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第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刘子亮对话
新华网 2001…11…30
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 吕诺
朱玉)这位来自河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皮肤黝黑,中等身材,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农民,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
北京新兴医院专门为刘子亮准备的房间里,摆放着鲜花和水果,俨然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午睡刚刚醒来的刘子亮正在吸烟,他的大女儿围着爸爸嬉戏。
大夫嗔怪道:“子亮,不是告诉你烟要少抽吗?”刘子亮连忙掐灭香烟,不好意思地笑笑。
刘子亮1999年被发现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被村民们看成“怪物”、“瘟神”。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更没人敢进他的院子,仿佛呼吸那里的空气就会传染上艾滋病。他敬人的烟被人不动声色地偷偷扔掉,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东西,因为谁也不敢接他递的钞票。他走进餐馆,老板就说打烊了,可比他晚来的客人照样用餐;他想打公用电话,机主说电话坏了,可别人一来,立刻好了。他妻子并没有感染艾滋病,也到处受到歧视和侮辱,就连去公共浴池洗澡都被赶了出来。妻子曾不堪忍受,离家出走。
刘子亮为人所知是在《飘动的红丝带》晚会彩排现场。为了让更多的公众了解艾滋病,理解、接纳艾滋病人,他鼓起勇气登上舞台,然而还是戴上了一副墨镜,且化名“李子亮”。
医院里的刘子亮轻声讲述道:新兴医院的医护人员将他们捐献的8000多元送到他的家中,将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材料发到村民手中,鼓励他站起来做与艾滋病斗争的勇士,帮助他治疗疾病和心灵的创伤。院长朱明对他说,不要怕,我们都是你的亲人,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支持我,我应该回报社会。而且,我患病已经是事实,社会上还有很多人患病,与其隐瞒,不如站出来呼吁全社会都来参与控制艾滋病。”
“你希望公众如何参与?”
“比如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尤其是严打非法采血,铲除血头血霸!”刘子亮显得有些激动,音调突然升高且有些颤抖。他就是因卖血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非法采血害了这么多人,我不想再有人和我有同样的遭遇。”
“你直接面对媒体镜头,完全没有顾虑了吗?”
“有时心里也烦,”刘子亮微微低下头:“怕人们从电视、报刊、互联网上认识我,走到哪里都会被认出来。但是转念一想又不怕了,国家这么重视控制艾滋病,有好心人帮助我,还会有像我这样的人站出来,这个社会的文明和包容程度也会越来越高,艾滋病人越来越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纳。”
停顿了一下,他说:“即使牺牲我自己,我也不怕,只要能为社会做点事。”
“但你还是不愿意让妻子和两个女儿在公众面前出现?”
刘子亮叹了口气,眉头拧紧了,脸色也黯淡下来:“我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她们。她们都没有病,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城市里还好些,农村人文化低,我不想再让她们受到更多的委屈和歧视。”
顽皮的女儿闹着要爸爸带她出去玩,她恐怕还不知艾滋病为何物,更不会去想明天将怎样。刘子亮起身告别时说:“真希望每个人都能关注艾滋病,理解艾滋病人。”
“女儿对这个新家适应了吗?”我们问。
“她说要留在这里,不想回去了。”刘子亮微微一笑。
面对记者的摄像机、照相机,刘子亮已经不戴墨镜了,也不要求在播出他的形象时遮挡面部。10几年来,我国的艾滋病人第一次在公众面前露出清晰的形象。刘子亮向舞台迈出的一小步,成为了中国艾滋病人迈向平等健康的社会生活的一大步。(完)
75岁老人五闯文楼村揭开河南艾滋病村之谜
今年8 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公布了河南省上
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疫情。卫生部门向这里派驻了大批的医疗人员,“艾滋病村”
浮出水面。
难以想像的是,最早揭开“艾滋病村”之谜的竟是一位75岁的老人———河
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退休教授高耀洁。她5
年来深入农村、乡镇为预防
艾滋病大声疾呼,自费编写、宣传、印发防治艾滋病的资料,今年5
月,被授予
国际卫生组织的“健康与人权”奖。
女病人遗嘱促使她走上“防艾”路
1996年4
月,郑州市一家医院收住了一位姓巴的女病人,高烧不退,16天未
能确诊,这家医院请来已退休在家的高教授会诊。患者下腹部一片暗紫色的斑点
引起高教授的怀疑:“是不是艾滋病?”抽血化验,不幸言中。这是高教授接触
到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在一年多前做手术时输血感染的。临死前,这位女病
人拉着大夫的手:“我不想死,我丈夫和孩子离不开我……”女病人死后,她的
丈夫在她的坟前睡了10多天。他后悔不应该让病人接受输血。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高教授。她从中感悟到:必须让人们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知
识,这在许多地方尚是盲点。为此,她作了一项防艾调查,发现在一万多人中,
能够正确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的不到15%,特别是对血液传播途径更
是一无所知。一位医生的职责,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促使高教授走上艰难而又
坎坷的“防艾”道路。
一份报告掀起整顿医药活动
1996年,高教授开始编印第一批“防艾”资料。当时她的经济拮据,只能拿
出500
元,河南文史研究馆和宋庆龄基金会伸出援助之手,一共凑了1700元,印
了1。2 万份资料。这年的12月1 日——国际艾滋病日,高耀洁走遍了郑州市的5
个长途汽车站,向群众发放了800
多张宣传资料。5 年时间高耀洁印了9 期、30
多万张宣传材料。随着农村感染人数的增加,高教授开始深入到田间地头,办起
了免费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讲座。几年间她的足迹遍及河南省的50多个县市。
1997年,高耀洁对全省50多家性病诊所明察暗访,发现许多游医根本就没有
行医资格,诊所消毒不严密,患者交叉感染,造成艾滋病失控与传播。1998年1
月,她把对性病诊所的调查报告亲自交到时任河南省长的马忠臣手中,不久,河
南省展开了一场全省范围内的整顿假医、假药的活动。走进文楼村揭开血祸之谜
文楼村以前是一个“卖血专业村”,不少人因为“血头”不洁的抽血设施而
交叉感染,染上了艾滋病。1999年10月,当地的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干部写信向高
耀洁反映了这个村的悲惨情况。高耀洁十分震惊,2000年3
月18日,高教授从郑
州花几百元租车,带着300
多元的药,第一次来到文楼村,为这里的艾滋病患者
义诊并送药。这里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一个3
岁的艾滋病小患者,也是一个艾
滋病孤儿;一对小姐妹父母双亡,随婶母生活,现在她叔父、婶母也患上了艾滋
病;艾滋病夺去了他们父母的生命,孩子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每回忆此
事,高教授老泪纵横:“这次义诊叫我痛心终生,我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预防
艾滋病的知识。”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被外人视为禁区的文楼村,高教授先后去了5
次,送
药品、送衣物。她把文楼村的艾滋病感染情况进行了整理,向有关部门、新闻单
位反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文楼村的“艾滋病村”疫情之谜由此揭开。
75岁老人五闯文楼村揭开河南艾滋病村之谜2001…09…18
10 :31:19
今年8 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卫生部公布了河南省上
蔡县文楼村的艾滋病疫情。卫生部门向这里派驻了大批的医疗人员,“艾滋病村”
浮出水面。
难以想像的是,最早揭开“艾滋病村”之谜的竟是一位75岁的老人———河
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退休教授高耀洁。她5
年来深入农村、乡镇为预防
艾滋病大声疾呼,自费编写、宣传、印发防治艾滋病的资料,今年5
月,被授予
国际卫生组织的“健康与人权”奖。
女病人遗嘱促使她走上“防艾”路
1996年4
月,郑州市一家医院收住了一位姓巴的女病人,高烧不退,16天未
能确诊,这家医院请来已退休在家的高教授会诊。患者下腹部一片暗紫色的斑点
引起高教授的怀疑:“是不是艾滋病?”抽血化验,不幸言中。这是高教授接触
到的第一位艾滋病患者,是在一年多前做手术时输血感染的。临死前,这位女病
人拉着大夫的手:“我不想死,我丈夫和孩子离不开我……”女病人死后,她的
丈夫在她的坟前睡了10多天。他后悔不应该让病人接受输血。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高教授。她从中感悟到:必须让人们了解预防艾滋病的知
识,这在许多地方尚是盲点。为此,她作了一项防艾调查,发现在一万多人中,
能够正确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的不到15%,特别是对血液传播途径更
是一无所知。一位医生的职责,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促使高教授走上艰难而又
坎坷的“防艾”道路。
一份报告掀起整顿医药活动
1996年,高教授开始编印第一批“防艾”资料。当时她的经济拮据,只能拿
出500
元,河南文史研究馆和宋庆龄基金会伸出援助之手,一共凑了1700元,印
了1。2 万份资料。这年的12月1 日——国际艾滋病日,高耀洁走遍了郑州市的5
个长途汽车站,向群众发放了800
多张宣传资料。5 年时间高耀洁印了9 期、30
多万张宣传材料。随着农村感染人数的增加,高教授开始深入到田间地头,办起
了免费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讲座。几年间她的足迹遍及河南省的50多个县市。
1997年,高耀洁对全省50多家性病诊所明察暗访,发现许多游医根本就没有
行医资格,诊所消毒不严密,患者交叉感染,造成艾滋病失控与传播。1998年1
月,她把对性病诊所的调查报告亲自交到时任河南省长的马忠臣手中,不久,河
南省展开了一场全省范围内的整顿假医、假药的活动。走进文楼村揭开血祸之谜
文楼村以前是一个“卖血专业村”,不少人因为“血头”不洁的抽血设施而
交叉感染,染上了艾滋病。1999年10月,当地的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干部写信向高
耀洁反映了这个村的悲惨情况。高耀洁十分震惊,2000年3
月18日,高教授从郑
州花几百元租车,带着300
多元的药,第一次来到文楼村,为这里的艾滋病患者
义诊并送药。这里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一个3
岁的艾滋病小患者,也是一个艾
滋病孤儿;一对小姐妹父母双亡,随婶母生活,现在她叔父、婶母也患上了艾滋
病;艾滋病夺去了他们父母的生命,孩子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每回忆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