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掌国-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围国会,并胁迫、殴打议员,企图强行通过。国会忍无可忍,乃呈请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1917年5月23日,黎元洪签署了罢免令,段祺瑞避居天津。
表面上看,府院之争是府方赢了,事实上,由于段祺瑞遥控着最大的实力派督军团,便自然会立于不败之地。所谓“督军团”,即各省督军的联合阵线,他们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对主张军民分治的黎元洪十分不满。他们为达到目的,竟云集北京,不断向黎元洪施加压力,就对德宣战一事而言,他们要求国会通过此案,否则便解散国会。黎元洪答道:“你们作为军人,职在国防,不要干涉中央政务。《约法》并无解散国会的条款,因此我无法照办。”有了这些过节,督军团便有了驱黎下台之意。于是,在段祺瑞退居天津后不久,各省便纷纷宣布“独立”。
督军团的盟主是坐镇江淮的大军阀张勋,他的志向又与别的督军不同。张勋是著名的“辫帅”,除了要赶黎元洪下台,还要迎接宣统复辟。他召集督军团在徐州频频密会,就是商量复辟之事,督军们有的赞同,有的冷眼旁观,总之均未对张勋进行足够的劝阻。段祺瑞则想得更为深远:徐州会议的形成本来就有徐树铮的力量,如今张勋要复辟,让他驱逐黎元洪,然后由自己兴师讨逆,三造共和,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吗?
而黎元洪对这些鬼蜮伎俩一无所知,他只知道张勋有意进京调解矛盾,又认定张勋是个头脑简单、重义气的热心汉子,正为此喜出望外,哪里还有他想。他在北京热盼张勋的到来,但张勋人还没到便给了他当头一棒。府秘书长从天津带回了张勋的六项条件,要求解散国会、另立宪法等等,无一不似晴天霹雳。此时,黎元洪已无计可施,只好抛弃他曾许下的“不违法,不怕死,不盖印”的诺言,宣布解散国会,但坚称此举是为了保存共和政体。
但张勋岂容他保存共和政体。6月14日张勋进京,望眼欲穿的黎元洪开正阳门迎接。但张勋完全没给黎元洪一点面子,一进京就把持了军政大权。黎元洪的总统府一下子变得格外冷落,但他仍在盼望着内阁重组、国会重开、法统重光,为此,他还专门致电陆荣廷,要求南方万勿北伐。可见,他对时局仍抱相当的乐观态度。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令全国人民震惊。康有为来京后,张勋即胁迫王士珍等50余人,进紫禁城面圣,拥戴宣统复辟。黎元洪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即表示“愿以身殉民国”。6月31日凌晨4时,张勋派梁鼎芬、江朝宗、王士珍、李庆璋来总统府逼黎元洪退位。梁鼎芬拿出“奉还大政”的奏折要他签名盖印,他厉声斥道:“民国是国民公有之物,我受国民之托而任总统,责任重大,退位与否,须遵从国民的意志,而非个人的行动。你们忠于清室,就要为清室的安全考虑,不能侥幸一试。复辟之后,我就不能再对清室的安全负责。”
张勋对黎元洪相当轻视,认为他已经无足轻重。但是黎元洪困居总统府内,仍不忘匡救共和。他派夏寿康赴天津问计于张国淦,张国淦认为总统既在难中,惟今之计,只有请冯副总统代理总统职务,并重新启用段祺瑞,令他讨逆。黎元洪得讯后当机立断,即刻拟订了重新启用段祺瑞的任命书、命段讨逆的命令,以及冯国璋在南京代行总统职权的电报,秘密派人送交段、冯二人。他还不顾生命安危,通过日本使馆发出一份否认“奉还国政”的通电,表示“受国民之托付,当兹重任,当与民国相始终,此外他非所知”。这一举措激怒了张勋,总统府警卫队遂被撤换。虽然外国公使团一再要求保证总统的安全,但是黎元洪仍觉不安全,遂于7月2日奔赴日本使馆避难。
段祺瑞接令后,于马厂誓师,不到一周时间便攻入北京,复辟遂告失败。段祺瑞特地赶赴日本使馆迎接黎元洪,实则意在讥讽。黎元洪则声明准备辞职,决不再回总统府,接着他果然回到了东厂胡同私宅。
段祺瑞对黎元洪深恶痛绝,故宁可支持冯国璋出任总统。冯国璋早有此意,欣然北上。但南方军政府对此十分不满,坚持认为黎元洪才是合法总统,并一度派人迎黎南下,被他婉拒。黎元洪决心脱离政治,做一介自由的平民。但是段祺瑞对他余怒未消,并且颇具戒心,为防他与南方联络,故禁止他避居天津。他还一度遇刺,此事见报后,孙中山即在广州演说,表示愿迎他南下执行大总统职务,并命程璧光携两艘军舰在秦皇岛准备迎接他。在这样的情况下,段祺瑞自然更不会放黎元洪出京了。因此,此时期黎元洪的艰难困苦,有甚于当年被袁世凯软禁在瀛台时。
黎元洪虽在张勋复辟中,担任了一个引狼入室的愚蠢角色,但他在逆境之中,敢于公开抗逆,呼吁共和,虽死无惧,是无愧于民国总统的身份的,这种精神与他在洪宪帝制中的表现一脉相承,互相辉映。只是,他虽然有心维护总统、国会、内阁各安职守的共和政体,但在崇尚强权的北洋时代,这只能是痴人说梦!他被人称为“黎菩萨”,正应了那句“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的老话。
六、截车夺印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使用的大元帅印模
冯国璋北上接任总统后,黎元洪在北京处境尴尬,多次提出要赴津休养。起初段祺瑞还百般阻挠,到后来南方对黎的热情减退,黎本人也一再表示无意过问政事,段祺瑞才同意他离开北京。
黎元洪于1917年8月末离京,从此息影津门5年之久。这5年内,他绝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天津英租界的私宅内,养花、练字、读报、骑马、溜冰、打网球,也很喜欢听戏或看电影,因为他很喜欢跟普通百姓在一起。经过5年早睡早起、勤于锻炼的生活,他虽年近花甲,却格外健康。他与政治尤其是北洋政府坚决地划清了界限,对有政治企图的访客很不欢迎,对北洋政府每月致送的1000元费用坚辞不受。
在北洋政府的高层人物中,富家翁比比皆是,但大多是利用政治地位博取来的不义之财,而如黎元洪这样以经商能力扩充财富的资本家并不多见。他在天津的5年,正值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有所放松,中国的民族实业获得喘息之机,他于是全力投资各类企业。这5年内,他投资的企业有20余家,包括矿业、金融、工厂等,多为资本运作。这些投资大多十分成功,他的资本也因此迅速扩大,在许多公司的股东名单上,他都名列首位,成为不折不扣的资本大鳄。
不过,他仍然被许多国人奉为合法和正式的大总统。冯国璋任总统尚可说是以副总统继任,而接下来的徐世昌是被安福国会选出的,安福国会则被皖系以外的政治势力视为非法。不仅西南方面对此无时不忘,就是直系的政治新秀吴佩孚也对此耿耿于怀,再加上皖系自身的嚣张跋扈,法统问题就成为各派论战的焦点。各派争执不下,乃采取实际行动,先是孙中山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和非常国会,发动二次护法运动,并当选非常大总统,明确地与北京政府对立。之后,吴佩孚在湖南前线频繁发表反皖声明,最终撤兵北上,与奉系张作霖夹击北京,段祺瑞兵败下野,直奉进入北京。
段祺瑞虽表明不愿离开北京,然终因不合时宜而避居天津,步了黎元洪的后尘,这也许是段祺瑞最不情愿的事情了。吴佩孚本无意为难段祺瑞,他之所以攻入北京,是为了贯彻自己的政治理想,即全新的国民大会的政治制度。但是,他的理想于曹锟和张作霖而言,无异于对牛弹琴。曹、张二人在北京刚结为亲家,只求维护眼前利益,不愿节外生枝,因此,徐世昌依旧做总统,法统依旧没有恢复。吴佩孚黯然回到洛阳,一下车就对新闻记者说:“本次胜利是一件痛心可耻之事!”
然直、奉缺乏合作的基础,此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果然,双方在组阁问题上互不相让,从唇枪舌剑终至大打出手,吴佩孚摧枯拉朽般将张作霖逐出山海关,直系独霸北京。吴佩孚从来都称徐世昌为“菊人先生”,而不称总统,如今更决心逐其下台。此时,梁启超、熊希龄、金永炎、哈汉章、王家襄等人都游说直系,要求用“恢复法统”来号召天下,被曹、吴采纳。直系既要“恢复法统”,就须恢复旧国会,迎回黎元洪。
吴佩孚先是令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通电全国,呼吁恢复法统,迎黎元洪复位,徐世昌和孙中山同时退位。随后,由曹锟出面表示支持,全国响应。于是,徐世昌也不得不避居天津,步了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后尘,不同的是,黎、段二人都有返京再起之日,徐世昌却永远告别政坛了。
但有关黎元洪复位之事,也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曹锟本人想做总统,对黎元洪复位心情复杂。黎元洪洞察到这一点,故对前来劝他出山的吴景濂、王家襄等人说:“你们还是选曹锟做总统为好!”其次,皖系余孽如卢永祥等通电讥讽黎元洪,认为黎元洪是自己辞职的,而且即便不辞职,其任期5年早已届满了,根本不存在“复位”之说。再次,章太炎等人情知黎元洪此次复出,不过是给直系做傀儡,出于旧交情而劝他暂勿出山。最后,虽然黎元洪解散国会是迫于张勋进京时的复杂局势,但旧国会议员对此事不依不饶。在这些反对声音的影响下,黎元洪一度拒绝复出。但是更多的政治势力和人物都敦劝不已,致使他在天津的私宅门庭若市,欲求往日之清静已不可得。有感于此,黎元洪乃打出“废督裁兵”的底牌,作为复出的条件。
该份强调“废督裁兵”的“鱼”电,由黎元洪的文胆饶汉祥起草,轰动一时。电文向国民倾诉苦衷,坦诚自己当年之所以辞职,是负疚于解散旧国会之非,并说自己5年来为此锥心泣血。随后,他又列举督军制的五大弊端,认为国家危亡已迫在眉睫,非即行废督无以自存。他在天津过了5年平民生活,对民间呼声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因此这份电报虽有政治考虑,却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也自然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和高度评价。黎元洪这个黯淡多年的名字,一下子又变得光芒万丈。
然而,他提出“废督裁兵”,必然得罪全国的大小军阀。作为全国最大的军阀,曹锟对他就极为不满,但是势成骑虎,无法改弦更张,不得不委屈自己,通电表示支持“废督裁兵”。随后,直系诸督如河南督军冯玉祥、江西督军陈光远、山东督军田中玉、陕西督军刘镇华、湖北督军萧耀南、江苏督军齐燮元等纷纷表态,表示愿听命于黎大总统。当然,这只是做姿态而已。
随后,曹、吴的使者熊炳琦、李济臣到天津继续游说,说到激动处,熊炳琦等竟然团团跪了一地,黎元洪也只好跪下还礼。但他心如铁石,坚称要各省督军全体解去兵权,否则免谈出山。曹锟闻讯,便令吴毓麟持了写有“曹锟首先废督裁兵”的名片,与黎元洪互相签字为证。黎元洪才下了最后决心。
1922年6月11日,黎元洪赴京,当日下午,他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复职典礼。民国的总统序列,因此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情况,黎元洪显然是第二代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