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书屋2003-06 >

第11部分

书屋2003-06-第11部分

小说: 书屋2003-06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冷气的房间然后自言自语地安慰自己:“世界依然凉快。”依然做愚蠢的鸵鸟。
  写这样的文章是一件很累人的事。面对一堆几近冷酷的资料时的种种沮丧和无奈使我突然产生一个幻想,幻想这世上真有一个上帝,每个公民都服从他的意志,他的号令可以使我们无条件放弃对二氧化碳的排放,然后精诚团结,共同修缮这个脆弱的地球。可惜这样的上帝是不存在的,能够挽救人类的只有人类自己。
  最后,我想用罗斯·格尔布斯潘的话结束这篇文章:“我们再不能假作无知或故作天真。未来取决于我们今天如何行事——或是我们听任它在不久的将来对付我们。”

  理想的分配

  
  ? 马少华
  一、“原始分配”的理想化
  分配是乌托邦思想历史发生的逻辑起点。
  十八世纪法国乌托邦作家摩莱里的《自然法典》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的蓝本》开列出的第一个“法”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恶习和祸害的基本神圣的法律”,其第二个“法”就是“分配法或经济法”。而第一个“法”仅有三条,第一条为:“社会上的任何东西都不得单独地或作为私有财产属于任何个人,但每个人因生活需要、因娱乐或因进行日常劳动而于当前使用的物品除外。”第二条为:“每个公民都是依靠社会供养,维持生计和受到照料的公务人员。”第三条为:“每个公民都要根据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年龄促进公益的增长。据此按分配法规定每个人的义务。”显然,这第一个法——“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的恶习和祸害的基本神圣的法律”,就是奠定分配原则的法律。
  在十六世纪英国经典乌托邦作品《乌托邦》中,“每一区的中心,是百货汇聚的市场。任何一户的制品都运到市场的指定建筑物中。各种货物在仓库中是按类存放。每一户的户主来到仓库觅取他自己以及他的家人所需的物资,领回本户,不付现金,无任何补偿。有什么理由拒绝给予所需要的物资呢?首先一切货品供应充足。其次无需担心有人所求超出自己所需。”——这是一个重要的假定。
  在摩莱里的《自然法典》中,生产者从公共仓库无偿取回原料,而消费者从生产者那里无偿取回产品,给人的印象似乎生产和分配是随机、分散的。但他也没有忽略数量问题,“分配法或经济法”第八条规定:“一切产品都要核算,使它们的数量与每个城市公民人数相适应,或与使用它们的人数相适应。”如有剩余就储存起来,如有不足就停止发售。如此看来,分配还是统一的。
  在十七世纪德国乌托邦作品《基督城》中,物质的分配是定量的,而不是各取所需:“正如食品的分配是根据年景的情况一样,每周给各个家庭的数量也是按照人口的比例来发的”,“他们去肉店里取鲜肉,按照规定的份量拿走,不多不少。鱼类,还有猎物,以及各种禽鸟,都是按照每人一份分配给他们的,其中应发的次数和个人的年纪均在考虑之列”。
  而在十九世纪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温斯坦莱的《自由法》中,如果发现某一家庭领取的东西超过需要,这个家庭就要受到惩罚。
  可以看出,这样的分配,是一种简单化的——或者说是把简单分配理想化的分配,无疑分配的半径很短,手段很直接,实际上回避了社会分配的复杂问题。
  正如欧文所言:“在理性的社会制度下,财富的分配将是一切生活问题中的最简单的问题。”欧文自己对分配的描述,也证明了这一点:“财富被生产出来后,将按货物的种类放进仓库或货栈里保存起来,以供消费者使用。在每个社会基层组织中,即在包括一千到三千名各种年龄的人的联合家庭里,由年龄达到可以担任分配职务的那一组人分配本联合家庭的一切成员每日所需的物品。在这种简单的社会制度下,不需要把物品从甲地运到乙地,货物不再由于分批零售而受到损失,各种物品不会由于保管(特别是粮食,由于温度不合适)而受到损失;不会由于等待顾客而浪费时间,也不会再有商业风险;永远消除货物积压造成的损失,永远消除因挑货和讨价还价而浪费时间……因此,分配将变为分发每日所使用和消费物品的简单工作。在理性社会制度下,分配工作将是新的联合家庭或公社的合理、愉快而轻松的职业,由经过亲身生产财富的二十五到三十岁的成员担任。”
  他是要取消市场,取消商业,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实际上,也是在较大程度上取消地区差别优势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也取消了产品的多样化和人的选择自由。
  蒲鲁东在《贫困的哲学》一书中认为,乌托邦实行的不是分配而只是配给,因为“任何分配都与个人主义同义”。从欧文对分配理想的这段描述看,这无疑是配给制,且配给制的确能消除商业风险和浪费时间现象。但配给制却没有消费者的自由,也只能保留在以这类生活必需品为对象的分配中。
  十九世纪的德国人魏特林在《现实的人类和理想的人类:一个贫苦罪人的福音》一书中已经意识到:“仅仅平均分配劳动生活资料还不足以保证人类得到持久的幸福。人类获得严格计量的单调的平等就如同一个旅行而又累又饿的异乡人得到没加盐的菜肴一样,他开始觉得这是渴望已久的,但一天比一天觉得乏味,并最感到厌恶。”
  他遇到的正是人的自由问题:“诚然,最严格的财富共有共享体制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科学的教育,通过公众宴会和娱乐使人的精神在六小时的工作时间之外获得充分的活动和寄托;但是,有一种欲望强烈的人,他们如果不能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欲望行动,就会感到不幸福。”“一些人会突然想起这一天或那一天不去工作,另一些人不喜欢联盟的服装式样和家具式样,还有一些人想要吃喝公共食堂菜单上没有的这种或那种东西……”
  魏特林显然意识到:在普遍物质保障之外,只有加上自由,人才可能是幸福的。这是他的思想高于早期乌托邦设计者的地方,也是晚期乌托邦普遍高于早期乌托邦的地方。
  二、更复杂也更自由的分配形式
  如果说公共仓库是早期乌托邦分配制度较为原始的(也是基本的)形式的话,那么“取货证”和“交易簿”就是晚期乌托邦一种较高级的、相对复杂的,因而也是比较自由和灵活的分配形式。
  “取货”的方式在十九世纪晚期美国乌托邦小说《回顾》所描写的社会中运作得更为复杂些,也是“商店”的经营形式,但“顾客”在这里实际上是看样订货,由国家的“生产大军”根据他留给商店的订单进行生产。这理想化地解决了逻辑中必然遇到的供需平衡问题,显然比早斯乌托邦考虑得更全面了。
  《回顾》在分配方面具有一些形式上的“回归”。在这里,国家向人民定量发予“取货证”。在《回顾》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用“取货证”来支付——包括艺术欣赏、买书买报。实际上,这是一种超出“配给”功能的准货币系统。它自身“反对”了自身。为什么呢?这个社会是丰富的,也是尽量保障自由的,这就不得不给个人以更多的支付途径,而不再限于“货”,因此“取货证”至少是名不副实的。它只是没有货币形式(从而也规避了货币风险)的货币而已。由于“取货证”的发放起点是平等的,积蓄和转移是有限制的,因此也不可能产生贫富差距。《回顾》中的“取货证”制度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配给制,远比它丰富得多,但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各取所需”,远比它具有可操作性。这种“取货证”由于可以作任何支付手段,却仍保留了“钱”的名义单位,因此在使用上反倒更接近如今流行的电子货币——信用卡。
  与《回顾》中“取货证”近似的,是十九世纪德国无产阶级思想家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设想的“交易簿”。前者基于平等的分配,而后者更侧重于记录一个人为社会付出的程度不等的劳动。它是劳动者之间相互服务,进行劳动交换的媒介。它基于把劳动分为两部分的观念:一部分是规定性劳动,对应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得的生活必需品,这是不能通过交换来获得的;另一部分就是在规定性劳动之外,被称作“交易小时”的自由劳动,“交易簿”上所记的正是后者。规定劳动对应的是生活必需品的平均分配;“交易小时”中的非规定性劳动,对应的是“舒适产品”的交易性分配。所谓“舒适产品”,包括剧院、舞会、音乐会、艺术展览会、私人庆祝会、啤酒和咖啡馆等等。正是这些,使魏特林的乌托邦最终告别了传统乌托邦的禁欲主义色彩。然而,在这部书中设计的社会,生产劳动没有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界限来划分,也没有以生产物质产品与生产精神产品的界限来划分,而是以生产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舒适产品”的界限来划分(这样,啤酒、烟草就与科技、艺术可笑地处于同一部类中了),也显示出仍有禁欲主义的痕迹。
  从早期乌托邦简单原始的平均分配到十九世纪的晚期乌托邦中“凭证取货”,使乌托邦中的分配有着更具体形态的操作程序。比如魏特林的“交易簿”就写清问题是这样说的:“交易簿里包括执有人的半身像片和他的特征的说明。除了一页供备注特别事项的空页外,全册共六十页,每一页各供五个劳动日之用,以三百个劳动日为一年。每一页包含有四个不同的栏……在第一外窄栏上记明这个人交易小时的结存数字;下面记明他所在的劳动的技术工厂或是地方……在对面的第四栏‘享受小时’上,记载这个人所换入的一切享受及舒适的产品,注明其价值及所从中取得的供应单位。”“劳动小时只是每五个劳动日注明一次,享受小时在每次接受舒适的享受时即加以记载。”
  可也真够麻烦的。这种在分配问题上更为具体、更具“操作性”的设计,从今天看来,也比早期乌托邦中模糊抽象的表述显得可笑。实际上,由于“交易簿”的核心是“所有产品的价值都根据劳动时间来计算”(魏特林),这需要大量的、十分复杂的社会管理——它要以抽象的“劳动小时”(一种价值量,而非个别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在不同性质的万千劳动产品之间换算,因此,它付出的还不仅仅是不方便,还有不自由。什么自由呢?由生活资料变成资本(生产资料)的自由。尽管这种“交易簿”比贝拉米设计的“取货证”更接近金钱,但与其说它是为了回避金钱,不如说它是为了回避资本,那些存在“交易簿”上的“劳动小时”,受到各种各样(限制于消费领域)的限制,是不可能累积转化成资本的。哈耶克说:“钱是人们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之一。”他讲的“自由工具”并非指支付方式的自由工具,而主要是指作为资本的自由工具。这种把“钱”限制于生活资料领域的消费,而禁止它们成为生产资料的投资的设计思想,可谓用心良苦。它是这个理想社会自由的底线,再退一步,这个社会就垮了,就与旧社会没有什么区别了,因为钱用于生活资料给人造成的差距,与钱用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