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幻境:凝固的时光-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闹魈庖捕家旌跹俺!衾治璧浮⒙闾迮浴⒐ぷ髦械囊杖艘约叭谌氡炊家蛉怂枷氲男亲肌0⒗杖嗣且参潜ぶ醒氪筇那奖诨媛吮诨惫锓⒆诒ψ戏叛弁ィ峥吹剿闹艿那缴匣媛艘了估冀痰牡腥耍翰ㄋ构酢⑽鞲缣厝说墓酢⒈任髂嵫枪鹾桶菡纪⒌幕实邸�
另一座萦绕着伊斯兰军事建筑风格的城堡“艾尔·艾茨拉克”孤独地矗立在荒漠中。这是一处典型的商队骚站,里面设有马厩、骆驼棚,还有供行人休息的客房。商队在这里休息,恢复精力后再重新上路。为了监视他们,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在这里设立军事哨所。罗马衰落后,这些城堡又被拜占廷人占有了,然后是阿拉伯哈里发。此后是东征解放圣地的十字军,再后来是土耳其人的统治。最后出现的是“阿拉伯的劳伦斯”——英国皇家军官爱德华·托马斯·劳伦斯。
艾尔·艾茨拉克是一座敦厚的盾牌,12世纪抵御了十字军的长矛刀剑。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是代表那些统治过这片沙漠的帝国,象征着荒漠中的争斗和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无论城堡上方的旗帜熟悉与否,贝都因人都一直控制着沙漠。
第八节:沙漠月谷
约旦的自然环境丰富多彩、引人人胜。阿拉伯的劳伦斯、费萨尔王子和他的贝都因人就是从万迪·鲁姆( WadiRum)这片迷人的沙漠地带出发,踏上征服亚喀巴的斗争之路。这一广袤空荡且得真主偏爱的沙漠是自然崇拜者的天堂,人们可以尽情享受沙漠荒野那无际的安祥与宁静。万迪·鲁姆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它的美丽无可比拟,对现在仍生活在约旦的贝都因部落来说,这里是理想的家园。沙漠中到处可见沙丘以及风化峡谷形成的地貌奇观。古时候,这里是纳贝泰人的圣地,现在则是贝都因人的游牧地盘。
护卫这里的沙漠警察头上戴着传统风格的头巾,肩上挂着子弹袋,腰带上还别有一把精致的匕首。如此的装束使他们看起来有些咄咄逼人,但他们的工作不是打仗,而是欢迎外来的访客,并在必要时将人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尽管那些人经常对沙漠掉以轻心,但是没有人会心甘情愿地付出代价。
怀着崇敬的心情接触万迪·鲁姆,它把自己变成一座真正的天堂,纵容人们像贝都因人那样在沙漠营地里支起帐篷,那些游牧民族的后裔依然没有定居下来,在这里尽情享受着沙漠生活的自由。舒适的帐篷散布在沙漠中,像一面面骄傲的旗帜,贝都因人每天都在下面重复着自己的仪式——共享一个硕大的盘子进餐,坚信左手是不洁净的,他们只用右手拿取食物。宗教仪式和尊严是他们坚信不移的唯一传统,其他的一切都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幕幕演出而己。
原始静穆、无边无际的沙漠是贝都因人生活中另一件不可或缺的东西,他们将灵魂寄托在这里。万德·鲁姆是世界上最美的沙漠,清冷、荒凉、远离尘世,600米高的山峰从黄沙中拔地而起,高高的山顶反射着粉红色的霞光,幽深的峡谷仿佛能吞噬掉一切生命。在这里,幸运的礼物只赐给那些知道如何与贫膺无情的大自然相处的人,他们是自由的选民,独一无二且不受任何约束。
没有人相信从这些贫瘠荒凉的土地上能招集起一支军队,但这里的确爆发过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起义。在“阿拉伯的劳伦斯”率领下,贝都因部落开始了征服亚喀巴的奥托曼·布沃克的战争,他们的获胜为约旦王国的建立扫清了道路。
沙漠再次创造了历史,这片神秘广阔的天地赋予它的子孙生命和自由。放眼周围的沙漠,令人感到自己如此渺小,无能为力。正如英雄劳伦斯在回忆录中所说的:“在沙漠里,我们的商队感觉到死一般的寂静。站在这些巨大的沙丘面前,我们不禁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不安和恐惧”。
小贴士
亚喀巴城(Aqaba)地处约旦最南部、红海最北端的亚非欧三洲交界处。好望角之路发现后,亚喀巴港贸易逐渐萧条。城市两面环山,地势险峻,形成天然屏障。“亚喀巴”在阿拉伯语中为“障碍”之意,该城因此得名。亚喀巴港是《旧约·列王记》上所记载的“以旬伽别”,所罗门王就是从此地遣使出国运回黄金的。现在这里是进行水上运动的度假胜地
据《旧约·圣经》的记载,随着亚伯拉罕于公元前1900年来到有蜜和乳流动的伽南,许多民族侵入这个位于沙漠和海之间的狭窄地带,因此现在的约旦成为不同民族、时代遗迹的宝库。这些遗迹和废墟分散在荒凉的沙漠和约旦的山谷之间,沿国境西部的山地,分布着杰拉什、安曼、佩特拉、那布山和马代巴等圣地,那些都是《圣经》中曾出现过的历史名城。这条路线古时被称为“列王经过的道路”,所以又名“国王之路”。
死海位于亚洲西部巴勒斯坦、约旦、以色列之间,地处大裂谷地带中段。举世闻名的死海实际上是个内陆咸水湖,南北长82公里,平均宽16公里,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最深处409米,平均深度146米。死海湖面低于海平面407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内陆湖,有“地球的肚脐”之称。
杰拉什于公元前332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开始建城,成为“十城联盟〃 ( Decapolis )的10个城邦之一,后来在公元90年并入罗马帝国,繁荣数百年,并成为当时的基督教中心之一。在4世纪时,该地主教曾出席教会史上著名的“伽克墩大公会议”,其后才随着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的没落而逐渐萧条。最后毁灭杰拉什的是12世纪东征的十字军,当时很多建筑被拆去当石材建碉堡,后来十字军遭受挫败,杰拉什就此埋入黄沙,成为“失落之城”,直至1928年才被考古学家发现。
早在公元前1600年,杰拉什就有人居住,直到罗马军队占领了叙利亚及其南部一些城镇后,杰拉什才逐渐按照罗马建筑风格发展,建起许多神殿和庙宇。公元3世纪初叶,由于罗马帝国政治动乱,杰拉什一蹶不振。以后又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兴起、波斯人入侵和王朝的更迭,杰拉什几度盛衰。公元8世纪中叶,阿巴斯王朝兴起,杰拉什因远离王朝首都,无人顾及,经济随之衰退,加之几次强烈地震使该城许多建筑毁于一旦。公元9世纪,具有悠久历史的杰拉什销声匿迹。
在铁器时代初期,即公元前13世纪,在现在的安曼周围出现信奉太阳神的阿蒙人部落。公元前11世纪,阿蒙人建立了阿巴斯·阿蒙王国,把首都建在了安曼的城堡山,并称其为“阿蒙”,安曼也便由此逐渐演变而成。城堡山自阿蒙人后的历代均为城市的中心,其残存的文物古迹反映了各个历史年代的面貌。城堡山的古遗迹主要有伍麦叶宫和石柱。
纳贝泰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佩特拉的土著居民在岩石上雕琢了很多建筑物,逐渐形成一座风格独特的“石头城”(Petra在古希腊语中意为“石头”)。因当地岩石多为褐红色,在朝霞和夕阳的映照下尤其迷人,故佩特拉又享有“玫瑰城”的美誉。1812年,英籍瑞士人约翰那·勃卡德特第一次揭开了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石头城”的神秘。
约旦人把佩特拉看作是民族瑰宝。约旦政府非常重视佩特拉的文物保护工作,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旅游区。1981年,侯赛因国王颁布法令,将约旦通讯社命名为“佩特拉通讯社”,从而使这个湮没了2000年的人类文化珍品名扬四海。
约旦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现在的约旦哈希姆王国(The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却是为时不久的新土朝。1916年的一次大战期间,在麦加亡命的希利夫·胡笙接受英国的援助,向土耳其举起叛旗。阿拉伯的劳伦斯在此时非常活跃。当时英国为了与德国争夺中东霸权,资助阿拉伯人持续反抗,并答应阿拉伯人任何要求。但是战后英国没有实现一项诺言,而是将包括约旦在内的阿拉伯大部分土地,纳入英国的委托统治地区。
第七章:黄金帝国——秘鲁
南美洲的西北部诞生了一个狭长的国家,它的西面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古老的安第斯山脉到达海边后高度突然下降,峰峦起伏的山岭和海边的沙漠连成一体,中间没有经历任何过渡。这座最伟岸的山脉雄踞在高处,像秃鹰一样沉稳机警。
秘鲁复杂多变的地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用勾勒出的轮廓向人们讲述高山和大海的故事,讲述各民族之间的碰撞与结合。无论在征服者的城市,还是崇山峻岭中的遗忘之都,正是这种融合,才形成了现代的秘鲁国家。
在秘鲁,人们用多彩的围巾向初升的朝阳问好。亲切、友善的阳光抚摸着群山,温柔地把它们摇醒。这里的金银和宝藏是一道符咒,而大自然是与它相克的另一道符咒,传说中的财宝把世界各地的无数冒险家吸引到这里,面对巍峨的高山,一切凡尘俗事都将悄然逝去。数百年来唯一保留下来的那亘古不变的伟大财富是高原人的生活方式一一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如同太阳般永恒而安详的当地居民。他们知道,黄昏的临近意味着黎明的朝阳不久将再次升起。
第一节:太阳之子
秘鲁印加帝国是神秘的南美文明古国,迄今为止仍未完全向世人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13世纪末期,盖丘人在库斯科建立了塔万廷苏约帝国。堡垒拱卫的库斯科是印加帝国的中心,印第安文明的心脏。
从塔万廷苏约帝国传说中的缔造者曼可喀巴科到1553年死于西班牙人之手的阿塔华尔帕,经历了14任印加王。印加王利用千年以来获得的知识以及从以前的文明中继承的内容,建立了神权帝国以及神奇的统治机构,将不同部族归纳在统治之下。帝国的领土广阔,上起哥伦比亚的努多德巴斯特,下至智利的乌马勒河。
印加帝国是一个组织严密、集体观念很强的国家。在这里,货币和私有财产根本不存在,帝国的臣民都平等地参加公共劳动,这种原始的赋税形式被称为“米塔”。正是因为有了“米塔”,印加帝国才建设起了被称为“沙科沙阿曼”的雄伟堡垒。现在,堡垒早已残破不堪,但它那慑人的气势依然——那些巨石的重量每块都超过了100吨。
对这个既不会使用车轮和马车,也不会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科学发现的民族来说,能建造如此壮观的堡垒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印加帝国非常注重水渠、水道、渡槽、道路、客栈、仓库以及农业体系重要设施的建设,保证了日趋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同时也利于对其他部族的统治和交流。尽管印加王自库斯科地区推行了一些艺术和建筑模式,如壁龛、不规则四边形的门窗、双侧柱门,但应该肯定,印加帝国的文化汇总了千年传统并达到了顶峰。
这一切可能都要归功于印加的国家制度,这里虽然没有监狱,但却保留着多种严苛的体罚形式;这里也没有饥饿,丰收的成果都分配给了社会成员。印加王通过大举派遣使者、迁移部落,加速了盖丘语的传播,扩大了印加帝国的疆土领域和印加文明的影响范围。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