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91…
黄甘薯、黄大蕉烩制而成的“桑科恰多”;用马铃薯干煎成的“丘纽拉瓦”;
羊头汤以及甜、咸风味的“丘佩”肠等。秘鲁人有豪饮的习惯,国内传统美
酒是奇恰酒和皮斯科酒。秘鲁还有一种古柯茶。古柯是一种灌木,树高一般
1至3米,叶中含有可卡因,因而有麻醉作用。印第安人常用古柯叶泡茶,
称之为古柯茶。由于生活条件艰苦,穷苦的印第安人常携带古柯叶,随时咀
嚼,以此充饥御寒。古柯叶在有些印第安部落视为珍宝,作为婚姻的聘礼。
此外还被用作迷信的工具,用来占卜命运吉凶。
秘鲁同样是一个节日众多的国家,如伊卡省的葡萄节、复活节、库斯科
的太阳节、将鲁希略的春节等节日,各种节日有其特定的含义,或基于古老
传说,或基于宗教习俗,他们的庆祝方式与其它拉美国家有类似之处,彩车
游行、歌舞表演、开怀畅饮,连续几天的狂欢,均体现着人民的开朗性格与
独特的民风民情。其中普诺的民俗节在体现民风方面更为突出。民俗节是普
诺当地人民再现印加古风的一种庆典。普诺位于的的喀喀湖的西北角。传说
印加古国的缔造者曼科·卡帕克诞生在的的喀喀湖畔,并兴建普诺城作为他
后来远征的出发地。普诺历来是印第安人的聚居之地,城市建筑风格和居民
生活方式具有浓郁的印第安色彩,因而素有“印第安民俗之都”之称。为了
纪念曼科·卡帕克奠基立国的勋业,普诺人于每年 11月的第一周欢庆民俗
节。节日中,普诺人都穿上古老式样的印加服装,严格按照印加古俗互致问
候、待人接物和处理一切问题。对曼科·卡帕克的缅怀和颂扬自然是节日的
主题。每个家庭的长者都要给其他家庭成员讲述关于这位缔造者的英雄业
绩。同时,剧院、大街上演出的各种文艺节目都是表现这位杰出人物的传奇
故事。
秘鲁人民把神鹰视为民族象征,在他们的国家独立节的活动中有一项为
鹰牛斗的娱乐习俗。鹰牛斗在一个有栅栏的圈场中举行。将一斗牛牵入场内,
给一只神鹰灌大量的烈酒,然后把神鹰绑在牛背上。神鹰不堪忍受束缚,或
咬啄牛背,或用翅膀拍打牛背,竭力想冲向天空,而牛则拼命要摔倒神鹰,
如此鹰牛斗,直到一方精疲力竭,不能动弹,神鹰获胜象征着印第安人的胜
利,牛获胜则表示西班牙人的胜利。有了这层象征意义,使鹰牛斗已不再是
单纯的娱乐活动。
在秘鲁还有一句古谚:“凡有欢乐的印第安人的地方,就一定有帕恰曼
卡”。帕恰曼卡是一种古老的娱乐形式,“帕恰曼卡”在印第安语中为“大
地之锅”,原意专指一种烤肉。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坑,先放
入砖块,用柴火烤热后取出,再把事先准备好的肉放在坑里,加上辣椒等调
料,然后用烤热的砖盖上,利用砖的热气把肉烤熟。每当有节日,印第安人
便会制作,围观的人群则在有节奏的锅铲敲击声中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帕
恰曼卡”就演变成印第安人所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方式。
厄瓜多尔的居民成份与秘鲁大致相同,而且混血种和白种厄瓜多尔人,
其生活习俗几乎与秘鲁的白人没有什么区别。
同样白种和混血种的玻利维亚人,很象白种的秘鲁和厄瓜多尔人。但是,
印第安人对玻利维亚的影响,要比对秘鲁和厄瓜多尔的影响多得多,不仅表
现在饮食、音乐和服装上,还表现于语言和建筑风格上。首先,玻利维亚土
生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的许多舞蹈,起源于印第安人的节庆舞和仪式舞,玻
利维亚白人的典型舞蹈“迪亚布拉达”的始祖,就是印第安人供奉矿工保护
神的“苏帕胡”的仪式舞。建筑方面,例如,西属美洲最鲜明、富丽和独具
… Page 92…
风格的古迹之一,波托西城圣洛伦索大教堂的正面装饰上,可以清清楚楚地
看到印第安人的遗风,它的风格与秘鲁阿雷基帕城的古迹风格密切相关。装
饰上有演奏印第安帕纳笛的神女,有穿斗篷的天使,有从印卡神座里移来的
太阳、月亮、行星的图象。如果说秘鲁贵族特别强调自己出身于纯血统的西
班牙人的话,那么,玻利维亚人则以谈论“光荣的印卡祖先”或“带亚瓦纳
文化的创造者”为荣。
巴西的领土面积约占南美洲大陆面积的一半,是南美面积最大的国家。
面积广大,所以自然地理条件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以
后就开始了殖民活动。首先是想尽一切办法将印第安人变为奴隶,接着又从
非洲贩入大量的黑奴。黑人被运到巴西甘蔗种植场以西,巴西的居民成分发
生了巨大的变化,非洲来的人不但成了巴西居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保留
了自己的文化和习俗,可见,葡萄牙人、印第安人和黑人是构成巴西现代居
民的主要民族成分。葡萄牙人的到来也把他们的许多习俗带到了巴西,那些
习俗起初毫无例外地在巴西各城市中占主要地位。葡萄牙语成了巴西的正式
语言,但由于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加之通婚和氏族间的影响,定居于巴西
的葡萄牙移民的风尚和习俗,很快地就与他们祖国同胞的风俗和习俗有了极
大的区别。例如,他们从欧洲带来了许多节庆,到头来在巴西竟完全非洲化,
到了现代甚至连一点欧洲风味也看不出来了。非洲传统被带来了许多,但并
不是所有东西都在巴西生了根,一切都是以他们的生活环境为转移的。有些
被人们所遗忘,有些,诸如信仰和仪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新的形
式,例如,黑人由于遭到残酷的迫害,无法举行节庆,但如果他们参加基督
教的节庆,不但不会被禁止,还会得到鼓励,于是黑人在参加这种节庆时,
就把自己的宗教概念、舞蹈和仪式也一点一点地加进去。象黑人在举行节日
游行时,通常要表演歌舞,而现代,这种载歌载舞的节日游行不但在黑人当
中,而且在黑白混血种人、印欧混血种人和土生白人之中也很流行。所以,
巴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混合体,而是在几个世纪期间,在最广泛的异族通婚
和来源极不相同的文化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民族。
饮食习俗方面,东北地区的主食是木薯和黑豆,其它地区的主食是面包、
大米和豆类。巴西的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食品中肉类较多,通常较富有的
人家牛肉吃得多,较贫穷的人家只能吃廉价的猪肉。蔬菜的消费量以东南部
和南部地区为多。巴西黑人,主要是巴伊亚的黑人,很久以前就以烹饪自己
传统的、具有民族风味的菜肴而闻名,其中有许多已成为巴西的具有民族风
味的食品了,最著名的有“瓦塔帕”,是一种拌和了小虾、肉和鱼的米粉糊,
上面再浇上很多棕榈油和胡椒粉;“卡鲁鲁”,是用一种名叫“基亚博”的
青菜和牛舌头熬成的浓汤,也要加上棕榈油和胡椒粉;“阿卡拉热”,是把
菜豆磨成粉,加上胡椒粉和其它调味品,做成小丸子,然后放在棕榈油中煎
熟;“阿巴拉”,同样的小丸子,用芭蕉叶包起来,放在加了油的盐水中煮
熟。此外,还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把玉米调制好了以后,再在上面撒糖。把米
煮熟,拌上干肉、胡椒粉、棕榈油和其它调味品,即成为所谓的“豪萨米饭”。
巴西人爱喝咖啡,早点往往是一杯浓咖啡,在工间休息时也喝咖啡,称
为“喝咖啡时间”。巴西人还用他们喜爱的咖啡招待客人,使用一种小巧玲
珑的杯子,放在配盘的碟子上,恭敬地将香味扑鼻的咖啡送到客人面前,以
示敬重和热情。这种咖啡叫“咖啡尼奥”即为“小咖啡”。主人看到客人把
标志情谊的小咖啡津津有味地喝下去时,会感到很高兴,否则会感到很扫兴。
… Page 93…
他们爱喝的酒是一种用甘蔗汁酿成的甜酒或白酒。
20世纪20、30年代,巴西巴伊亚黑人妇女的装束在巴西居民中间普遍
风行。这种服装比较别致。她们穿又长又宽的裙子,上面印着鲜艳的花朵。
上身是短上衣,肩上披着一块称为“Panodo ”(海滨地区的织物)的costa
很长的宽围巾,头上包着一块大的三角巾,三只角在前额扎成一结。黑人妇
女大多留短发,北部地区黑人妇女的发式比较复杂。如果一个黑人妇女积蓄
了一些钱财,她就带手镯,有的人整个胳膊肘都被手镯套满了,腰带上则系
着许多垂饰,其中必有形状象两棵无花果树,用木头雕成的手指形垂饰。黑
人的这种佩戴无花果形护身符的习俗,在巴西各地都非常流行。巴西妇女往
往在自己孩子的脖子上挂一个这样的护身符,而不挂天主教的十字架,因为
根据民间迷信的看法,它能使佩带者免除一切灾难和疾病。
在现代巴西,婚姻大多在同一社会阶层内进行,作为扩大家族势力的一
种手段。在一些偏僻地区,近亲结婚较为普遍。巴西人比较注重童贞,男子
往往拒绝与失去童贞的姑娘结婚,以免招来非议和取笑。因此,父母对自己
的女儿管教很严。一等到女儿长大成人,父母就急于为她物色对象,尽量把
女儿嫁出去,或者将女儿送入修道院。在乡村,未婚男女平时交往的机会并
不多。结婚年龄分别为,男子25岁,女子20岁。结婚费用,包括举办婚礼、
布置新房等通常由女方家庭负担,男方只要准备一对戒指就行了。在一些中、
上层人士中,为在财产处理上有法可依,先到政府部门登记,再到教堂登记,
这样就举行两次婚礼,非教徒当然不必到教堂登记。没有神职人员的农村,
男女双方家长同意,不必登记便可结婚同居,等神职人员前去巡视时,再举
行集体登记形式。婚后女子很少和公婆住在一起,往往另觅新居,把自己的
父母接去同住。有些男子干脆就住到岳父母家中。如果夫妻感情不合,就各
奔东西,但多数情况下,男方要按时给女方提供生活费和未成年子女抚养教
育费。这里介绍的是一般巴西人的婚俗,其实在巴西许多印第安人密集或其
它特殊团体密集的地方,如,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部落、尼亚瓦人等,各
有各的习俗,这里不再详细叙述。
提起巴西的各种节日娱乐活动,几乎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狂欢节。的确,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但最有名,规模最大的当首
推巴西狂欢节。巴西狂欢节是在每年的2月中下旬,持续三天,是巴西人民
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是由葡萄牙传入的,它虽然是天主教的节日,但在巴
西宗教气氛已较淡薄。在巴西全国各地,庆祝狂欢的形式不相同,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