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

第8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第8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生活习俗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彩缤纷,轻松活泼,每次有8000多少年儿童参加盛大集会,这对于瑞士来说 

可不是一个小数目。集会提供的食品是圣加仑的特产和象征——一种明火炙 

香肠,每次要消耗数万根。 

     除了少年节之外,瑞士还要举行少年枪法比赛,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末, 

来自全国的12—16岁的4000多男少年在苏黎世举行射击比赛,从星期六到 

星期一进行三天,位于苏黎士市区西南方的射击场附近就变成了一个大游乐 

园,吸引了大批游客。这一活动开始于17世纪,那时所有少年男子都要在夏 

季接受射击训练,最后的考核也就是一次大型的比赛。后来这种强制性训练 

和考核变为自愿参加,从 1920年起,这一活动都是由苏黎世步枪手协会主办 

的。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所以各地的传统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尤其是葡 


… Page 23…

萄的收摘。纳沙特尔、卢加诺等地均有规模盛大的葡萄节。而莱蒙湖北岸的 

维韦,葡萄节要每隔25年才庆祝一次。首都伯尔尼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 

期一还要举行葱头节。老城区火车站与联邦广场之间的十来条街道,这一天 

都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周围的农民会设下成百上千的摊点,出售自己生产 

的成辫葱头,还有其它蔬菜、水果、干果等。这一风习始于15世纪,原本集 

市时间长达14天,后来逐渐缩短为1天,葱头节不仅仅是一个集市活动,在 

临时集市上还会有各种娱乐活动。 


… Page 24…

                           三、亚洲的生活习俗 



                     1。中国——由旧到新的民国时代 



     1918年—1945年正值中国的中华民国时期。整个民国时代,中国社会依 

然保持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同时,这又是一个典型的从旧到新的 

过渡时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化,从以一家一 

户为单位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然经济到商品市场经济的过渡, 

从传统的家族血缘为主的宗法关系到由“法治”所保障的自由、独立的人际 

关系的变革,以及从迷信到科学,从专制到民主,从封闭到开放,从地域性 

联系到世界性联系的一系列变化,这些方面多多少少在生活习俗方面都有体 

现。既然是一个过渡时期,它也正充分体现着新旧交替、古今并存、中西混 

融以及新不象新、旧不像旧这样一种纷乱复杂的状况。而生活习俗本身就是 

一种复杂、琐碎的社会现象,加之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要想取得 

丰富、典型的材料,借以说明这段时间中国民俗的万一,都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本文主要选取了北京、上海等比较能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主体的地 

方,从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进行考查。而对于其中少数民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来看,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大的缺憾。 

     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于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的相互冲突、交替,西 

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动荡、复杂、多变的时 

期。社会文化的变化使人们的衣冠服饰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呈现出 

一派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景象。 

     前清时期,男子均剃发梳辫,一袭袍褂。帝制被推翻后,民国政府发出 

 《剪辫通令》,280多年的辫发陋习终于废除。1912年,北洋政府仿照西方 

各国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了男女礼服的式样。男子礼服分大礼 

服、常礼服两种,其中除常礼服的一种为中国的长衫、马褂外,其余均采用 

西式礼服式样。但西式礼服并不切合中国国情,所以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 

主要是长衫、马褂。 

     学生装的流行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有关。这种服装实际也是一 

种西装,只是形制比较简便,一般不用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 

用钮绾紧,所以也无需用领带、领结等作为装饰,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 

缀一只暗袋,左侧胸前还缀有一只明袋。穿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和庄 

重的感觉,因此,这种服装得到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的偏爱。 

      “中山装”是孙中山改造英国式猎装而制定的,与学生装有些类似。20 

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了《服制条例》,常服仍为长衫、马褂;礼服则 

为中山装。还规定,夏季用白色,春、秋、冬季用黑色。于是,穿中山装的 

人日渐增多。 

     西方文化对中国服饰影响的突出表现是西装的流行。尤其是上海社会上 

穿西装的男子极多,其中有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和大机关的办事员等。同 

时各类新式的时装公司也蓬勃兴起。 

     服装的变化也引起了鞋、帽的变化。当时的圆顶宽檐礼帽、鸭舌帽、白 

帆布圆形阔边遮阳帽以及丝袜、皮鞋等,就是为与服装配套而流行的。 

     民国初年,妇女服装一般保持着上衣下裙的形式,随着海外贸易日渐发 

展,羽纱、呢绒、洋绸、花布等外国衣料及各种外国服装源源输入,传统的 


… Page 25…

服饰开始有所变化并日趋华丽,出现了不少奇异服装。经过一个时期的演变, 

从20年代开始,社会流行起一种既融合我国传统服饰特点,又吸收了西方服 

装优点的服式——旗袍。20年代初,旗袍刚开始普及时,其样式与清代旗装 

没有多大差别,但不久,就有了明显的改变,如减短长度、收紧腰身、缩小 

袖口等。此后,又在欧美时装的影响下,经历了无数次变化,如衣的长短、 

领的高低和有无、开叉的高低、袖的长短和宽窄、衣襟的开法等等,尤其是 

大都市中的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刻定标新立异, 

大大促进了它的变化和发展。30年代,旗袍已极为盛行,并完全脱离了原来 

的形式,演变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女子服装样式。自那时起,旗袍几乎成 

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都在穿着。 

     民国时期,女子的发饰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20年代流行剪发,女子剪 

发后,一般多用缎带束发,也有用珠翠宝石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头上。30年代, 

烫发传入中国,大都市妇女的发饰大多模仿西式,有的还把头发染成红、黄、 

棕、褐等不同颜色,以此引为时髦。 

     当时的时髦女子还喜欢佩戴各种饰物,如项链、耳环、手镯、戒指、胸 

针等,外出时,一般还拎着小巧玲珑的提包及制作精致的布伞,戴首饰时还 

有一定要求,特别是上层妇女,其手镯、戒指、耳环等,在质地、款式、色 

彩上都必须配套。 

     中国的饮食,尤其是汉民族,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都是以植物性食物 

为主食,米、面是其中的两大类。传统的米面食品主要有米饭、米粥、面条、 

馒头、糕、饼、粽子、饺子等,民国时期,就大部分地区和大多数人来说, 

这种以粮食为主食的传统仍被保持着,米面食品是人们的主要食品。 

     谈起中国的菜肴可谓品种繁多、口味精美,举世闻名。我国不同风味的 

名菜有五千余种,花色品种在万种以上,其中以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尤 

为著名。鲁菜为北方菜的代表,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讲究清汤和奶 

汤的调制。川菜素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说,其特点是麻辣、鱼香、 

味淳、注重调味。苏菜以炖、焖、烧、煨、炒著名,重于酥烂、鲜香。粤菜, 

制作精巧,讲究鲜、嫩、爽、滑,更有花色繁多、美观新颖的特点。民国时 

期的中菜基本上保持了各菜系的传统特色,沿袭传统的名菜佳肴。不过,也 

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由于交通变得便利,一些大城市中往往并存着南北各 

大菜系,有的还根据当地的口味有所更新和创造。 

     最集中地反映传统饮食习俗的是中国的筵席,它不仅荟萃了各种名菜, 

而且融进了许多“礼”的内容。近代以来,中国的筵席大致可分七等:烧烤 

席、燕菜席、鱼翅席、鱼辰席、海参席、蛏干席、三丝席 (鸡丝、火腿丝、 

肉丝)。其中最高一级的烧烤席,又称满汉大席。各地的满汉大席除进食程 

序和主菜基本一致外,菜点的品种,数量均不尽相同,多者达182种,少者 

也有64种。因此进餐过程很长,有的甚至要分几天才能吃完。因其过分奢侈, 

民国初年以后,满汉大席就逐渐为燕翅席(以燕窝、鱼翅为大菜)、鸭翅席 

 (以鱼翅、鸭子为大菜)、海参席所替代。 

     在传统饮食文化继续存在的同时,包括日本料理和西餐在内的外国饮食 

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传入中国,使传统饮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民国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的住宅民居在传统 

样式延续存在的同时,演变或萌生出一系列在结构材料、布局造型、功能装 

饰等方面与老式民居不同的新型住宅,中国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的“住”,发 


… Page 26…

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前清时期,遍布中国城乡的住宅建筑,几乎都是木构架体系,而且大多 

数是延续了两千年的四合院或三合院等院落住宅。四合院以明清时的北京最 

为典型。通常房屋没有外向的门窗,大门设在院墙的东南角,开门迎面一堵 

影壁遮挡视线,使外人无从窥见内院,院内房屋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座北朝 

南的正房为一家之长所居,东西两侧的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朝北的倒座房则 

为客厅、客房、门房。正规的四合院又在正房与倒座间设置一道中门院墙, 

使院子一分为二,前院客人可到,内院非请勿入。在浙江、皖南一带则流行 

一种三面绕房,正面门墙的三合院,正房三间,一层或多层,两侧厢房,高 

大墙垣包绕形成狭小的庭院,俗称天井。传统院落住宅居民出入有可供车马、 

舟轿通行泊驻的小巷、船坞,饮水或救火则有院内水井或盛“天落水”、河 

水的水缸,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鸟笼,以供遮阳欣赏。 

     总之,传统院落住宅,以其规矩的主次正偏排列和严实封闭的空间隔断, 

适应了古代宗法家族制度和上下尊卑有序的人伦关系的需要。它既使人产生 

凝聚归属与安全稳定之感,又反映了古人对外隔绝、自成天地的封闭保守心 

态。 

     这里所讲的四合院、三合院是一种极为典型的住宅。其实,在近代城市 

居住建筑中,人们建造最多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两种类型。 

     居住大院多分布在中国北方城市,一般是在四合院基础上加以扩大,成 

为一种十几户或几十户集中式住宅。 

     里弄住宅多分布在南方的大中城市,这是一种采用欧洲联列样式的住宅 

形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