意,以田忌为将军,以孙膑为军师,“居辎国车中,坐为计
谋”。田忌想直接把齐国军队开到赵国去救援,孙膑认为这不是救赵的良策,应
该把军队直接开到魏国的大梁去,因为魏国的“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齐军长驱直入魏国,如入无人之境。这时,魏国立即从赵
国退兵,回头来对付齐军,在归途中大战于桂陵,魏军大败。由于用了孙膑的计
谋,齐国没有一兵一卒进入赵国领土,而赵转危为安。自此以后,历代军事家都
懂得了“围魏救赵”的妙计,并加以应用。
魏国在桂陵吃败仗是在公元前353 年;十年之后,即公元前343 年,赵国与
魏国联合起来侵伐韩国,弱小的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的田忌率军直奔魏国都城
大梁,吓得魏国的庞涓将军“去韩而归”。在退兵之时,孙膑向田忌献计说:魏
国的军队是一支骄兵,轻视齐军,现在要利用这支骄兵的弱点,助长他们的骄傲
情绪,来个行军减灶的迷魂阵。在魏国的土地上,齐军头天“为十万灶”,“明
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田忌言听计从,三日之内边行军边减灶。
魏将庞涓尾追着齐军,见齐军天天减灶,大喜不已,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他说道
:“哈哈!我早就知道了齐军怯弱,跑到我魏国来不过三天,他们的士兵就逃亡
了一大半。”于是庞涓便带着一支精兵日夜兼程地追赶齐军。聪明的孙膑料定庞
涓会来个孤军深入,并算定他到天黑的时候追到马陵这个地方。马陵道路狭窄,
路旁多险隘,是设伏兵的好地方。孙膑叫人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上砍下一层树皮,
在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果然在天黑的时候赶到大树下,当他
用火光照亮看树上大字的时候,“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
智穷兵败。乃自刭”。自刎时他含恨说道:“我就这样死了吧,让孙膑那小子成
名去!”齐军乘胜追击,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也成了俘虏。司马迁说: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115 */ 第二部分辩论中的哲学思维
战国中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甘心居于一隅之地,
遂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
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
复杂。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并且北连
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也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就是“事
一强以攻众弱”。到战国晚期,乐毅破齐,齐国一蹶不振;长平之战,赵国严重
削弱,秦国取得了对东方六国的绝对优势,合纵连横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义:
即东方六国并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国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
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纵横家虽然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进行活动,但是在他们言谈和事迹中,透露出
明显的哲学方法论,尤其是辩论中的逻辑思维。
/* 116 */ 第二部分桔生淮北则为枳
有一次,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
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
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
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踵,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我国有一个规矩,贤明
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
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
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
“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
“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
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
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
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
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
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
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
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也圆满完成
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因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
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 117 */ 第二部分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
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往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
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
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
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
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
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
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
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
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
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
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
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地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晏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
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
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
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 118 */ 第二部分阴阳家邹衍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是阴阳家的主要代表。据说做过燕昭王师,死于长
平之战以后。他的著作有十余万言,可惜都已亡失。邹衍的方法是“必先验小物,
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也就是说,从小处出发,推知更为宽广的事情。他的兴
趣似乎集中在地理和历史方面。
邹衍的学说,现在所留传的有“大九州说”和“五德终始说”。
邹衍以前的学者想像全世界是一块大陆,四围是海,海尽处与天相接;当时
的中国(包括七雄和若干小国)几乎就是这大陆的全部;相传这大陆曾经被夏禹
划分为九州。邹衍却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国名
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
九,……(各)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环其(大九州)
外,天地之际也”。这便是“大九州之说”。
邹衍以前又有一种流行的思想,叫做五行说。五行说的出发点是认为万物皆
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原素构成,叫做五行。世间事物大抵可以凑成五项一组,和五
行相配,如五色、五音、五味、五方等等。遇着不够五项的事物便割裂足数,例
如在四季里分出季夏凑够五时。各组中的任何一项和五行中与它相当的某项之间,
有一种神秘的关系。例如五时中的春季和五色中的青同是和五行中的木相配的,
所以帝王在春季要穿青色的衣服才吉利,这是五行的迷信的基本方式。
当时的儒者又以为一年之中五行的势力轮流当盛。在某行当盛时,帝王除了
需穿颜色与它相配的衣服外还有许多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例如仲春应当行庆施
惠,禁止伐木覆巢,不应当出兵。凡帝王在一年各时中应做和不应做的事项曾被
列成时间表,叫做“月令”。邹衍更把“月令”的思想推广,以为自从“天地剖
判”以来的历史也是给五行的势力,即所谓“五德”轮流地支配着。在某德轮值
的时代须有某种特殊的服色,某种特殊的制度(关于正朔、数度和礼乐的制度)
和某种特殊的政治精神,和它相配。例如周属火德,故色尚赤。某德既衰,继兴
的一德,必定是与前相克的;例如水克火,故水德继火德。两德交替的时间,照
例有些和新德相应的符瑞出现,符瑞所在,便是新时代的主人的所在。例如周文
王时,有赤乌衔着丹书,落在周社。
到邹衍时代,社会的分割动乱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百姓都盼望统一。邹衍
的五德说正好给即将兴起的新朝制造符命。这就是邹衍的历史哲学。
/* 119 */ 第二部分一代名相管仲
管仲,生活在春秋中叶,齐国颖上(今安徽省颖上县)人。名夷吾,字仲,
谥号敬,也称敬仲。他是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的名相,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
家、哲学家。
管仲青年时曾与好友鲍叔牙一同经商。后来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
纠,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被囚而归齐。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公元前685 年被齐桓公任为相,执行四十年,使齐桓公完成霸业。“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所处的时代,人们认为“天”主宰着一切。他却把“天”看成是“自然
之天”。“天”只是日夜的更替,没有什么“神”在支配。他认为“水旱”、
“饥馑”、“祸乱”等,并不是什么“天”对人们的一种惩罚,而是由于自然气
候不好,由于“人道不顺”的结果。
管仲主张选举贤能,赏罚分明。他在齐国的举贤制度中规定每年实行“三选”
(即乡长所选,官长所选,公所訾相)。乡长所属中如果有贤德之人不报告,就
是犯了“蔽贤”之罪。管仲自己带头执行尚贤政策,亲自推荐放牛出身的宁戚为
大司田,成为齐桓公富国强兵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