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005-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1689年,中国政府派出代表索额图,沙俄政府也派出戈洛文
做代表,在尼布楚举行和谈,划分了两国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
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就是《尼布楚条约》。
256 三征噶尔丹
沙俄政府在雅克萨失败以后,并不甘心,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
年,又唆使准噶尔部 (蒙古族的一支)的首领噶尔丹进攻漠北蒙古。
那时候,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
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
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
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
一陈失败了,几十万的漠北蒙古人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康熙帝派
使者到噶尔丹那里,叫他把侵占的地方还给漠北蒙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
撑腰,十分骄横,不但不肯退兵,还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
康熙帝召集大臣宣布他决定亲征噶尔丹。他认为噶尔丹气势汹汹,野
心不小,既然打进来,非反击不可。公元1690年,康熙帝分兵两路:左
路由抚远大将军福全率领,出古北口;右路由安北大将军常宁率领,出喜峰
口,康熙帝亲自带兵在后面指挥。
右路清军先接触噶尔丹军,打了败仗。噶尔丹长驱直入,一直打到离
开北京只有七百里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噶尔丹得
意扬扬,还派使者向清军要求交出他们的仇人。
康熙帝命令福全反击。噶尔丹把几万骑兵集中在大红山下,后面有树
林掩护,前面又有河流阻挡。他把上万只骆驼,缚住四脚躺在地上,驼背上
加上箱子,用湿毡毯裹住,摆成长长的一个驼城。叛军就在那箱垛中间射箭
放枪,阻止清军进攻。
清军用火炮火枪对准驼城的一段集中轰击,炮声隆隆,响得震天动地。
驼城被打开了缺口。清军的步兵骑兵一起冲杀过去,福全又派兵绕出山后夹
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纷纷丢了营寨逃走。
噶尔丹一看形势不利,赶快派个喇嘛到清营求和。福全一面停止追击,
一面派人向康熙帝请示。康熙帝下令说:“快进军追击!别中了贼人的诡计。”
… Page 79…
果然,噶尔丹求和只是缓兵之计,等清军奉命追击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带了
残兵逃到漠北去了。
噶尔丹回到漠北,表面向清朝政府表示屈服,暗地里重新招兵买马。
公元1694年,康熙帝约噶尔丹会见,订立盟约。噶尔丹不但不来,还暗
地派人到漠南煽动叛乱。他扬言他们已经向沙俄政府借到鸟枪兵六万,将大
举进攻。内蒙古各部亲王纷纷向康熙帝告发。
公元1696年,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分三路出击:黑龙江将军萨布
素从东路进兵;大将军费杨古率陕西,甘肃的兵,从西路出兵,截击噶尔丹
的后路;康熙帝亲自带中路军,从独石口出发。三路大军约定时期夹攻。
康熙帝的中路军到了科图,遇到了敌军前锋,但东西两路还没有到达,
这时候,有人传说沙俄将要出兵帮助噶尔丹。随行的一些大臣就有点害怕起
来,劝康熙帝班师回北京。康熙帝气愤地说:“我这次出征,没有见到叛贼
就退兵,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再说,我中路一退,叛军全力对付西路,西路
不是危险了吗?”当下,康熙帝决定继续进兵克鲁伦河,并且派使者去见噶
尔丹,告诉他康熙帝亲征的消息。噶尔丹在山头一望,见到康熙帝黄旗飘扬,
军容整齐,连夜拔营撤退。
康熙帝一面派兵追击,一面赶快通知西路军大将费扬古,要他们在半
路上截击。
噶尔丹带兵奔走了五天五夜,到了昭莫多(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
巴托东南)正好遇到费扬古军。昭莫多原是一座大树林,前面有一个开阔地
带,历来是漠北的战场。费扬古按照康熙帝的部署,在小山的树林茂密地方
设下埋伏,先派先锋四百人诱战,边战边退,把叛军引到预先埋伏的地方,
清军先下马步战,听到号角声起,就一跃上马,占据了出顶。叛军向山顶进
攻,清军从山顶放箭发枪,展开了一场激战。费扬古又派出一支人马在山下
袭击叛军辎重,前后夹击。叛军死的死,降的降。最后,噶尔丹只带了几十
名骑兵脱逃。
经过两次大战,噶尔丹判乱集团土崩瓦解,康熙帝要噶尔丹投降,但
是噶尔丹继续顽抗。隔了一年,康熙帝又带兵渡过黄河亲征。这时候,噶尔
丹原来的根据地伊犁已经被他侄儿策妄阿那布坦占领;他的左右亲信听说清
军来到,也纷纷投降,愿意做清军的向导。噶尔丹走投无路,就服毒自杀。
打那以后,清政府重新控制了阿尔泰山以东的漠北蒙古,给当地蒙古
贵族各种封号和官职。清政府又在乌里雅苏台设立将军,统辖漠北蒙古。
后来,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那布坦攻占西藏。公元1720年,康熙
帝又派兵远征西藏,驱逐了策妄阿那布坦,护送达赖喇嘛六世进藏。以后,
清政府又在拉萨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257 顾炎武著书立说
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
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
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
… Page 80…
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
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
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的思想家顾
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
还巴望个什么?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
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
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
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
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
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
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
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
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 (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
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
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
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
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
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
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
现有什么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
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
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
顾炎武一些朋友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
本来是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的时候,
他投降了清朝,名声不好。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愿
意保顾炎武出狱。那位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那样做,就自作主张,假造了一
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
这件事让顾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讨还不可。朋
友不肯讨还,他索性在大街上贴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
分尴尬。
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
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
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
决心到北方去游历。
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
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
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
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
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
了。
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
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
… Page 81…
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
又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
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
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在《日知录》
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
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
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加过抗清斗
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他
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258 文字狱
清朝统治者对明朝留下来的文人,一面采取招抚办法。一面对不服统
治的,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手段。就在康熙帝即位的第二年,有官员告发,浙
江湖州有个文人庄廷鑨,私自招集文人编辑《明史》,里面有攻击清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