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感染性疾病和癌症。艾滋病病毒也直接侵犯神经细胞,引起神经系统失调。
艾滋病病毒感染是指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人的带毒状态。艾滋病病毒感染
是终生的,感染者终生有传染性。
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最后的、并且也是最危急的状态。
艾滋病病人必然是感染者,而感染者却不一定是病人。大多数感染者在感染
病毒后很多年内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发生任何疾病。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会
有更多的人发生艾滋病。大约50%
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10年内会发生艾滋病。
'5'
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通常看上去很健康,而且有一些感染者也还没有发生艾
滋病或其它疾病,但是,感染者却总是可以传染他人的。
因此,我们不能通过肉眼发现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已得了艾滋病。
我们会从一个看上去很健康的人那里染上艾滋病病毒。
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存在三种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途径:性传播、血
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全球范围内,性交是艾滋病传播的最常见途径。病毒可从感染者传给其性
伴侣,这包括从男人传给女人、从女人传给男人、从男人传给男人和从女人传给
女人。血传播是指通过输血或血制品、使用被血污染的针头、注射器或其它刺破
皮肤的器械而导致的传播。
艾滋病病毒可以在分娩前、分娩时或分娩后不久经女人传给其胎儿或婴儿。
没有证据表明艾滋病病毒可以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经人际生活接触而传播。
也没有证据表明艾滋病病毒可以经昆虫、食物、水、厕所、游泳池、泪液、
汗液、共用餐具或旧衣服而传播。
3 、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随着新的病人和感染者的不断出现,人们发现艾滋病不是同性恋者的专利,
静脉吸毒者、血友病人、妓女、艾滋病病人的配偶和性伙伴、感染病毒妇女所生
的孩子等都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并发生艾滋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已有14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到2000
年,这个数字将上升为3000万至4000万。'6'
亚洲也不再是一片净土。1984年,泰国发现首例感染者,同年我国也发现4
名因输入进口第八因子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血友病病人。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目前亚洲至少已有150
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虽然我国目前发现的感染者只有千人左右,但据我国卫生部估计,感染者约
为1
万人。在云南边境地区,静脉吸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竟高达81。8%。据有关
专家估计,仅云南省就有约30万吸毒者,其中半数为静脉吸毒。约70%
的吸毒妇
女为妓女。在我国,1991年公安部门抓获的卖淫嫖娼者达20万零1
千人;1992年,
这个数字上升20%。我国同性恋男人的数字也当以千万计。艾滋病病毒在我国广泛
流行的条件具备了。
4
、艾滋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艾滋病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全人类的传染病。由于艾滋病的流行,人类的
性、生殖和血液等环境恶化了,因此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艾滋病引起了不止一个而是三个相关的世界性流行;1。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流
行;2。艾滋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其它临床表现的流行;3。对前两个流行的社会、
文化、政治及经济反应的流行。这三者都需要进行预防,并得到控制。'7'
对艾滋病的恐慌和无知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包括艾滋病病人,常常在他们最需要支持和照顾的时候,
被赶出家庭并遭受社会的冷遇。
很多卫生问题既影响年轻人,也影响老年人。与此不同的是,艾滋病主要侵
袭年龄在20…49
岁的人们。由于使社区失去了年富力强的人,艾滋病对社会和经
济的发展甚至政治的稳定构成了威胁。在今后几年中,随着艾滋病病例数的急剧
上升,其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作用将是巨大的。在工业化国家,每个艾
滋病病人的直接医疗费用估计在25000
美元之间。'8' 在发展中国家,艾滋病对
已经紧张的卫生资源又增加了巨大负担,尤其是在那些每年人均卫生预算仅为几
元钱的国家内。
艾滋病也侵袭母亲和儿童。在某些地区,因艾滋病病毒感染而致婴儿死亡率
的上升已破坏了儿童保健方面取得的进步。因此可以说,艾滋病威胁着发展中国
家的卫生成就。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有关的社会经济压力已成为重大的政治和文化问题。对
艾滋病的恐惧威胁着人们,跨国的旅行和交流受到限制。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仍有歧视某些特殊群体的倾向。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威
胁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任何解决问题的尝试都可能面临可怕的挑战。
5、全球
艾滋病战略
在全球性问题长长的清单上,许多都是关系人类生存的问题,如人口激增、
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现在,艾滋病也已成为这样一个新的全球性
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艾滋病规划处前任主任乔纳森。曼指出:“艾滋病是全世
界迄今为止所面临的危害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艾滋病。这种疾病将不可避免地超
过任何国界、任何地区和任何社会制度而广泛传播。因此,囿于国界的预防活动
很难奏效,我们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征服艾滋病。
艾滋病全球战略有三个目标:
1。防止艾滋病病毒感染;2。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个人和社会影响,关心那
些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及那些已经患有艾滋病的人;3。联合各国和国际力量,共
同努力。
全球战略建立在下列原则上:
必须保护公众健康;必须尊重人权,防止对感染者的歧视;'9'
尽管没有疫
苗,但现在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知识来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
关键,因为可以通过知情的、负责的行为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光靠教育还不够,
促进和支持行为改变的卫生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及一个有支持力的、没有歧视的社
会环境,对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也是极其必要的;控制艾滋病要有社会和政治
保证;所有的国家都需要一个有全国卫生保健系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艾滋病计
划,这个计划要并入全球计划网络;系统的监测和评价将保证全球战略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更加适当并更强有力。
B、同性恋:需要社会的宽容和帮助
作为人类一种性爱方式同性恋,已受到我国社会的日益关注和理解。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没有理由视同性恋为病态或不道德。
1。什么是同性恋?
同性恋是一种同性别的人之间的性爱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人们内隐的心理
图式或外显的行为之中。
如果一个人终身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和同性别的人建立着心理上或行为上
的性爱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其称为同性恋者。
长期以来,同性恋在我国一直被列为禁忌的话题,任何报刊都不敢印有“同
性恋”这个词。'10'由于缺少对它的公开讨论和研究,关于同性恋有许多荒诞的
说法,其中不少仍为人们所相信。
有人认为同性恋在男性中表现为撆嘶瘮,而在女性中则表现为“男性化”。
这种观念不能说是正确的。绝大多数同性恋者在举止外表上同异性恋者没有什么
区别,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同性恋男子或女子会分别表现现为女性化或男性化。同
性恋者中也很少有人会发生性别认同障碍──认为或者希望自己是异性中的一员。
另一个说法是同性恋者在他们的性关系中不是起着被动的角色就是起着主动
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大多数在两者之间不断更换;他们偏爱哪种角色在外表上
是无法推断的,就象异性恋者的偏爱在外表上无法推断一样。
有人认为,同性恋对年轻人构成特别的威胁,然而相比之下,异性恋对孩子
的干扰要大得多。
有人认为,同性恋者作为整体,具有变态的甚至是独特的个性特征。这可能
也是凭想象而来的。除了性的偏爱不同,他们在心理上同异性恋者并无二致。
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之间的差异首先是个体差异,其次才可能是类别的差异。
这一事实现在已被美国精神病学研究协会接受。1973年,这个协会在列举的精神
病的名单上除掉了同性恋一词。'11'还有人认为,同性恋者不能建立稳定的性关
系。这也不尽然。虽然男性同性恋者对性行为比异性者更加随便一些,但女子同
性恋者一般比异性恋者能保持更加长期稳定的关系。'12'
某些特定的环境能导致同性恋行为的出现。当男女分开时,如在监狱中,就
有可能出现同性恋行为。有一半的囚犯有过同性性行为。
对某些囚犯来讲,监狱环境为其原有的、但是一直藏着的或压抑着的同性恋
倾向提供了表达机会。而另一些人的同性恋行为仅仅是环境所致,在这种情况下,
这是他们表达性和情感的唯一方法;一旦出狱后,他们大多数人仍是异性恋者。
人们倾向于把同性恋和异性恋看成是两种泾渭分明的不同形式。
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因为实际上许多人处于两者之间。有些人在欲望上是
异性恋,而在行为上是同性恋,或者相反;有些人有过同性恋历史,可现在则在
搞异性恋;还有的在两者之间不断变换等。
2。普遍存在的事实
一名同性恋者这样说道:“我相信大多数人在一出生时就具有了双性恋的潜
在可能。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同性恋者或异性恋者。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成长
过程中成为异性恋者或者同性恋者,还有一些人仍为双性恋倾向。一个人成为同
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似乎是没有理由的,并且任何寻找某种普遍法则的企图是注
定要失败的。”
由于同性恋是一项个人私事,因此我们便难于知道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发生过
同性恋行为、发生了多少次同性恋行为、以及有多少人能够被标定或愿意被标定
为同性恋者。我们只是知道,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
制度下,同性恋现象都是存在的,而且有研究表明,同性恋者在人群中的比例在
不同的人群中是相近的。
据美国《今日心理学》刊登的一份于1970年做的调查表明,4%的男人和1%的
女人将自己归入绝对的同性恋者,还有4%的男人和1%的女人说自己经常和同性别
的人过性关系,另有20%
的女人说自己曾想过要介入同性恋生活。'13'
据我国“性文明”调查,城市居民已婚夫妇的0。5%,农村居民已婚夫妇的2。3%
曾有过同性性体验。'14'
自1992年4 月7
日,我们研究所开通“艾滋病求助热线”以来,求助者中近
20% 自称为同性恋者。'15'
3。同性恋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是怎样养成性的偏爱呢?具体地说,有些人为什么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