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 >

第14部分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第14部分

小说: 世袭社会及其解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钊诵目跎疋奈拿餍翁!眂i 
  但不管如何估计中国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含义,我们现在还是需要回到这一问题∶即中国一直延续到明清的土地所有制是否封建制?威廉·罗(William Rowe )谈到∶西方大多数人对中国土地问题所持的印象,是得之于约翰·巴克,R·托尼和费孝通等在二、三十年代的报告。这种印象可以具体简化为下面几点∶⑴自耕农家庭作为农业劳动的基础,独立决定选种、预算和劳动分配等事务;⑵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但有大量产品投入市场;⑶聚居乡村生活,也有零星分散的居住地;⑷耕种者拥有土地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认可,并且非常普遍,但要付高额的租佃税;⑸通常把土地划分为小块,租给小家庭的佃农。许多人把这种制度看成是剥削性的,但它几乎不可能意味着封建主义。然而,许多历史学家,特别是中国和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仍把共产党中国以前的这种土地制度描绘成封建制度。cii 
  威廉·罗指出大多数历史学家承认在中国历史上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封建社会,分歧在于确定“封建制度”这一定义的依据。一般说来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西方和中国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都认为,中国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秦帝国建立时脱离了封建制,这一观点的核心是,强调中华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官僚国家,完全缺乏欧洲和日本封建制下的诸侯约束制度。日本京都学派的学者持第二种观点,他们依据比较宽泛的社会政治标准,认为封建主义在唐宋时期随着贵族的消失和科举制度的完全建立而结束。然而,持第三种和第四种观点的人,否认中华帝国晚期缺乏封建的政治上层建筑,他们的观点主要以经济组织为依据。其中东京学派内的不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持第三种观点,他们看到,随着庄园经济的崩溃和16世纪到18世纪间奴隶契约制的消失,封建制度宣告灭亡。自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是持最后的第四种观点,这种观点直接来源于中华民国时期关于革命战略的争论,在中国的左派学术圈内,这一权力和策略之争反映在20年代末期的社会史大论战之中。ciii 
  至此,我们的叙述正好又回到了本章的开头,与我们开始提出的“流行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衔接上了。本文的目的主要是解释性的,并不是要径直否定“封建社会”概念在中国的扩大用法,而主要是想展示这一概念的由来、论定、理论依据、与中国革命的不解之缘、与西方同一概念的比较等等,至于用“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来概括自古代以来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中国社会是否合适,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些疑问,明确的论断尚非本文所能及。无论如何,到现在为止,我们至少已经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在中国的来龙去脉。 
i 梁启超∶“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收在《饮冰室合集》 第一册,文集之四,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
ii '英'甄克思∶《社会通诠》,严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新版,“译者序”,又见第15…16页严复按语∶“夫支那固宗法之社会而渐入于军国者,综而核之,宗法居其七,而军国居其三。姑存此说于此,而俟后之君子杨榷焉。”
iii 我曾查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郭嵩涛、曾纪泽等出使欧洲日记,未发现有关西方封建社会的记述,仅在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中,找到黄遵宪1878…79年间在日本写的“氏族”、“官制”诗注中有关于日本封建及变为郡县的记载,而上世纪末的译著今天又颇难找到。
iv 1929年,还出版了下列有关著作∶熊得山∶《中国社会史研究》,上海∶昆仑书店1929年版;吕思勉∶《中国国体制度小史》、《中国宗族制度小史》、《中国政体制度小史》、《中国婚姻制度小史》,均为上海中山书店1929年版,吕氏此四书以前曾编入《政治经济掌故讲义》,后加以增订,改称为《中国社会史》,到198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时将其易名为《中国制度史》,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因该书主要还是制度史而非社会史的研究。
v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年1月初版,1929年3月再版,第1页。
vi 同上书,第264页。我们于此已相当接近了后来“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著名比喻,但这并不是说后者来源于前者,而是说这些认识实际上在相当程度上是当时革命时代人们的共识,而这些共识的明确又是论战各方共同积累,慢慢达到的。至于后来被大大渲染了的各方的“分野”和“对立”更多地是政治派别的“分野”和“对立”,而不是真正学术观点上的“分野”和“对立”。
vii 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载∶《读书杂志》1932年第2卷,第7、8期。
viii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年版,第50、190、247页。于此我们又发现这些观点相当接近于“中国近代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著名论断,在此之前,1928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也认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威廉·T·罗(Rowe)的研究,是列宁在1912年最早将“半封建”一词用于中国,八年后,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使用了“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概念,见罗∶“近代中国史的研究方法”,收在∶《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06…308页。
ix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初版,收在∶《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9页。
x 同上书,第6页。
xi 同上书,第28页。
xii 同上书,第154…155页。
xiii 嵇文甫∶“评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原载∶《大公报》《时代思潮》1932年4月,收在∶《嵇文甫文集》上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3页。
xiv 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收在∶《何干之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6页。
xv 郭沫若∶《十批判书》,重庆∶群益出版社1945年版,收在∶《郭沫若文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
xvi 同上书,第15…16页。
xvii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初版,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7页。
xviii 郭沫若∶《十批判书》,重庆∶群益出版社1945年版∶见∶《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xix 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前记”,第1页。
xx 朱新繁∶“关于中国社会之封建性的讨论”;王亚南∶“封建制度论”;王宜昌∶“中国社会史论史”、“中国封建社会史”;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古代的中国社会”;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点的贡献与批评”;胡秋原“略复孙倬章君并略论中国社会之性质”、“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草书”;陈邦国∶“‘关于社会发展分期’并评李季”;梁园东∶“中国社会各阶段的讨论”等。以上文章均收入王礼锡、陆晶清编《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1…4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xxi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见∶王礼锡、陆晶清编《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3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xxii 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载∶《食货》1935年第2卷第11期。
xxiii 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中之谜的时代”,见∶王礼锡,陆晶清编《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3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xxiv 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见∶王礼锡、陆晶清编《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2辑、第3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xxv 参见∶林甘泉、田人隆、李祖德编《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9…67页。
xxvi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3…11页。
xxvii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12…44页。
xxviii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584页“题解”。不知当时起草的“几个同志”究竟是谁,查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该书亦未指出起草者姓名。范文澜是1940年1月才到延安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的,但当时何干之和艾思奇已到了延安。
xxix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586…594页。
xxx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625页。
xxxi 参见∶《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3年版。读书12篇文章所列出的建国三十多年来史学界讨论的主要问题是∶1。亚细亚生产方式;2。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分期;3。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分期;4。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6。中国封建社会为何长期延续;7。农民战争;8。汉民族形成;9。古代民族关系;10。爱国主义与民族英雄;11。历史人物评价;12。历史发展动力。
xxxii 参见∶林甘泉等编《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第2页。
xxxiii 参见∶白钢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问题论战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前言”,第1页。
xxxiv 如瞿同祖曾下决心用一、二十年时间来研究中国以前的社会,他著有∶《中国封建社会》,商务印书馆1937年初版,1950年9月出至第4版;《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xxxv 何干之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自1937年1月至1940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发行至第10版,其《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当代青年丛书”从1936年11月到1938年6月,一年半内发行7版,作者在这期间也由一位“籍籍无名”的青年变为一个风云人物,这可作为一个旁证。
xxxvi 见∶王礼锡、陆晶清编《中国社会史的论战》第一辑,上海∶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xxxvii 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前记”,第1页。
xxxviii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596页。
xxxix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引论”,第4页。
xl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