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日本-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
当时的宫廷习俗,她还要给天皇涂脂抹粉。但走进门以后,她不禁大吃一惊,与她同行的女官也惊讶失色。天皇居然已经将自己的头发剪掉了
。这是日本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前,一直是留有长发。武士们还有随身携带双刀的权利,这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生活习俗。在当时日本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情况下,华族和平民是不能通婚的。身份在服装上体现的非常明显,高级官员常用的服装是直衣、狩衣。穿上以后臃肿不堪,在礼仪上也是繁文缛节。
明治政府成立以后,雷厉风行地推行了文明开化政策。1871年8月9日,政府发布《断发脱刀令》,宣布日本人有剪掉长发、解除佩刀的自由。不久又一连串地发布了文明开化的法令:允许士族和平通婚;采用阳历,废除天保历;确定西式礼服为官员的正式礼服,鼓励官员穿西装。这些法令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废除日本中世纪以来的风俗习惯,奖励和移植西方生活方式。他们首先在衣、食、住、行方面大搞欧化运动,其最终目的是想通过这些社会改革,建立一个适应世界潮流和日本国情的文明体系。
除了天皇的率先垂范以外,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实行这些社会改革。这一期间,日本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小册子,讲解断发、易服、食肉、敬神的道理。
1874年,社会上出现了一本奇特的书,他借两人对答的口吻,对当时政府实行的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征兵、租税、学校制度衣食住行的变化答疑解惑。对话的人一个是代表保守的普通市民,一个是代表开化的新派人物。这本小川为治撰写的《开化问答》站在当时政府的立场上,向当时日本的广大群众宣传铁路、电报、电话、警察、阳历、货币等问题。木户孝允自己主办了《新闻杂志》,不断报道天皇和宫内官员穿西式服装、出游欧洲的消息。
1872年,司法省和东京府制定了一项有关文明违章处罚的法令,在当年的11月开始实施。其中对日本原来的一些习惯予以严厉禁止,比如禁止贩卖春宫画,不允许男女混浴,不准文身,不准妇女断发,不准随地大小便。首都作为首善之区制定这些法令后,其他各县也纷纷
开始实施。这些行为规范的制定,对改革社会风气到了很大作用。
东京的面貌也随之一新。在日本桥边,银座大街在1875年建成了。马路两边,整齐的瓦斯灯,在夜里将这里照得一片通明。临街种植
的松树、枞树和樱花让这里看起来如同欧陆风情,马路两边是欧洲式的楼房。时常可以看到身穿西装、头戴礼帽的政府官员在这条街上漫步。
日本妇女也穿起细勒腰身的时髦欧式服装,或撑着洋伞,或手捧洋书,在街上行走。
这条日本最早的西方大街,后来成为明治维新文明开化的象征,木户孝允称之为“日本桥边的文明开化”,至今,银座仍是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大街。
东京在1871年出现了第一家西餐馆,名叫“开阳亭”。不久又有许多西餐馆开业。各式各样的日本人来这里大吃牛排,而原先牛肉在
日本被认为是脏东西,根本不吃。现在许多人喝着啤酒和白兰地,说着蹩脚的英语,用筷子在牛肉火锅里找肉吃。东京西餐馆的风习,很快传到大阪、横滨和神户。到西餐馆的人不仅有官员和名流,也有人力车夫、演员和学生。
2,启蒙的曙光
明治六年(1872年),在日本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启蒙学术团体:明六社。
这一年的7月,驻美国的日本公使森有礼被调回国,另有任用。他刚刚回到日本,就倡议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将文教界的名流组织起来
,为推进文明开化政策商讨办法。
在西村茂树的奔走之下,津田真道、西周,中村正直、加藤弘之,箕作麟祥、箕作秋坪、杉亨二、福泽谕吉这些日本第一流的洋学者纷纷
响应和支持。9月,学社成立。福泽谕吉被推为社长,但是他固辞不就,森有礼被推举为第一任社长。翌年三月,出版了《明六杂志》。西村
茂树在创刊号上说出了刊物的办刊宗旨:“我国成立学术文艺的结社,是从今天开始的,社中诸公都是天下名士,大家都认为卓绝奇伟之论,
千古不灭之说,必出于本社。希望诸位先生以其卓识高论,唤醒愚氓,树立天下的模范,以不负识者的期望。”
这本刊物在以后一共出版43期,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论述社会问题的范围非常广泛。由于是名流撰文,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被认为是
理性之光。而民六社的社员在几年时间内翻译出大量的西方著作也很多,介绍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大量的西方社会科学术语在这一时期被译
成日本文字,后来也被中国的学者引入到中国。像西周,他是第一个把西方“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的人。
这一时期后来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
在美国当公使的时候,森有礼就知道了福泽谕吉的大名,并且认为他是对日本文化教育有巨大贡献的人。这是因为福泽谕吉在1872年
发表轰动全日本的《劝学篇》,福泽谕吉强调:“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人无天生贵贱贫富之别,
唯勤修学问,洞悉物事者为贵人,为富人,无学问成贫人,成下人矣。”他主张排斥“无实用之学问,学习人们普通日用之实学”。本着天赋
人权的观念,福泽谕吉批判了旧道德伦理,“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本书发行总量达到了80万册,超过了他以前写作的《
西洋事情》,当时在日本创造了自古以来罕有的发行量。
《劝学篇》第一篇发表的时候,正值日本制定新学制。这些思想对于新学制的制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当时,福泽谕吉在东京的都
港区主持庆应义塾(庆应大学的前身),因为地处三田,福泽谕吉获得了“三田的文部省”的美誉。1885年,福泽谕吉又发表《文明论概
略》,系统论述西方文明先进,日本文明落后,号召日本人向近代文明进军,使日本固有文明超过西洋文明的水平。这本书后来一直被当作明
治初年日本文明开化的经典著作,福泽谕吉也因此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他的头像也被印在今天日本的一万日元的纸币上。
当时的这些思想家传播的西方自由思想,被广大青年所信奉。中村正直翻译的英国思想家穆勒的《自由之理》,青年知识分子几乎人手一
册,和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并列为学校教材。这些启蒙思想的传播,在以后成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主要思想推动力。从70年代中后期开
始,日本的自由民权运动逐步发展,形成明治前期的重要社会现象。
3,教育的进步
几乎每一位关注日本崛起的人,都不得不把目光放在日本的教育上,因为军事和教育是它兴起的两大关键。
1874年,在佐贺士族叛乱被政府果断实行的“军国之政”平定后,大久保利通提审叛乱
的首要分子江藤新平,听完这位当日政府同僚的辩解,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江藤丑态,令人可笑”。四天后,江藤新平的脑袋就被刽子
手砍了下来。
但此时,日本全国的大、中、小学实行的还是江藤主持制定的学制。
江藤新平1871年7月就任新成立的文部省大辅(教育部副部长),总揽了教育行政的大权。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全国统一的学制。
幕府时代的日本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主要的教育机构有私塾,这是由著名学者创办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当时比较著名的有吉田松阴在1
856年再兴的松下村塾,培养出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洋学家绪方洪庵1838年在大阪创办的适斋,培养出了福泽谕吉等3000多名学生
。在各藩有各藩设立的藩校,学习很多近代科学课程,只有士族能够参加学习。在江户,幕府的直属学校是昌平坂学问所,主要以儒学来教育
幕府官员和各藩的优秀武士。他的课程设置也为各藩的藩校所效仿。
对农、工、商这“三民”来说,他们是进不了上述三种学校的。他们只能进寺子屋,这是为一般平民建立的学校,因为多设在寺院里,儿
童一般在7、8岁就拜师求学,尊师如父,爱生如子,所以叫寺子屋。寺子屋学习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实用的知识,根据每个人将来的职业而定
,一般有习字、诵读、作文、珠算、礼仪等课程。办学的人在城市多是官员和医生、商人,在农村则由村长、神官、僧侣为主。到明治维新以
前,这种学校已经普及城市和乡村,计有1万多所。
到1871年12月,江藤新平就组建了一个学制调查委员会,这个调查委员会的12名成员有10名是洋学家,只有2名国学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
,这些委员依据英国、荷兰、美国、德国的教育制度,在1872年的6月完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国民教育计划。这是一个由学区、学校、教员、
学生、考试五大部分组成的计划,共计109章,加上1873年增加的海外留学生和专门学校的规定,共有213章。
学制草案按照法国的办法,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置一所大学;每一个大学区下面设置32个中学区,全国共设有256个中学区,各区设一个中学;每一个中学区下设210个小学区,全国设立53760个小学。按照当时的人口,每600人设置一个小学,每13万人设置一个中学。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学校体制。
学制主要的部分是在小学,儿童从六岁上学,分为上下两等,各为四年。可以根据各地情况设立幼儿园、私塾小学、贫民小学、村落小学、女子小学等。中学分为上下两级,各为三年,共有六年。除了普通中学以外,还可以设立工业学校、商业学校、翻译学校、农业学校残疾人学校等。大学则是教授高深学问的学校。教育经费分为三部分:学费、民间负担的捐赠款、国库的委托款。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信夫清三郎评价《学制令》的时候说:“文部省于1872年制定的学制,是出色的启蒙主义文件,是为了加紧建立与万国对峙的体制,加快普及教育。”
1872年6月,当这个草案首次被提交到太政官会议上审批的时候,几乎所有的部的负责人都非常吃惊,这个计划过于庞大,在当时日本的条
件下,废除所有的寺子屋,全国一律实行8年制的小学校,让主管财政的大藏大辅井上馨持强烈的反对态度,因为当时的日本确实无
法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学制的颁布时间不得不一再拖延。
此时江藤新平已经调任司法卿,他和参议大隈重信极力主张通过这个草案,文部卿大木乔任不顾一切反对,强硬要求通过。于是,当年8月
,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方案终于以《学制令》颁布出来。同时还发布了太政官的《告谕》,《告谕》开宗明义地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
产、兴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