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机构:美国国家安全局揭秘-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警惕。”
在和美国交战之时,胡志明称他的编码人员为“密码勇士”,并命令他们不惜
一切代价防止密码材料的丢失。胡志明在他的演讲中还树立了几个英雄形象,号召
向他们学习。1962年,海军下士、密码员布当卓乘小船执行任务时遇上了恶劣的天
气。当小船沉没时,他“毁掉了所有的密码材料……巨浪翻滚,狂风怒吼,他用尽
了最后一点力气,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另一件英雄事迹中,两名密码员在
战斗中负了伤:一个踩上了地雷,“腿被炸飞”,另一个“耳朵被炸聋,血流如老
‘,然而他们依然”沉着冷静地保护着密码系统“,直到有人把他们替换下来,才
去医院就医。胡志明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年轻的编码员们。他们随后踏上了”’胡
志明小道‘,被派往南方打击美军“。
越共的密码员们学有所成。他们在无线电波分布区布下电子鱼网,收网时常常
能收到大量的美国通讯情报。然而,他们自己很少使用无线电,而是用廉价的半导
体收音机收听河内的电台广播。除非情况万分紧急,他们一般是通过信使把情报递
送到指挥部。在近距离通讯联系中,他们使用的是功率很低的无线电设备,使美军
的窃听人员屡屡不能如愿。
从黄昏到黎明,大半个南越或多或少成了越共的天下。他们像工蚁一样,不辞
艰辛地往返、穿梭于军事无人区。越共在南越的支持者不断增加,而反抗者则常常
被击毙。
美国无线电定位专家负责搞准游击队员的位置,以便剿灭或逮捕他们。代号为
“白烨”的行动任务负责窃听越共渗透分子的联络网点。另一项代号为“剑齿”的
行动负责培训南越士兵截获、定位和处理明码通讯情报的技术。美国人认为解码技
术过于机密,不宜传授给南越学员。
第三无线电研究分队的大本营设在坛森哈空军基地内南越陆军联合参谋部的一
个弃置不用的飞机库里。没有安装空调的室内温度常常超过华氏100 度。每当季风
雨来临,雨水会从门缝冲进室内,地上的积水常常深及数英寸。
用装军粮的箱子垒起的隔墙把飞机库分成了不同的工作室。供情报分析员使用
的长工作台是由胶合板和废木料搭建成的。由于缺少椅子,为了便于工作人员站着
工作,这些工作台都高达4 英尺左右。被委派到这里的一位国家安全局官员的办公
条件也好不了多少。他说:“作为国家安全局的文职官员,我还算幸运。他们摞了
两摞军粮箱,上面搭上一块胶合板,为我做了一张桌子,还给了我把折叠椅。”但
这位官员的生活条件就要舒服多了。最初,他住在西贡闹市区的梅杰斯蒂克酒店,
后来又搬进了一套有两间卧室的别墅,与一位陆军安全局的官员同住。
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里,美军的信号情报人员增加了一倍多。到1961年12月,
这一秘密组织已经拥有236 个成员,18个监听站。他们的情报通讯站向北延伸到军
事无人区的芙拜。在这个地方能够收集到极有价值的情报。在南越陆军信号基地还
建了一座培训南越士兵的学校。
在野外搞情报工作既紧张又危险,正如肯尼迪总统所说,这是一场“伏击战,
而不是阵地战”,是一场和“游击队、破坏分子、叛乱分子以及刺客杀手”的较量。
首批到达越南的美国陆军密码专家中有一位名叫詹姆斯。戴维斯的能说会道的小伙
子。他当时25岁,田纳西州人,父亲是位药剂师。这位驻扎在坛森哈基地的专家奉
命到西贡附近蕨草丛生、道路泥泞的丛林地带搜寻越共游击队,一路上有全副武装
的南越士兵为他掩护。为了能使他的PRC10 便携式无线电定向装置捕捉到敌人所发
的近距离信号,他必须尽量靠近敌军。然而如果他靠得太近,则会成为敌人的猎物。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捉迷藏游戏:输家挨打以至丧命,赢家暂时保住性命。
1961年圣诞节的前三天,戴维斯坐着他的吉普车,由南越士兵护送,前往西贡
西部的一个地区执行一项新的任务。就在离空军基地大约八英里的地方,他们遭到
了埋伏,自动步枪喷出的火舌封锁了他们的道路。他开着吉普车左躲有闪,躲避着
枪弹。突然,一声巨响,他被摔出了车外,一枚地雷把他的吉普车炸得四分五裂。
戴维斯抓起了他的MI卡宾枪,跟他的同伴一起进行还击,但此时他们已经被敌
人包围。不到几分钟,就有九名南越士兵被机枪击毙。一颗子弹从后面击中了戴维
斯的头部,他倒在了血泊中。在越战中牺牲的第一个美国人是一位信号情报专家。
两周后,驻扎在坛森哈空军基地的第三无线电研究分队的秘密指挥部被命名为戴维
斯站。后来,国家安全局总部的一座营房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华盛顿的美国政府看来,越战掀起的波澜日渐壮阔。肯尼迪下令中央情报局
加强在无人区以北地区的秘密活动,从而使美国进一步卷入了越南内战。夜深人静
之时,在漆黑夜空的掩护下,伞兵们拖着膨胀的降落伞悄悄滑向地面。然而,这项
派南越武装突击队到北越进行渗透的使命,由于保密措施不力,还没开始就注定了
失败的结局。在北越的北部地区,大多数突击队员刚一着陆,遇到的不是友好的笑
脸,而是枪林弹雨的袭击。
1963年11月,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总统人主白宫。此时,对美国政府来说,
越南问题已经从远海巨浪发展成了拍岸惊涛。到1964年中期,进驻越南的美国军队
已经达到了1 石万人。越战每天要耗费美国纳税人约150 万美元的税金。约翰逊放
弃了中央情报局制定的已经造成了惨重损失的向北越渗透的计划,而授命参谋长联
席会议拟订更具攻击性的方案,以使胡志明打消收复南越的念头。结果出台了34A
行动计划。由中央情报局与五角大楼联合制定的这一拙劣之计主张在北越的内陆及
沿海地区进行破坏,采取打了就跑的突袭战术。
胡志明为了越南的独立、统一进行了长达25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赶走了
荷枪实弹的法国殖民者。甚至连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都认为34A 计划毫无
意义。数年后,他回忆说:“当时了解34 A计划的许多人都认为这个方案基本上没
有价值,被派往北越的南越特工人员不是被抓就是被杀,而海上攻击也不过是隔靴
搔痒。”
美军与南越军队打击来自北越游击队的同时,北越军队也在海上和陆上还击南
越的突击队。
美国国家安全局越来越深地卷入了越南战争。国家安全局的一份报告称:“到
1964年仲夏,这个重大事件(美国对越南宣战)拉开了帷幕。无论是在事件发展的
过程之中还是在事后,美国政府中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像国家安全局那样,在决定
重大的国家事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年来,国家安全局的海上窃听组织海军安全组一直在想方设法收集敌方分布
在沿海地区的主要情报站发出的信号情报。长距离、高频率的海上通讯信息可以由
诸如日本的奎美站、菲律宾的圣米甘站等远离目标的大型情报通讯站接受。其他中
距离信号可以由国家安全局下属的坐落在西贡戴维斯站及军事无人区附近芙拜地区
的大型情报通讯站捕获。但是要截获近距离信号,诸如步话机及沿海范围内的联络,
则必须使天线及接收器靠近发报地点。专属国家安全局所有的大型窃听船,如“牛
津”号,在这里派不上用场。而像“普韦布洛”号那种海军拥有的小型信号情报船
也是后来才出现的。
于是一种内装信号情报收发室、外接天线的大型钢箱装置应运而生。这些像货
运集装箱似的小钢屋被焊接在驱逐舰的甲板上。然后,驱逐舰驶近海岸,完成窃听
任务,仿佛宴会上的一个间谍,手中的鸡尾酒杯里还暗装着一个橄榄形的窃听器。
这种装置还远不够理想。专用的信号情报船不设武器装备,外表也不吓人。而
全副武装的驱逐舰则极具震慑威力、极富挑衅之意。而且,与专用的情报船相比,
甲板上的钢箱所收集的信号情报简直是微不足道。
1962年4 月,海军安全组开始在中国和北朝鲜近海海域执行信号情报侦察任务。
1964年1 月,参谋长联席会议授命在北越沿海北部湾一带增设巡逻任务。当时,参
谋长联席会议正在筹划34A 行动计划。他们认为对北越沿岸进行突然袭击可以使信
号情报收集人员获得大量的海军情报。不仅能截获语音通讯情报,还能搞清设在北
越沿岸雷达系统装置的位置及技术方面的详细情况。
1964年2 月,“克雷格”号执行了第一次任务。尽管“克雷格”号的甲板上既
有专门收集通讯情报的通讯情报室,也有专门负责收集雷达信号的电子情报室,可
是收集的情报却少得可怜,因为具有高度防范意识的北越海军一发现这艘在距海岸
六英里的海面上徘徊游七的可疑的美国船只,便马上关掉了几乎所有的非必要的雷
达及通讯系统。
在驻西贡的美军官员的要求下,海军安全组又安排在1964年7 月底进行一次信
号情报收集行动,以便能和对北越的袭击赶在同一时间。美军觉得,如果信号收集
行动和海岸突击队的袭击同时进行,这次行动就不会像“克雷格”号那样泡汤。这
次被选中载运电子情报装置的是“麦当克斯”号。这是一艘人们称之为“锡罐”的
标准海军驱逐舰。其他的美军舰艇受令只能在距诸如中国、北朝鲜、苏联等国家的
海岸线至少13英里的海域巡游,而“麦当克斯”号则被授权可以驶达距北越海岸8
英里、距近海岛屿4 英里的海域。
驱逐舰上所载的信号情报室可以被搬到任何一艘舰船上,驶离中国海岸时它在
这艘舰上,而驶离北朝鲜海岸时又会到了另一艘舰上。工作人员也有变动,这个月
情报室里挤满了俄语专家,下个月又换成了汉语专家。这些情报室的“大本营”是
台湾的基隆港。当时在那片辽阔的海域仅有为数不多的几间情报室,因而供不应求。
装在“麦当克斯”号上的情报室是从“麦克肯兹”号卸下来的。前不久,载满俄语
专家的“麦克肯兹”号刚刚执行了在苏联沿岸附近海域进行的窃听行动。
“麦当克斯”号即将驶人太平湾之时,越南的局势已经剑拔弩张。在门河基地
的那片粗沙遍布的开阔地带,美国海军官员们正在培训南越海军陆战队员练就在最
短时间内实施最大杀伤破坏的本领。门河是向北越发动袭击的主要基地。基地按照
不同民族沿着长长的木船坞被分成了不同的(隔间)营区,受美军的秘密操纵。白
光闪亮的火箭弹和黑色的橡皮艇随处可见。
1964年7 月30日深夜,在月光摇曳、波涛翻滚的北部湾上,由南越突击队员组
成的一支奇袭小分队登上了四艘大型巡逻快艇。这种快艇中有些由柴油发动机驱动
——是名副其实的“劣级艇”,其他的则是标准的由汽油驱动的美国造鱼雷快艇。
艇上装有57毫米口径的轻型步兵加农炮。为了减少后坐力,使炮身在不用炮座时射
击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