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点中国哲学-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联系。
王充十分肯定地指出,社会上流传的各种至诚感天的说法,即使真有那么回
事,也不过是人们的行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偶尔巧合而已,和人的至诚与否毫不相
干,更不是什么天神的有意安排。
/* 149 */ 第三部分:圣人也是凡人
王充指出,让一个人隔墙说话,圣人能知道他的皮肤颜色、身材高矮、籍贯、
姓名和家族渊源吗?水沟里的死尸,沼泽中的枯骨,圣人能知道他生前的职业和
死亡的原因吗?圣人不知道,并非圣人不聪明,而是因为他“不目见口问”,离
开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古书上说,孔子问公明贾才知道公叔文子为什么不言、不笑、不取;孔子掌
握一个国家的政治情况,全靠别人告诉他;孔子把颜渊捡吃被尘土弄脏的饭说成
是窃食;孔子不能及早避开匡人的包围;孔子误认颜渊被匡人害死;孔子有意不
见阳虎,却反而在路上碰到了他;孔子让子路向长沮、桀溺打听渡口;孔子不知
父墓在防山,而将母棺殡于路旁;孔子从弟子嘴里才知道父母的坟头被大雨冲垮
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白费力气到处游说那些不会采用自己意见的君主
;孔子不知龙和老子;虞舜去淘井,使父亲和弟弟背上了谋害他的罪名;周公通
过卜三龟去了解天意;孔子问晏子才知道他在鲁国所行礼节的内涵,周公不知道
哥哥管叔会背叛,让他去监视武庚。
这十六个事例充分说明,圣人的“耳闻目见与人无别,遭事睹物与人无异”,
“圣人不能先知”,因此不能说他们“神而卓绝”!
/* 150 */ 第三部分:人性有善有恶
王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比较正确地揭示了人性与教育、与环境的
关系,充分地肯定了教育、环境对人的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人性的问题上,王充不同于孟子的“人性善”,也不同于荀子的
“人性恶”,更不认同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而是提出人性有善恶之分。
王充认为,由于先天禀气之不同,人的生理素质是有差异的。他说:“实则
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也就是说,实际上,人性有善有恶,就像
人的才能有高有低一样。又说:“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由于时代的局限,尤其是受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王充所说的气还谈不上就
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遗传素质,但却包含着这种意思。不管怎样,王充对人性问题
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是比较科学的。
在承认人性有善恶、人才有高下的基础上,王充首先阐发了教育与人性的关
系。他说:“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
勉,使之为善。”意思是说,人性虽然有善恶之分,但是通过教育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性可教而为善”的观点明显具有唯物辩证法的影子。
其次,王充肯定了环境对人性发展的影响。他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
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缁染,使之直黑。夫人
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也就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王充把人性与环境的关系做了形象的比喻说明,充分强调环境在人成长发展
中的渍染影响作用。
王充在充分肯定了环境、教育对人性的影响作用的同时,提出要通过法律手
段,运用政权的力量保障学校教育的实施。他说:“是故,王法不废学校之官,
不除狱里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使‘丹朱’之
志,亦将要勉。”
在这里,王充还提醒统治者,对百姓,既要通过教育提高其道德水平和文化
修养,又要加强法律的约束,只有“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才能收到治国化
民的社会效应,教育虽然能够“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但却不是万能的,社会
的稳定光靠教育是实现不了的,它必须配合法律的手段,通过政权的力量才能充
分地发挥作用,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它使王充没有陷入教育万能论中。
/* 151 */ 第三部分:一步一鬼?
王充首先假定,自有人类以来,不论是寿终正寝,还是中途夭亡,死去的人
数以亿万计;而现在活着的人,则远不如死去的人多。这一假定作为他论证的前
提,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因为活着的只有有限的几代人,而死去的却有无数代,
前者有限而后者几乎是无穷,当然死去的也就比活着的多。接着,王充进一步往
下推:如果人死为鬼,死去的亿万数人,就当变成亿万数的鬼,那必然的结果,
就是这鬼“满堂盈庭,填塞巷路”:“道路之上,一步一鬼也”。这就是说,人
无处不撞着鬼。
而且,传说人病危时常常看见鬼,那看见的也应该是成千上万的鬼,不仅仅
是一两个也。可是,回过头来看,典籍上记载的鬼,从先秦以来,也不过就那么
几个,并没有增加多少。这只能说明:人死为鬼的结论不能成立,反之应当相信
人死无鬼的结论。在这里,王充并没有直接反驳人死为鬼的论题为假,而是正相
反,先假定其为真,并由之导出荒谬的“一步一鬼”的推断,从而间接证明人死
不为鬼才是正确的结论,才是真的命题。
王充反驳人死为鬼固然有多种方法,他也大量利用经验事实和当时科学的成
就,但正是这个“一步一鬼”的反诘最为充分地发挥了王充理论的威力,其反驳
的尖锐性,在当时差不多使有鬼论陷入了绝境。道理实际上也很简单,即持有鬼
论者无法说明,这千百年来无数的死人为什么就只有那么几个变做了鬼?为什么
前人人死变成鬼,后人人死不接着变成鬼?如果说只是被冤屈、枉杀者为鬼,那
自古以来被冤屈、枉杀者不在少数,为什么别人不能变成鬼,只有杜伯、庄子仪
等有限的几个人变成鬼?如此等等,持有鬼论者都是说明不了的。既然说明不了,
那也就没有办法,只能给无鬼论让开道路,尽管不情愿也罢。
/* 152 */ 第三部分:鬼神迷信为什么会存在?
王充极其深刻地指出,“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腐朽落后和愚昧无知,
是鬼神迷信得以存在的温床,也正是鬼神迷信肆虐的根本原因。他的这种正确的
见解,无疑还包含着对社会的鞭笞和对统治者的斥责。
人死犹火灭而不能为鬼,那么人活着能否成为不死的神仙呢?王充指出,活
人可以“得道仙去”、“度世不死”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妄想。他列举当时广为
流传的近十种得道成仙的典型事例,逐一进行批驳。
首先,他用无情的历史事实揭露了所谓“得道仙去”的谎言。针对淮南王学
道举家连同鸡犬一块升天的说法,王充指出,淮南王刘安是汉武帝时候的人,因
父亲刘长被流放死于途中,他怀恨在心,便召集一帮道士策划谋反,结果因事情
败露而自杀。这是“天下并闻,当时并见”的事,却有人说他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其次,他用科学知识批判了“服食药物”、“辟谷不食”、“恬淡无欲”等
可以使人“度世不死”的谬论,指出,“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
如果服药过度,反而会中毒。人不饮食,违背生理本能,肯定要挨饿,就像不穿
衣服要受冻一样,“冻饿之人,安能长寿”?“恬淡少欲”,人不如鸟兽草木,
鸟兽少欲,“亦老而死”,“草木无欲,寿不逾岁”。最后,他继承并发展了扬
雄、桓谭等人的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彻底否定了活人可
以成仙的迷信。他指出:“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
者必有始,唯无终始者乃长生不死。”“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诸学仙术为不死之方,其必不成!”
/* 153 */ 第三部分:如何培养出“鸿儒”?
王充不满意儒家传统培养出来的所谓儒生。他认为两汉学校教育中所培养的
儒生在知识结构上是有严重缺陷的,他们的知识只限于五经章句,或知今不知古,
或知古不知今。这种人不可重用。
王充主张首先培养博览古今的通才。“通人”是比儒生高一等的人才,他的
知识结构比较合理,他们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但却不能把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
用于社会实践,他们既缺乏理论思辨的能力,又缺乏实际的任事之才,他们的发
展前景也是十分有限的。
“文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好学勤勉,博学强记”,知识渊博,掌古论今,
能把各种社会知识融汇贯通,能把书本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成为称职的行
政管理人才。
“鸿儒”是“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他们是王充理想中的最高级的人才,
这种人才能够“兴论立说”,既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又善于实践,他们
不受前人思想束缚,敢于创新。
因此,王充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文人”和“鸿儒”。
至于如何培养出“文人”乃至“鸿儒”,王充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主张要
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即要构建“博览古今,众流百家之言”的教育内容的思想。
自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来,儒家的《五经》
成为官学必读的,甚至是惟一的教材,对经书的注疏解说日趋繁杂,五经博士各
立门户,师法家法极严,学术空气令人窒息。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
一去不复返了,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学术文化的发展。到王充生活的
东汉时期,对儒经典籍的注疏更杂入阴阳谶纬之说,使儒学“千疮百孔”,面目
全非,甚至许多有名望的学者也如法炮制,随波逐流。
王充对这种“守信经文”的教学是持批评态度的。他指出这种教育培养出来
的学生是一些“所当知,然而不知”的庸碌无能之辈。甚至有的人连儒家经典中
的起码常识也不知晓,但却自恃才高,装腔作势。王充把那些儒生喻为“腹为饭
坑,肠为酒囊”的“死人之徒”。
只有改变上述教育状况,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才高智大的“文人”、
“鸿儒”。为此,王充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儒家经典,而应包括道、法、墨
等百家之言。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治术之学,而应包括天文、历算、医学等自然科
学和实用技术;不应仅仅局限在“先王之教”,即对古代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包
括对当代知识的探究和掌握上。
总之,王充提倡扩充教育内容,力主学者治学应该“博览古今,众流百家”
之言,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德优”、“才大”,能够“治百族之乱”
的人才。
/* 154 */ 第三部分:知识就是力量
王充对学习问题的论述,有许多卓越的见解。
首先,王充提出“知物由学,学之乃知”。王充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在
中国教育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