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

第32部分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32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究。苏格拉底强调探究体现了神的智慧和意志的事物的目的,同时他教人要 

 “认识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 

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 

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 

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 

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照他看来,“美德就是知识”, 

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 

绝对不变的概念的知识。这样,“美德就是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美德即关 

于善的概念的认知。所以道德也不应像智者派所说的那样是相对的、变动的, 

而是绝对的不变的。 

     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根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 

这就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之点。把知识(一般概念)放在道德的首位, 

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从思想 

史上说,这里包含着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尤其大。但 

是,这种理论有很大的片面性。从这个伦理观出发,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 


… Page 102…

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 

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 

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 

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 

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也是不符合社会现实的。 

     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 

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 

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 

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 

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 

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 

就是知识”这一命题。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知识,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 

从外面灌输给人的。因为美德和知识 (一般概念)一样,并不来自客观自然 

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但先天有的并不等于就是现成的,人们并不能 

一下子就意识到这种先天有的知识,而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也就 

是“教育”。所以他认为自己并不是像智者派那样,拿一些现成的知识、道 

德去传授给别人,而只是把别人先天有的、潜在的知识,也就是美德诱发出 

来,或者就是引导人们走向知识和美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称自己是知识 

的“助产士”。必须指出,强调求知过程中引导、启发的作用是对的,但以 

此否定知识的传授则是片面的,把知识、美德看作人的心灵先天有的就更是 

唯心主义的。不仅如此,由于苏格拉底认为永恒不变的知识的最终来源是 

 “神”,所以他有时又把“善”与服从神意等同起来,因为服从神就是知, 

也就是德。这样一来,他就把宗教信仰与道德概念混同起来了。 


… Page 103…

                                2。柏拉图 



     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年),出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早 

年对诗歌和政治很感兴趣,并从克拉底鲁那里知道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二 

十岁左右跟随苏格拉底学习。他年轻的时候,正逢伯罗奔尼撒战争,他认为 

雅典的失败是由于民主制。苏格拉底死后,他离开雅典,先到麦加拉,后来 

又到埃及、南意大利和西西里,进一步研究了爱利亚派、毕达哥拉斯派学说 

和数学。大约在四十岁的时候,又回到雅典,在纪念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德米 

的花园建立一所学校,称做“阿卡德米”(后来这个词成为“学院”或“学 

园”的意思)。此后柏拉图主持学园四十年,直到去世。学园则一直办到529 

年罗马皇帝下令封闭时,延续达九百年。 

     柏拉图的著作基本上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多达三十多种。这些著作 

一般都采用对话形式,对话的主人公主要是苏格拉底其中有的是记述苏格拉 

底的思想,有的则是借苏格拉底之口来阐述柏拉图自己的思想。柏拉图在这 

些著作中,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即他的理念论体 

系。在认识论上,柏拉图沿袭苏格拉底的思想,把存在于个别的事物之中的 

共性,当做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他称之为“观念”,又译为“理 

念”。“理念”实际上就是概念,但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同个别事物相联系的 

一般概念,而是脱离个别事物独立存在的抽象概念,是个别事物之外或之上 

的思想或精神。这样,“理念”就成为事物的本体,各个个别事物只是理念 

的摹本或影子。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基本思想。 

     柏拉图提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人们肉眼可以 

看得见的物质世界,他叫做“可见世界”;另一个是我们感觉不到但可以通 

过理性去认识的理念世界,他叫做“可知世界”。可知世界是可见世界的原 

型、原因;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摹本、影子。木匠造一张床,他头脑里先 

有一个床的原型,也就是床的理念,他按照这个原型造出来的现实的、具体 

的床,只是关于床的理念的摹本。一朵花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它有美丽的 

颜色、形状等,而是由于它分有了美本身 (即美的理念)。所以,美的理念 

才是具体事物之所以美的原因。可知世界是永恒的、不变的,可见世界是易 

逝的、多变的。任何具体的美的东西是有生有灭的,而美的理念是永恒存在、 

永远不变的。可见世界是不完满的,可知世界是完满的。美的东西不可能绝 

对完美,总还有不美的地方,而美的理念就不包含任何一点不美。所以,由 

理念组成的可知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人们知识的对象;而由具体事物 

组成的可见世界则是虚假的,不是人们知识的对象,是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 

既存在又不存在,只是意见的对象。 

     柏拉图认为,每一类事物和性质,不管数目多少,都只有一个理念。事 

物和性质有许多种类,理念也有许多个。理念与理念之间可以分成若干等级, 

成为一个等级系统。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椅、人、马的理念 

等等;高一级的是数学或科学方面的理念,如美、正义、勇敢、节制等等; 

最高级的观念是善。善的理念是创造和维持世界一切的力量源泉。其他一切 

理念都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性和实在性。“但是‘善’自己却不是存在, 

而是超乎存在之上,比存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实际上,这个“善” 

就是神的化身。柏拉图认为,每一类具体事物都以自己的理念为追求的目的, 

低级理念以高级理念为目的,一切事物最终都追求一个最高的目的,这就是 


… Page 104…

   “善”这个最高的理念。“善”就是作为一切事物的最终目的而成为创造一 

  切的力量。在他看来,物质世界不是永远存在而是被创造出来的,神以永恒 

  不变的理念为模型,使它和混沌的质料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世界万物。神 

  是至善的,他愿意使一切东西尽可能和他相像。因此,这个世界是最好的, 

  而且“是照着它的那个永恒不变的和最完美的模型创造出来的”。这样,柏 

  拉图又把理念论和神学融合在一起了。 

       在柏拉图的唯心主义理念论中,也包含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他出色地 

  运用了苏格拉底的辩证方法,通过揭露矛盾而引出结论。他把理念和具体事 

  物、高级理念和低级理念的关系都看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最主要的是他 

  提出了所谓“通神论”。在他看来,相反的性质可以在一个具体事物中相互 

  结合,相反的理念也能相互结合。他提出了三对最普遍的理念 (种):“存 

  在”与“非存在”,“动”与“静”,“同”与“异”。它们是相互区别的, 

  又是相互结合的。这就驳斥了爱利亚学派只有存在,没有非存在的观点。但 

  他的论证只是纯概念的推演,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柏拉图从理念出发,把人们的认识也分为相应的两个部分:意见和知识。 

  可见的世界是感觉经验的对象,感觉只能感知变幻流逝的个别事物,只能产 

  生意见;理性才能发现永恒不变的理念,得到真实的知识。他把整个认识分 

  为四个等级:第一步是“相象”,是人们对“影象”的认识。“影象”“首 

  先是阴影,其次是在水里和光滑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影子,以及其他类似的东 

  西”。它是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摹本,没有什么真实性。第二是“信念”,是 

  对一切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认识,比影象有较多的真实性。这两部分的认识对 

  象是可以感知的个别的东西,对它们的认识都属于意见的范围。第三是“理 

  智”,由假定出发进行研究,达到结论。例如,研究几何学、数学的时候, 

  是以事物作为影象,假定偶数与奇数,各种圆形、三角形等等为已知的、自 

  明的东西。它是属于可知的东西一类,但它还不是绝对的知识。第四是“理 

  性”,是指凭借纯逻辑推理而认识到的东西,在进行这种活动的时候,“人 

  的理性决不引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引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 

                       ① 

  并且归结到理念。”理性才能使知识“上升到绝对第一原理”,才是真正的 

  知识。这后两部分的认识对象都是理念,对它们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用“洞穴喻”来说明人们从意见进到认识真实的理念的过程。他 

  把事物世界比作一个地洞,把只认识事物的人比作锁在地洞里的人,面对洞 

  壁无法回头。在洞口上面有一些类似木偶戏的表演,借洞口的火光把它们的 

  阴影投到洞壁上,这个人看到的就只是这些阴影(影象)。等到他被释放之 

  后,转过头来,才看到这些木偶,看到火光,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只不过是 

  这些东西的阴影;等到他爬出洞来以后,看到真正的事物 (理念),看到太 

  阳(善的理念),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木偶以及火花,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