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知道点中国哲学 >

第3部分

知道点中国哲学-第3部分

小说: 知道点中国哲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
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
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听
了之后,恍然大悟,说:“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
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
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
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
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
善为仁也;圆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
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
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
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
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说:“先生之言,
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
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以后,孔子的弟子都纷纷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
子说道:“见之!”弟子问道:“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
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
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妙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
真吾师也!”

    /* 10 */第一部分道如何生万物

    《老子》把“道”作为哲学最高范畴,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认为“道”
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支配宇宙万物的法则,又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从的准则。

    “道”的本来意义是道路的道,故从首、从走,引申而为规律、法则的意思。
春秋时期,“天道”是指天象运行规律:“人道”是指人的行为准则。老子总结
吸取了“道”的种种涵义,把它上升概括为具有事物存在的实体和发展变化的规
律两个特性。

    老子认为,“道”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道”的派生者。“道”
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万物之宗。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万物是可以言说的,而产生万
物的道,却是不可言说的。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常不变的道;万物是可以命名
的,给万物命名的道,却是不可以命名的。因此,无名之道,才是产生天地的始
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无”,它
是不具有任何具体物质属性和形象的玄者。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
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也就是说,“道”这个东西是空
虚无形的,可是它永远也用不尽,十分渊深,好像是万物的祖宗。不知道它是由
谁产生的,只知道它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

    关于“道”的产生,宇宙万物的过程和模式,老子也作了具体说明。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
是说,“道”实质上是“无”,“一”是代表由精神性的“道”产生具体万物之
前的一种混沌未分的物质整体,即阴阳未分的宇宙混沌本体:“二”是指宇宙元
气分为阴阳:“三”是阴气、阳气和冲气。三气变化而为天、地、人三才,三才
具备,就可以生芸芸万物了。

    因此,总体上来讲,老子的“道”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物质实体,而是虚构
的恍惚不定的精神本体,它不能被经验感知,无形无象,是万物的祖宗,是天地
产生的总根源。

    /* 11 */第一部分不出门就能认识天下

    “不出门就能够认识天下”,这是“涤除玄览”的通俗解释。

    涤除玄览是老子认识论哲学的集中体现。老子认为,认识最高本体的道,必
须从复杂、多样的耳闻目见的感觉经验中挣脱出来,要站在更高处去认识。此即
他所说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玄览,指在心灵深处,以道镜自鉴自察,除
去污垢。所谓玄览无疵,就是把内心直观比喻成一面最深妙的镜子,如果能够把
这面镜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即人的内心不染外物,保持最大空虚
和安静,这样万物就会自然呈现在面前,为人们所认识。

    “道”既然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当然也是人的认识对象。人只要认识了“道”,
就是认识了一切,不必要去认识外界事物了。因此,老子反对认识客观世界的具
体事物,更反对用人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以至取消感性认识。他说:“无色令
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也就是说,人追求物质欲望,享受各
种颜色、声音、味道等,会使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这就把人的感官接触、
认识外界事物,看成是一种极大的危害。他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谨。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就是说,人们要堵塞住耳目口鼻这些感官的窍穴,
关闭感官的门户,才能终身没有毛病;如果打开感官的门户,积极认识事物,将
是终身不可救药。

    老子认为,认识事物,不要到客观世界中去认识,特别是认识“道”,更没
有必要到实践中去体认。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
其知弥少。”这就是说,人在认识事物时,不出门就可以认识天下万物,不看窗
外就可以知道天下万物产生的规律,你越广泛深入地接触世界,你得到的知识就
越少。因此,“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的这种认识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天文学有密切联系。观察天文,
只能用从旁静观的办法;求得天道运行的规律,光靠“观”是不行的,要靠“玄
览”,即是用深远的思维去考察。“玄览”是用思想不是用感官去览,是一种神
秘的直观。

    /* 12 */第一部分柔弱胜刚强

    老子在其哲学体系中赋予“道”以至高的地位,“道”的地位之所以无穷无
尽,是因为它的本性是柔弱。这个观点运用到人生方面,就是“柔弱胜刚强”。

    首先,老子主张柔弱,反对刚强。他以人的身体为例,说人活着的时候,质
体柔弱;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又以草木的质体为例,说草木欣欣向荣的时
候,质体是柔软的,衰败之后,就变成僵硬的了。进而推出一般结论:“刚强”
的东西已失去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活力。另外,他认为,只有“柔弱”
的东西才能承受外力,刚强的东西则容易摧折。比如说,高大强壮的树木容易引
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风摧折,而柔弱的小草却能随风飘摇,永远不会折断。老
子还以水为例说明柔弱的作用。

    因此,老子叹息说,这种柔胜强、弱胜刚的现象,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没
有人能从中得到启迪,从而真正认识到柔弱对人生的意义。相反,人们却自我表
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强梁者不得其死”,这是老子教人处世的警语。

    其次,老子主张“处下”、“不争”,反对“为天下先”。他以江海作比喻,
认为江海处于低洼的地方,所以能容纳百川之流,百川都汇归江海。圣人具有
“处下”、“不争”的品格,所以能够处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累受害,
乐于拥护他而不厌烦他。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争,也不会招来怨
恨和罪过。“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也就是说,因为不敢居于天下人之
前,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在老子看来,“处下”、“不争”的人生态度,也
叫做“守雌”。

    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这些主张,例如说,委屈反而能保全,屈枉反而能伸张,
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新生,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又说,善
于作将帅的人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激怒,善于战胜的人不对抗,善于用人
的人对人谦下。

    在“柔弱”与“刚强”这对矛盾当中,能够看到“柔弱”的作用,是老子的
独到之处,也是他的深刻之处。这些都是他观察自然和社会,从许多事物的转化
例子中得出的结论。对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方法战略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
而我们需要批判地认识老子的这一思想。

    /* 13 */第一部分骨肉之情与自然之理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曾经多次回家省亲,经常劝母亲随他一起去周;他的母
亲在陈国相邑住得很久了,人熟地熟,不愿意远迁到其它地方了。日月如梭,光
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

    有一天,老聃忽然得到家讯,说他母亲病危,老聃于是报请天子,赶快回家
看望。等他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已经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
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
而坐,沉思冥想,忽然觉得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
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老聃的家将和侍女们都感到很奇怪,等他醒来时,问其缘故。老聃说:“人
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
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统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
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
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
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
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大意就是说,人是有情也有智的,如果能够以智
统情,那么就不会产生很多混乱了,许多事情也能想得很开了。

    于是,家将问道:“智怎样才能统领情感呢?”老子说:“人之生,皆由无
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
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
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
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
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也就
是说,人有骨肉之情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不能看透骨肉之情的根源和本质,一
味地痛苦,就会违背自然的道理。众人听后,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