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亲,把这些兄弟的妻子及自己母亲的妹妹称母亲,这些亲族的子女统称为
自己的兄弟姐妹。妻子称“安赫”,丈夫称“著”。从这些称谓中也反映出
尼夫赫人的群婚制度。
雅库特人的婚俗中,在19世纪末叶以前以牛数计算彩礼。而19世纪末
以后,彩礼便改为现金了。说明经济发展给以雅库特人习俗的影响。
在撒慕那福叶克阿斯梅叶克及其他属于旧俄罗斯帝国的民族间,直到19
世纪末叶还存在着一种掠夺婚姻的习俗。如求婚者无力支给一定购买的价
格,皆采取夺窃新娘的手段,以达成婚的目的。
丧俗
19世纪末俄国的丧俗在张德彝的《随使英俄记》中有所描述:英法之棺
色皆一律,都是黑色,外包黑毡。俄国虽也用毡包裹棺木,但颜色则不同。
如死者为男性用绛色,女性用黄色,鳏夫用藕荷色,寡妇用兰色,幼童用五
彩色,处女用白色,贫者之棺染成浅黄色,孕而不生,生而不育者皆用白棺
木。棺木的形状,由两个挖槽的器具合起来,上浅下深。从正面看如“■”,
旁边看“■”形。富有者的棺木镶着边,并用彩缎装饰,中下四边有垂穗,
四角下有脚支起,脚为金色。出殡用四轮敞车拉着,马数无定规,车马均为
黑色。走在车前的是教士,有一二对的,也有四五对的。他们穿黑色衣服,
举着一盏长柄黑木“■”形玻璃灯;后边是一对幼童,穿黑衣,手提炉焚香;
最后是一名神甫,穿着驼色长袍,光着脚,光着头,手举铜十字架。死者要
是贫民,则车只有载木棺而已。张德彝还描写了亲眼所见的两次丧葬之事:
乃见武斯吉街礼拜堂,一家出殡,先是穿黑衣丧服,骑着黑马,戴着金盔的
6对兵士,后面跟着8对穿黑衣丧服,举着黑木架玻璃灯的人,再后跟着是,
穿黑衣丧服的4对提炉幼童,还有三个穿黑衣丧服的人捧着6尺的黑布扁枕
头,上面放着死者生前所得的宝星缎领等物,最后则是用黑毛毡布罩起来的
棺木,并用鲜花把棺木围了起来。棺木用黑色的马拉着,拉车的是8匹乌马。
车后跟着他的妻子,戚女等三四十人,形成了一个黑色的送葬队伍。
现代早期,俄国远东地区的大部分土著民族仍处于原始公社阶段,保留
着完整的传统葬俗。例如氏族有自己的公墓,本氏族的成员必须葬在本氏族
的公墓中。婴儿夭折实行风葬。箭、矛、武器和工具的殉葬,举行出魂仪式
等等受原始宗教信仰限制的丧葬形式。
⑤瑞士婚俗。 1907年,瑞士法律规定:妇女有权支配婚姻联盟收入的
三分之一,只要她参加劳动,作帮手或家庭主妇。
⑥阿尔巴尼亚租妻制。阿尔巴尼亚一些地方存在着一种租妻制度。一个
… Page 32…
单身汉可随时租一个临时妻子,而且完全是合法的。这种租妻制盛行于南部
地区。这里有“婚姻市场”,“租妻者”和“出租者”在市场上经过讨价还
价达成协议,并向政府登记,便可成交。按当地的法律,一个男子在一个时
期只能租一个妻子。而一年最多只能租12个,即一个月只能租一个。这种“租
妻”制原于阿尔巴尼亚南北部落的冲突,后便成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直到
20世纪初仍然流行。
另外, 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尔巴尼亚的某些地方存在着婚礼仪式上
新娘跳火的习俗。
⑦罗马尼亚婚俗。在罗马尼亚的一些地区,每年七月底都要举行女子集
市。集市上的妇女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并运来自己的全部家产和家畜,
炫耀自己的美丽和富有,以此吸引男人。
需要娶妻的男子对集市端坐的女子评头论足,倘若看中哪一个,就可以
将其带走,成为他的妻子。这种习俗到20世纪初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可它
不仅无衰落的迹象,而且越来越红火。
婚礼上撒麦粒的习俗在欧洲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初,它
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保留着。在罗马尼亚人的婚礼上,桌子上放着一个盛着
麦粒的圆盘子,里面盛着姑娘和小伙子的订情物——彩色围巾及戒指。仪式
开始,姑娘拿起戒指,小伙子拿起围巾,然后把盘子里的麦子撒在地上,以
示丰衣足食。
⑧南斯拉夫女人城。南斯拉夫南部的嘉历尼克城是个有名的女人城。这
里的成年男子都外出做工,由女子管理城市。这里每年7月12日过狂欢节,
15岁以上外出做工的男子于7月1日至14日回家探亲,过节,未婚的小伙
子和姑娘们在狂欢节上举行集体婚礼,大开宴会,大家举杯狂欢,互相祝贺。
到14日,男子又会踏上外出做工之途。嘉历尼克城的这一习俗到19世纪末
时已流行了300多年,并仍在流行着。
⑨婚龄纪念日。在欧洲的婚俗中,婚龄的纪念日是很重要的。这在欧洲
4个大国英、法、德、俄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随使英俄记》中记载了英国世爵毛遂克夫妇庆祝“五十金婚”的情
况。还提到了德国的婚龄纪念:“按日耳曼俗:凡嫁娶至二十五年为银婚,
再二十五年为金婚,又十年至六十年则为金刚石婚”,还提及了1879年德皇
贺金婚和奥皇庆25年银婚之事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
第334、634、639、711页)。
(5)文化娱乐
①英国。19世纪末出使英国的刘锡鸿和张德彝都在自己的日记中提到了
英国的文化娱乐生活。如大英博物馆、赛马会、园圃艺术、水族馆、千人歌
会、书院、音乐堂,各种游戏及体育活动踢键,割纸人等等。
在张德彝的日记中提到了一种“蚤戏”。在伦敦水族馆的一间房子里,
人工养了4只跳蚤,可表演推磨、推车的节目。其车和磨与真的没有差别,
只是极小,只有绿豆那样大。据说这4只跳蚤已养了4年,每晚让它伏在养
者的手指上吸血1小时。养者的手指也因此血迹斑斑且又红又肿 (《走向世
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389页)。
马球比赛是19世纪末叶连英王都经常观看的一种比赛。在离伦敦20多
里的荷苓屯有一个马球场。场地宽阔,“周约四里,正面木房五面,中设御
座,惟王公国戚世爵大员方得入”,场地中间有一四面用木栏围起来的宽敞
… Page 33…
的院子。比赛者分为两队,共十余人,穿着不同颜色的短衣和小帽,每人手
执一木锤,柄长为三四尺,院中放一个牙球,球后站着裁判,举旗发令,旗
落比赛开始。两队同时奔驰抢着击球,以球击出场外的次数计输赢。(《走
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405—409页)。
英国人喜欢观马赛,19世纪末,在“格林尼芝村看赛马戏,乘车而往。
男女云集,裙屐相缀,地近康衢,车马填塞。富室筑台马道旁,分棚列座,
以便登眺。中为御围,监以官弁,惟公主、王妃、国戚、世爵及诸贵官方得
入。盖赛马之戏,凡官绅士庶之马,择其雄骏相类者,使之并辔而驰;立棍
于正台前,较至棍之迟速,以分胜负,负者出银物以犒胜者。
赛马不一定在赛马场,可就地作场而赛之。英国的国王、太子、王妃等
都特别喜欢观马赛,因而激励了英国养马业和赛马活动的发展。 (《走向世
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436页)。
温布尔顿是英国的网球圣地,一年一度的争夺世界网球王冠的比赛就在
此举行。网球活动最早流行于美国。1877年温布尔顿举行第一届网球比赛
时,只有22名男性球员参加。观众也只有200人。当时只举行了单打冠军赛,
奖杯叫“挑战杯”。1884年增加了女子项目,并举行了一次女冠军赛。当时
参加女子冠军赛的球员必须穿19世纪末英国社会规定的女球员标准服装:头
戴滚边宽边帽,身穿长衫、长裙,脚蹬皮鞋。裙长必须遮住足踝,胸口还必
须打上一条丝领带,这种装束自然与激烈的比赛不相宜,比赛也就成了挥挥
拍子的表演。
从1887年第一届网球赛开始,直到1901年,温布尔顿网球赛一直是英
伦三岛的专利。1901年开始允许外籍球员参加,但又只限于英国自治领的小
国。直到1905年正式开放,美国、法国的选手才得以在温布尔顿展示他们的
雄姿。
温布尔顿网球赛的正式名称为“全英草地网球锦标赛”,只是由于从1877
年开始一直在温布尔顿举行,因而“温布尔顿网球大赛”的名字便凌驾于它
的正式名称之上了。
②法国。1880年前后,在法国巴黎有一项乘坐气球船的娱乐活动。在王
宫后边的石柱上设有一个气球船,船用绳链拴住,可腾空“高约十丈,可坐
四人,升高四望,远及百里,如在云雾中游”。(《走向世界丛书》,岳麓
出版社1986年版第799页)。
法国赛马活动已有很久的历史。19世纪80年代,巴黎就有一个大马戏
场——西包得隆马戏场,位于旧贤周赛汾街的北头。“场极大,铁作间架,
玻璃代瓦,高八九丈,周八十余丈,四面列坐十层,可容六七千人。场形椭
圆,中心池亦椭圆,周约四十余丈,建铁柱,四周作二十四面门,共十一池。
池之中央,另以绳索档成一池,周二十四丈,四面分立八人。监视绳索,防
马窜越。其在池内演技者,以古式御车接送。当晚所演池内者,与他处大同
小异,惟池外有幼童八名,乘小马往来驰赛,继有幼女四名,御双马车,自
执鞭,往来驰赛。车式与春秋时之战车同,末场四男四女,各骑一马,前驭
双马,是一人御三马,往来驰赛,同绕三次,以末次先过池边摇铃处者胜”。
(《走向世界丛书》,岳麓出版社1986年版第800页)。
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法国有记载的娱乐活动还有阿尔卡雄的踩高
跷赛,波尔多的滚桶赛等等。
③德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人的传统娱乐活动有来比锡地区
… Page 34…
的纸牌游戏,新年第一天的爬树比赛,施洛贝克镇的象棋比赛等等。
④俄国。现代早期俄国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高台滑雪、兵营歌舞、各
种乡戏、赛马、牛乳会、冬猎、赌戏、村游、郊园舞会、各种纸牌游戏等等。
19世纪末,俄国流行一种纸牌魔术游戏,其玩法很多,类似现代的纸牌
魔术。这种纸牌魔术既可上台表演,又可当民间游戏,只是要求表演者必须
敏捷精巧,不被人看出破绽。
⑤西班牙。西班牙人能歌善舞,酷爱竞技活动。他们传统的佛拉门戈舞
融合了方丹戈舞、欢乐舞、塞维亚之女舞的特点,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