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蜡烛和5柱香去拜见本寺方丈,并告之“我想还俗”。方丈得知僧侣的请
… Page 79…
求以后,立即选择良日,举行还俗仪式,仪式在禅房举行。在仪式开始前,
要求还俗的僧侣须当着父母兄弟之面,叩拜方丈,再次提出要求,然后僧侣
诵拜佛经和还俗经:“我已厌倦僧侣生活,再也坚持不下去。”诵经完毕,
方丈须再提问三次,僧侣回答三次,表明确实想还俗。每问答一次,方丈给
还俗僧侣脱去一层僧衣,提问完后,僧侣才换上俗装。还俗三天后,还要由
兄弟或朋友陪同回到寺院,汇报自己新生活的实际情况。
缅甸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属小乘佛教。公元前3世纪佛教由印度传
入,公元10世纪被定为缅甸国教。到19世纪,佛教在缅甸已有极大的发展。
1875年,在缅甸举行了第5次佛教集结大会。会上曼同王将佛经用巴利文刻
在729块石碑上,每块石碑都立放在一个白塔内,这便是曼德勒山上的“塔
林”,闻名于世界的“石经院”。
1885年,英国统治了缅甸,他们不仅从经济上掠夺,还从文化上入侵,
派大批传教士来缅甸,到处建立教堂,基督教也因此在缅甸扎根。而佛教受
到很大的限制,处于低潮时期。既使如此,缅甸人民对佛教仍怀着深深的虔
诚。
在缅甸,清早僧侣便要出门接受布施。家家户户都给他们准备了食物,
但不能送钱给他们,否则会遭一顿骂。
缅甸人有日常居家进门入室必须脱鞋的习惯,这种习惯和他们大多数人
信仰佛教有关。在缅甸这个佛教王国里,不仅城镇乡村处处有塔林,家家户
户都设有佛龛供着佛像。他们认为制鞋的皮革是杀生所得,并且鞋子踏在脚
下,是最脏的东西,因此绝对禁止穿鞋进入佛堂。
英国殖民者侵占缅甸后,俨然以占领者自居,不尊重缅甸人民的信仰和
习俗,穿着皮鞋肆无忌惮地践踏佛教圣地,激起了缅甸人民的愤怒。
1917年缅甸佛教青年会举行代表大会,要求殖民当局下令禁止这种亵渎
行为,但殖民当局却置若罔闻,这更激努了缅甸人民,纷纷上街游行,集会,
有的甚至采取暴力行动。英国当局不得不下令禁止他的人员穿鞋进入佛寺庙
宇,这在缅甸历史上被称为“鞋子事件”。
泰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国的宗教以佛教为主,但也有伊斯兰教、
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
泰国有许多禁忌,并且多与佛教有关。例如泰国人喜欢戴小佛像的饰物,
但在买佛饰时不能说“买”,只能说“求租”。
又如,泰国男子成年后须入寺当僧。女子虽不入寺出家,但到11—15
岁时要举行隆重的剃头礼,从此开始成年时期。因此,只有行过剃头礼的女
子才能结婚。未剃头的女子则属未成年人,在泰国佛教风俗中,奸污未行剃
头礼的女子,被认为是极大的犯罚行为。
菲律宾 菲律宾是东南亚唯一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另外还有原始宗教,
伊斯兰教和佛教。
20世纪初,菲律宾出现了一个天主教的新教派—菲律宾独立教。该教的
创始人是阿格利释,因而也称“阿格利释教”。该教主张摆脱罗马天主教,
由菲律宾人任“圣职”,用本国的语言传教,并且尊被西班牙杀害的菲律宾
民族英雄阿塞·黎刹为“圣者”,同时也吸收了菲律宾原始宗教中万物有灵
的信仰。这一教派的出现,促进了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4。南亚、中亚和西亚各国现代早期的传统习俗
… Page 80…
南亚、中亚和西亚现代早期的习俗,虽然也受到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和
影响,但主要由于古老国家传统习俗的根深蒂固,由于伊斯兰教习俗的社会
性、广泛性、整体性和历史性,所以在这些地区新旧习俗的变更不很明显,
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的演变。
(1)传统节日
南亚、西亚和中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繁多。现代早期
基本保持着传统的风貌。
印度是南亚的一个古老国家,它的传统节日很多,主要的有湿婆神节、
洒红节、佛诞节、乘车节、妇女节、十胜节、保护节、灯节等等。
阿富汗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独立日、哈乃斐诞辰日、哈比拉人牧羊节、
圣祭节、开斋节、古尔邦节、阿舒拉节等等。
阿富汗独立日 阿富汗的独立日即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又是一个新节
日。阿富汗曾于1747年建立独立的阿富汗王国。19世纪该国成为英国和俄
国角逐的场所,直到1919年抗英胜利,王国才又恢复了独立,独立后恢复了
每年9月19日的独立节。
伊朗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嗄迪尔节、阿术拉节、跳火节、努鲁兹节、左
尔罕奈节、宰牲节、撒母节、梅赫尔甘节等。
西亚阿拉伯世界各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传统节日主要是伊斯兰教
节日,有开斋节、宰牲节、古尔邦节等。
(2)衣食住行
①印度。服饰 印度男子的传统服饰,下穿“托蒂”,是一种缠腰布,
上穿长至膝的“古尔达”,头戴各色头巾。妇女穿“纱丽”。纱丽的穿法是
将长6米的布料由腰部缠起,最后披盖在肩上或头上。上穿紧身短胸衣,袒
露整个肚腹。
城市居民,由于新航路开辟后大批欧洲人拥入印度,因而西化程度较大,
男子平日穿西装的较多,妇女以纱丽为主。
19世纪,印度生产的披肩开始采取了欧洲的图案。在披巾的边缘绣满艳
丽的树木花草之类。特别是克什米尔的披肩,由于配色华丽、丰富、深邃、
柔和、色调和谐、花色优雅精致而大量出口欧洲,也因此驰名世界。
饮食 印度人的饮食不仅与地区而且与宗教有关。北方人喜欢吃面,南
方人喜吃米。食素者多,食肉者少。印度教徒吃羊肉、牛肉。有的印度教徒
不仅不吃肉,连鸡蛋也不吃。伊斯兰教徒则以牛肉为主,不吃猪肉。
印度有丰富的调料:生姜、大蒜、丁香、肉桂、姜末、茴香、芫荽等等。
尤其是咖喱粉,是印度人最喜欢的调料。
印度人爱喝加奶和糖的浓红茶。喝水也多。喝水时,右手持杯举过头顶,
然后仰起头,右手将杯倾斜,将水慢慢倒入张开的嘴中,水不停地流入口中,
并不断被吞下去,直到把水喝完,嘴不接触杯子,水也脏不了,所以多少人
喝水都可用一个杯子,真是一绝!
印度的餐具很多,盆、盘、罐、壶、碟等。有铜制的,也有银制的。餐
具世代相传或作嫁妆,因而餐具质地的好坏标志着财富的多少。印度人吃饭
用盘子,用右手抓着吃,就是吃稀饭也如此。
住宅 城市的住房多为平房,也有二、三层的楼房。房子多呈白色。印
度家庭中家具很简单。19世纪时一些城市开始广泛使用欧式的安乐椅、椅子
… Page 81…
和柜子。在孟买开始以欧式黑木“施沙姆”家具的精致、刻纹深、透花雕刻
而著名。用芬芳檀香木制的,镶金图案式宝石装饰的家具价值很高。梨木、
红木、胡桃木也广泛被用来做家具和透花屏风等。
②阿富汗。服饰 阿富汗人的服饰各民族不同,大体上男性服装的特点
为白色的包头巾;花色形态不同的帽子;长至膝的白色长衫;大下摆的裤子,
也有紧身裤;凉鞋、皮鞋;农村人往往加上一条披毯。妇女服装:白色或花
色长袍,戴头罩或面罩,头戴方形头巾,脚穿皮底绒面绣花鞋。留长发,梳
成不同的样式。戴首饰:耳环、戒指、脚镯、背绣花背包等。还有一些妇女
有纹身的习俗。
饮食 阿富汗人主食是用面粉和玉米粉做的大饼。在牧区,这种饼是用
烧得滚烫的石头烤制的。牛羊肉和奶制品也是他们爱吃的食物。还有一种抓
饭,用各种蔬菜、干果配制烧成,吃时,将饭盛于盘中,左手拿盘,右手抓
饭吃,但决不可左右手倒换之。
阿富汗人爱喝茶,主要喝红茶和绿茶,也爱喝极浓的奶茶。
住宅 阿富汗的住宅大体可分为定居区和牧区两类。定居区的房子多用
土坯砌墙,再抹上泥草浆。房顶用树干为梁,盖以树干和苇席,再抹上草泥
浆。房形分为正方形和长方形。房顶有平顶,圆顶之分。有的房子屋顶还留
有气孔。住宅一般都有院子,院内有牲口棚、仓库、厕所、水井等。在牧区,
居民住的是帐篷,一般用黑羊毛编织而成。帐篷的搭法有牵拉杆形,无框架。
还有一种是圆顶形有框架,框架外包上毡并盖上苇席。
在山区,房子是顺山势一层层盖起,下一层的屋顶是上一层房子的院子,
显得整齐有序。
交通与通讯 阿富汗的地势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沙漠面积大,交通极不
便利。传统的交通工具是毛驴和骆驼。在沙漠中还使用一种木轮大车,它即
是交通工具,休息时还可避于车下防晒。
③伊朗。服饰 伊朗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丝绸上衣,裤脚宽大的裤子,外
穿一件上面贴身,下面宽大长至脚面的大袍。女子的服装最大特点就是在出
门时一定要披披巾。披巾称为“乔杜尔”。全身从头到脚都裹起来,只露出
脸和手。“乔杜尔”一般为深蓝色、黑色、灰色和白色。
饮食 伊朗人的饮食是伊斯兰教式的。主食是大饼和米饭。肉食主要是
牛、羊和鸡肉。米饭有两种吃法,一是“切罗”,用黄油拌米饭;一种是“朴
罗”,拌有牛羊肉。伊朗还有一种食品叫“库库”,是用鸡蛋、土豆泥及菜
拌在一起,用油煎食。伊朗的蔬菜有黄瓜,西红柿、莴笋叶、韭菜、薄荷叶
等。
伊朗人爱饮加冰糖和干果的红茶。
住宅 伊朗城市的住房有楼房也有平房。农村以平房居多,墙是土坯砌
的,里面刷上白灰。一般家庭有一间大屋,屋中间砌着烤饼炉子,称为“塔
努尔”,是全家吃住之所。父母与成家的儿女住在一起。房间里铺有地毯,
穷人家则铺草垫。
沿海地区多为两层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口。牧区的居民住羊毛
编织的帐篷。
④沙特阿拉伯。服饰 沙特阿拉伯男人穿白色长袍,头戴白色头巾,用
黑色绳圈压住。有身份的人在长袍外加一件黑色或金黄色镶有金边的纱袍,
夏天赤脚,冬天穿皮鞋。
… Page 82…
女子外出穿黑色纱袍,蒙白纱,居家则穿各色花袍。牧区妇女一般不蒙
面。
饮食 沙特阿拉伯人喜吃面食,有阿拉伯大饼,用面粉调成糊,摊在平
底锅上,上下翻动一次即成。面条,主要是空心面,有粗有细,用水煮过后
加葱蒜、蕃茄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