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书屋2002-09 >

第3部分

书屋2002-09-第3部分

小说: 书屋2002-0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男子才有可割的东西而女子没有?其实并非如此。人类学研究证明,在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的一些部族中,除了男子在成年时要行割礼外,女子同样要行割礼,在全部落举行的隆重仪式上当众割去阴唇,以示成为了一个女人而不再是女孩子。这种现象至今尚遗存于某些原始部落中。可见,如果要立约,女人同样有着与男人一样的立约本钱。那么上帝为何又不与女人立约呢?这是因为在耶和华(《圣经·旧约》)的父权制时代,在上帝的眼里,女人只不过与牲畜一样是男人的附庸与财产,并不具有独立的人格与意志,正是如此,前述大卫王在统计以色列民族的人口数时,没有将女人统计在内。这种社会现象,在起源于中东的一些民族与宗教文化中,至今存在。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圣经》中何止千百,我们只要细心地体味和省问一下,就可以获得许多新的启示。   
    “齐文”在第二部分第四个问题中对拙文关于《旧约》上帝的“嗜血杀人”观点提出了质疑,引述了《旧约·申命记》中的一段文字,并云“这是《圣经》明文写下的战争命令”,来说明上帝之所以亲自或指使他人杀人,是由于“当时的迦南人极为堕落,宗教祭祀淫乱污秽,常常杀婴孩献祭。如果任其蔓延,不知道会影响多少人”,他们在上帝的“正义之师”莅临时不肯主动地献地让城,反过来要与上帝的意志作对而抵抗。在这里,笔者不禁要问:谁有权——哪怕你是上帝——将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赐予他人?
    “齐文”否定拙文所述在《旧约》中存在上帝与魔鬼的二元截然对立,建议笔者仔细看看朱维之先生的《弥尔顿诗选》之前言。而在朱维之先生的前言中,恰恰明确地指出:撒旦“在《失乐园》是个革命的领袖”;并引述别林斯基的话说:作者“在不知不觉中反映了那个时代(方按:指英国1648年的革命)的革命精神。特别是在骄傲而阴沉的撒旦的形象中,写出了敢于和权威抗争的崇高的精神境界”;“撒旦失去天上乐园的主线,说明宇宙间本身就有正反相对、矛盾的两种势力存在。……这条主线也是诗人自己的革命热情和人民愿望的写照。”弥尔顿“把撒旦写得有声有色,并在道德上胜过他的上帝”。

    笔者与齐红伟先生意见分歧之处除了“知识性”硬伤外,更多的是思想观点及思维方式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部分基于对《圣经》文本的误读,而且这种误读远不止齐红伟先生存在。要言之,误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将《圣经》中完全出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中的《旧约》与《新约》两个文本不加分辨地混为一谈。而笔者无论是在上述文字中还是在《重读上帝》一文中,都是将这两个文本及其历史语境明确地区分开来。《重读上帝》中之“上帝”,仅仅指的是《圣经·旧约》中的耶和华上帝;至于《新约》中的基督耶稣,虽然神学家以“三位一体”的形式将其与上帝耶和华牵强地联系在一起,但实质上他们是出于不同的时代的两个不同“人物”,并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精神。   
    对《圣经》及基督教历史有一定基本知识的人都知道,现在所见的《圣经》,其实是早期的基督教教会于公元纪年后(最后成典于公元四世纪)将犹太民族和犹太教“排他性的神秘宗教”(罗素语)的《旧约》(最早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四世纪,不同章节分别成书于公元前九世纪至前二世纪,确立于公元九十年)与后来出现的基督教“理性宗教”的《新约》(不同章节分别形成于公元一世纪中期至四世纪)生硬地糅杂在一起的经典。前者正是齐先生所说的“这种上帝高高在上的观念其实是自然宗教观念”的产物;后者则是齐先生所说的“启示(性)宗教”的教义书。这两部经典的产生由于有着漫长的时间差距(前后相差一千多年)和巨大的社会历史语境的差异,因而其中自相矛盾叫人莫知所从甚至让诸多基督教神学家也感到头痛的内容很多。这里只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旧约》中有一个著名的《圣经》格言同时也是必须遵循的摩西律法:“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10〕而在《新约》中耶稣却提出:“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11〕两者都是必须无条件遵循的“最高指示”,请问,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究竟是该听摩西的还是听耶稣的?   
    基督教《圣经》前半部共三十九卷之《旧约》,其实原来是、至今也是犹太教的《圣经》,又称之为“希伯来圣经”(Hebrew Bible)。它最初并不是一部统一的书,而是三部以色列民族古籍的合集。这三部古籍(或称之为《旧约》的三部分内容)分别为“律法书”(结集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先知书”(结集于公元前三世纪)及“圣文集”(结集于公元一世纪)。公元九十年,当时的犹太教召开了著名的詹尼亚(Jamnia)会议,在研究《圣经》正典的编目构成时,决定将尚有争议的《以斯帖记》、《雅歌》和《传道书》三卷书编入其中,从而将全部希伯来《圣经》编定成型。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一些基督教新教学者对希伯来《圣经》重新分类,由前述的三分法改为四分法,并界定了编目与内容之所指,即:其一为“律法书”,为今见《圣经·旧约》开头的五卷,书中记载的是希伯来人的远古神话、关于族长亚伯拉罕等人的传说、民族英雄摩西的非凡业绩,以及与这些文学故事交织出现的犹太教教义、教规、希伯来人的民事法律、伦理规范等;其二为“历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上、下)、《列王纪》(上、下)、《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尼西米记》十卷,记述了以色列和犹大王国的建立、兴盛、分裂、衰亡和复兴故国的历史概况;其三为“先知书”,习惯上包括所谓“四大先知书”和“十二小先知书”,依据内容将《但以理书》和《约拿书》两种归入“圣文集”,之外的十四卷则归入此类,这是生活于被掳时期前后数百年的先知就当时的现实问题所发表的各种政论及历史记述;其四为“圣文集”,即除上述之外的十卷书,内容为以色列民族历代文学作品的汇集,包括有抒情诗集《诗篇》、《哀歌》、《雅歌》,哲理诗集《箴言》、《约伯记》、《传道书》,故事书《路得记》、《约拿书》、《以斯帖记》,以及启示文学《但以理书》。正是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希伯来《圣经》也就是《圣经·旧约》认定为糅杂了以色列民族的创世神话、并经神学家(祭师)宗教化了的民族形成及发展史诗,也就是泛义的历史古籍。被基督教接受并着力宣扬的“人类神造说”正是出自于希伯来《圣经》记载的以色列民族神话传说。   
    其实“人类神造说”并非以色列民族所独有。例如,中国、印度历史上就曾经有过类似的神话传说,但在这些民族或国家,最终都只不过将“人类神造说”作为神话看待而已。“人类神造说”的产生,是基于远古人类对性、生殖与怀孕的无知。女性因出演了明显的生殖繁衍角色,故为人们认识较早,正是如此,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看,神话学中的“女神造人说”,当早于“男神造人说”;而男性在人类繁衍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直到约公元前九千年以前才被发现;至今,还有许多原始部落对人类的生殖与怀孕之关系一无所知。这些,均已为大量的人类学研究成果所证实。正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早期生存手段的落后,使得远古生存环境尤其显得恶劣,在喜怒无常、时时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不可抗拒的、甚至毁灭性灾难的大自然面前,远古人类显得那么的无能为力,便认为冥冥中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主宰着一切,以色列民族的战神兼保护神耶和华就是这样产生的。任何不怀宗教偏见的人都可以仔细想一想,《旧约》中专横、暴戾、嗜血、只准人类向其叩求而从不允许与之对话抗辩的耶和华的性格与行为特征,与喜怒无常、不可抗拒、不时给人类以毁灭性打击的大自然的性格是何其相似,这就是两者殊途同源的缘故。一言以蔽之,以色列民族之《旧约》,与其说是该民族与耶和华上帝所签,不如说是与大自然的协定。   
    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徐怀启教授在他的遗著《古代基督教教史》中说:“(基督教将)犹太教的经典(方按:指《旧约》)拿来作为自己的经典。这拿来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拿来作为自己信仰的一个重要根据,然后对这部经典主要内容的某些方面,提出自己的、不同于犹太教的看法,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说明。”〔12〕著名基督教史家、《圣经》学者、《圣经》考证学派(恩格斯认为该学派“达到了一个神学派别所可能做的最高限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担任哈佛大学神学和宗教史教授的穆尔牧师(Moore,1851-1931)在《基督教简史》中指出:“《旧约》与《新约》完全的对立。……犹太教和基督教,律法和福音,在教义和精神上都完全相反,不可能出于同一思想。《旧约》中的上帝是好战的,是一位残酷的神。他把他的意志体现在律法中,并且毫不留情地惩罚违反它的人;在这意义上,他是公义的神。这位公义的神便是造物主,也就是《创世纪》中所讲的有形世界的创造者;这是智力低一等和品格不完美的神。”“……因此,不许吃知识树果子的训诫,对他们来说,正是明显地证明,《旧约》的神造物主是人类的敌人。他企图用这项命令,禁止人达到最高的善,当人尝到知识的果子后,他堵住了通往生命之树的道路,发泄他的不满。与此相反,‘一切动物中最聪明的’蛇(《创世纪》3:1),却是人的朋友,他向夏娃揭穿造物主的嫉妒与虚伪,把禁果的真正作用告诉了她:‘你们吃了它,眼睛就会睁开了,就能像神一样,知道善恶。’他们说,正是蛇使人认识了天上的秘密;在希律王的时代,蛇便以人的形态(基督)出现在世上。”“《旧约》中的罪人,是拒不服从造物主的命令的人,他们是当时独具慧眼的人物。”〔13〕,有人甚至认为,《旧约》中的蛇,其实就是《新约》中的救世主“基督”。这些认识,正是基于两部产生于不同时代的经典有着根本不同的宗教精神的缘故。
    法国宗教哲学家马塞尔(Marcel,1889-1973)在《存在与不死》中说:“我所能相信的上帝,只是那个在某种意义上能够接受人们有可能对他怀疑的上帝。”〔14〕而耶和华却是一个不允许任何人怀疑的上帝,是一个只允许自己有着独断的意志而不许有任何异端思想存在并以铁血对待异端者的上帝。无怪乎许多哲人对继承《圣经·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