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 自称为同性恋者。'15'
3。同性恋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是怎样养成性的偏爱呢?具体地说,有些人为什么不顾那么多的社会歧
视而要成为同性恋者呢?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历来有两种学派。一派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还有
一派认为其为后天形成。
最新的支持同性恋为“天生的”说法的根据是科学家们发现男女同性恋者下
丘脑某个部位不同于异性恋者。美国加州的西蒙?利维教授的研究发现,同性恋
男子下丘脑前脑的一部分(负责人体性腺核团)
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小于异性恋男子相应的核团,体积仅为其1/4
至1/2。当雄
性大鼠和猴子的相应核团受到损害后,它们也显示了某种同性性倾向。此项研究
显示了同性恋倾向的基础之一。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同性恋的先天说。
关于同性恋的后天说也有诸多不同的学派。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同性恋是早期儿童时代的经历特别是诱奸所致。这可能
对某些人是对的,但它不能提供全面系统的解释。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同性恋是产
生于病态家庭关系的精神紊乱的表现。这一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欧文。比克伯的的
抽样调查对象全都是正在接受精神病治疗的病人,因此不能代表所有的同性恋者。
其他人的研究没有发现在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存在着一致的个性差异。
有一些心理学家试图用行为主义或社会影响来解释同性恋。他们认为,任何
偏爱都是通过报偿和惩罚学得的。如果一个人觉得同性恋行为令人愉快,他就会
重复这种经历,从而强化了这种倾向。特别当有的人觉得与同性恋行为相比,异
性恋行为产生不舒服或者恐惧的心理时,同性恋倾向就更加明显。新近的理论,
把同性恋看成是人们寻找并塑造自我的结果。这种寻找和塑造可能是有意识的或
无意识的、自愿的或非自愿的。但是同文化中盛行的观点是一致的。根据这种观
点,异性恋和同性恋都是通过相似的过程学得的。经历过异性恋行为或有过异性
恋欲望的人们认为自己是异性恋者,并以此来解释自己的性行为。他们觉得同性
恋和异性恋彼此毫不相关,所以就把自己看作是非同性恋者。这一过程也适合变
成同性恋的人们。由于早期同性恋经历或欲望的结果,他们就把自己看作同性恋
者,画地为牢,陷入自我解释的困境,难于自拔,忽视了社会的歧视。如果他们
被其他人称为同性恋者,自我解释就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4。 艾滋病阴影
在欧美国家,同性恋或双性恋男人占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大多数;在香港,
感染者的一半以上是同性恋男人。'16'
同性恋男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在我国大陆也有发生。我国大陆发现并已
死亡的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是一名美国来华观光的男同性恋者。在北京市已发现的
14名感染者中,有3
人可能是同性恋男人;这3 人均已发病。'17'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同性恋男子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是比较大的。
和其它国家的男同性恋者一样,这些人的临时性伴侣较多;而最大的危险是,
只有不到5%的同性恋男子在与同性的性交中使用过避孕套;坚持使用的则更少。
'18'
同性恋者由于内心的冲突以及生活缺乏制约,因此性行为就难以稳定。他们
会到处游荡,不停地寻觅新的伙伴。
如果我国的同性恋男子不改变目前的一些比较危险的性行为,他们感染病毒
以及通过他们把病毒传给更多的人的危险性是很大的。另外,我国的同性恋男子
大多数要结婚,而且要生儿育女,那么这些同性恋男子如果染上艾滋病,就会传
染给他们的妻子;如果妻子怀孕亦可能传染给他们的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男同性恋者对于这种存在的危险性缺乏认识。当问到
一位同性恋男子为什么在性行为中不使用避孕套时,他说道:“我觉得艾滋病离
我们中国人很远,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觉得我不会得艾滋病。”这种心
态,在男同性恋人群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在对同性恋人群
的调查中也发现,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男同性恋者亦都认为性行为中没有采取安
全措施的必要,因为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出于对艾滋病的恐惧,一部分同
性恋者不愿意知道自己身体真实情况,有的甚至还有逆反和报复的心理。
一名同性恋者这样说道:“如果我得了,我就会报复社会。”他认为这种病
来自别人,而没有认识到这是自身危险行为的后果,他认为这是别人的错。'19'
由于同性恋在我国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压力,因而,他们的活动长期处在地下
隐蔽状态,很难掌握控制。这种状况,不利于防止艾滋病的传播。
确实是,医生们能够找到那位已染病的同性恋男子的家人、单位和女友,却
无从查询他的同性伙伴。
然而,要在这种对社会道德教育极为敏感,而且又处于隐蔽状态的特殊人群
中开展有关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困难的。
强迫是绝对不行的。如何才能使这群受歧视的“少数民族”自觉接受有关预
防艾滋病的教育,改变自己的危险行为,以达到防止疾病的目的?无疑,取得彼
此信任是首要的。鉴于此,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业工作人员深入到同性恋人
群经常活动的场所进行咨询、设立艾滋病求助热线、组织同性恋者座谈等多种形
式就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等问题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和讨论。
'20'
三、健康教育:关于艾滋病的对策
1。艾滋病健康教育
为了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我们必须进行宣传和教育,以防止人们采取危险
行为,或帮助他们放弃或改变这些行为。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需要有一个由四个
部分组成的信息和教育计划:针对普通公众的;针对目标人群的;针对特定个体
的和针对卫生工作者的。 I。
针对普通公众的计划要使公众注意并知道有关艾滋
病的知识。这就必须使传媒系统充分了解并获得他们的支持。我们知道,与艾滋
病传播有关的行为都属于个人隐私,并为多数社会所不容。由于我们不知道谁有
或将要有这种危险行为,那就必须告诉每一个人有关的信息,并对他们进行关于
艾滋病的教育。但是,我们不应期望通过一次大规模的运动,就会立即产生迅速
或持久的行为改变。
II。
每个人受到感染的危险程序并非都一样,所以,就象任何健康教育干预
一样,信息和教育应针对最需要的人群。我们需要发现更多关于人们私下行为的
情况。这必须小心谨慎的进行,要有同情心和敏感性,否则,就会了解不到任何
隐蔽的、极其重要的信息和有用的东西。
针对目标人群的信息和教育计划必须设法让他们积极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价
计划的所有阶段。如果人们相信艾滋病是可以治愈的,他们就不会去使用避孕套。
如果静脉用药者不理解我们用来描绘针头、注射器等用药设备的说明,他们就学
不会如何预防艾滋病。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我们”(不管我们是谁,也不管我
们的经验怎样)不知道如何更好的教育“他们”。我们需要和他们打成一片,需
要对话而不是独白。来自世界各地的证据表明,当要求目标人群中的人参加艾滋
病信息和教育计划时,他们会作出积极和真诚的反应,而且常常有极大的热情和
创造力。
III。有些人需要更进一步的个别指导,才能改变行为。我们不仅要给他们有
关的知识,对他们进行教育,而且要在他们改变行为的困难过程中支持他们。必
须有组织地对个人和小团体进行劝告,这是信息和教育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劝告可以形成一种更个人、更亲密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有高度危险行为者、
自愿要求做试验者、感染者及他们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可以相互理解和支持、找
到新的信息。
IV。
信息和教育计划的第四个组成部分与卫生工作者有关。他们不仅必须迎
接告知他人、教育他人,向感染者提供人道主义的关心和保证卫生保健方法的安
全性的挑战,而且必须通过个人和社区的领导,为形成一个明智的,大众共有的
对艾滋病的看法作出积极的贡献。这些就是全国性信息和教育计划的四个组成部
分。然而,光有这个计划还不够。光靠这个信息并不能使预防维持多久;只有存
在一个有支持力的社会环境时,信息和教育计划才会成功;只有当某些卫生服务
和社会服务可得到时,信息和教育计划才会成功。
有支持力的社会环境包括:对感染者的宽容和避免对他们的歧视。
感染者和其它需要帮助以停止危险行为的人,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没有仅仅
根据一个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状态或感染危险行为而采取公共卫生隔离、检疫或
其它歧视性措施的道理。防止出现这样的歧视,不仅可以保护人权,而且也有助
于确保艾滋病计划的效果。歧视和恐惧会损害整个全国性信息和教育计划。因此
说,歧视本身会使公众的健康受到威胁。'21'
当然,也需要某些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来支持和加强人们进行长期的行为
改变的能力。这些服务包括诸如治疗静脉用药者后能停止滥用药物;对感染者、
其性伴侣和家庭成员的长期劝告;自愿试验;避孕套的供应等。
2 、社区的重要性
1992年12月1
日,世界艾滋病日活动在共同的主题撋缜斡霐下进行。世界
卫生组织选择这一主题,旨在强调各种类型的社区参与对艾滋病战斗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所有社区在资金、精力和想象力上的积极投入,我们这个世界才有希望
赢得这场战斗。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不应该只是政府的责任,非政府机构以及其
他私人和志愿团体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非政府机构植根于社区,它们更加熟
悉社区的特定需求和文化特征,因此它们在帮助人们改变行为以及对感染者提供
关怀和同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只是通过邻里支持系统、学校、宗教组织、专业团体或家庭网络,无知和偏
见才有可能在事实和理性面前得到根治。甚至当人们通过国家的或国际的运动得
知关于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消息后,除非这种消息又从社区或伙伴群体中得到
证实,许多人不愿意视艾滋病为自己行为的潜在后果。最有效的信使来自群体内
部,这包括:社区中值得那些需要信息的人们依赖的人和艾滋病社区中具有良好
的疾病打交道的有知识的人。
社区成员们知道谁有最大的需要,知道本社区的文化特征,而且他们使用相
同的语言,因而社区在所有的方面都是较适合的。
同性恋者的社区已经被证明无论是作为信使还是看护者都是特别有效的。他
们在发达国家早期是被视为艾滋病的主要易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