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屋2005-08-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95〕黄远生:《远生遗著》卷一,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第246、252页。
〔8〕上海《民立报》,1912年10月5日。
〔11〕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上册,中华书局1930年出版,第15页。
〔12〕〔51〕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36、718页。
〔13〕据薛君度分析,黄兴等人推举孙中山的原因除了他年纪较大,至少还有其他几个理由:一、他是革命先觉,经验丰富;二、他是广东人,与华侨联系广泛,有筹款的能力;三、他对西方更为熟悉。
〔15〕罗家伦主编、黄季陆增订:《国父年谱》(第二次增订本),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1969年11月版,1907年条。
〔17〕转引自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18〕〔28〕〔30〕〔37〕〔49〕〔60〕〔61〕〔62〕〔80〕〔85〕〔86〕〔99〕〔101〕毛注青编:《黄兴年谱》,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2、91、123、155、54、241、242、250~251、268、170~171、171、61、164页。
〔19〕章太炎:《章太炎自定年谱》,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3页。
〔20〕〔21〕〔22〕〔23〕〔24〕〔25〕汤志钧编:《陶成章集》,中华书局1986版,第156、158~159、160~161、162、163、164页。
〔31〕《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36页。
〔3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53页。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辛亥革命资料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6页。
〔35〕章太炎的说法有所不同:“克强欲自为大元帅,代表多屈从之。”在江苏教育会上,苏、浙二督都在场,章太炎反对黄兴为帅,认为他既然是黎委任的战时总司令,“不得以部将先主帅,且已推武昌为中央,焉得背之”。其他代表都不表态,汤寿潜称浙江有事走了。苏军偏将顾忠琛横刀直入,责问他们为什么议而不决,我是军人,不能容你们犹豫。各代表表示推黄兴为大元帅。章太炎说:“武昌先起,今处黎督何地”,因此又推黎为副。江苏都督部总务厅湖南章驾时听说后大怒:“南方倡义,可录者两大功耳,发难自武昌,下江宁者程公〔指程德全〕之力,黄兴何故得先之?若然,吾将举兵攻兴。”黄兴“大惧”,要将“大元帅”让给程,程也因为约束不了顾忠琛,不敢接受。陈其美得知,以商团四十人保护黄兴,名为禁卫军。见《章太炎自定年谱》,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7页。
〔36〕上海《民立报》1911年12月6日。
〔38〕在江苏咨议局再议时,当时主张以黄兴为元帅的大有人在,但“诸军汹汹,浙司令朱瑞尤愤”,最后将元帅、副元帅倒置。这当中,同盟会人就认为是陶成章与“嗾动军队”有关。见《章太炎自定年谱》,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18页。
〔40〕〔87〕〔92〕谭人凤:《石叟牌词》,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28、83页。
〔41〕〔43〕莫世祥编:《马君武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248页。
〔42〕郑曦原编、李方惠等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79页。
〔43〕〔47〕〔104〕〔105〕《清末民初政情内幕——莫理循书信集》上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795、823、937、944页。
〔44〕(澳)西里尔·珀尔著、窦坤等译:《北京的莫理循》,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83页。
〔45〕〔52〕〔54〕〔88〕〔90〕《胡汉民自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1982年版,第63、24、69、65~66、66页。
〔50〕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29页。
〔58〕《远生遗著》卷二,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第122页。
〔59〕〔98〕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7~148、149页。
〔63〕《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0~221页。
〔65〕章士钊后来回忆,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一、克强败后赴东,仍与孙派合作,至欲强拉一非同盟会之旧友,共创机关刊物。外传克强反孙,显系造谤。二、强吾主持杂志,倡议者为胡汉民,可见孙派自审势孤,谋党内外大团结,克强实为当时作合柱石。三、孙派中却有如夏重民者一类激烈分子。吾另办《甲寅》后,夏重民曾捣毁吾林町社址一次。倘真共营一报,后患宁复可言?……”《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7页。
〔73〕〔103〕〔107〕罗福惠、萧怡编:《居正文集》上册,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122、122页。
〔75〕唐德刚说,孙中山主持铁道公司据说月薪三万元,结果铁路一寸未建,视察费用化了百十万两,账目也纠缠不清,报销不了。袁世凯指控他“贪赃妄法”,他是百口莫辩。唐德刚:《袁氏当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82〕左舜生:《黄兴评传》附录,第157页。但章太炎说,袁世凯死后,黄兴回国,章曾问他是否前去问候孙中山,黄兴的回答是“往则遭其詈耳”。他还说,黄兴身后,其忠实追随者与新附同盟会的谷钟秀、张耀曾等称政学会,以岑西林为首,与孙中山不和。章太炎在中间“颇任调和”,但因为隔阂已深,“不能合也”。《章太炎自定年谱》,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30页。
〔83〕〔84〕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59、679页。
〔91〕转引自吴相湘:《宋教仁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93〕1912年11月8日《时报》消息说:“沈秉堃、胡瑛、杨度欲联合三党重要人物另组进步党,并闻已得黎〔元洪〕、黄〔兴〕许可,此即袁〔世凯〕所发起救国社之变相,或能有成。”
〔96〕黄远生:《远生遗著》附录,中国科学公司1938年版,第23页。
〔106〕曾业英编:《蔡松坡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93页。
回望协和
回 望 协 和
——读《林巧稚》
? 耿 法
已经许久没有阅读一本好书时心灵深受冲击的那种感觉,没有边读边被泪水润湿眼眶的那份感动了。最近读到了新出版的长篇传记文学《林巧稚》,找回了这种久违的激动。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文学。上个世纪中国无数的母亲都熟悉林巧稚大夫的名字。正如《林巧稚》一书封面介绍的文字:“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盛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使人感动和深思的不仅是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更有与林巧稚密不可分的协和精神。谈林巧稚就无法不谈协和精神。从1921年林巧稚考入协和医学院起,约六十多年,协和精神伴随她一生,协和精神培养和孕育了林巧稚,林巧稚又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和品格发扬光大了协和精神,协和精神是林巧稚一生的风骨血脉,而林巧稚本人则是完美地体现协和精神的典范。
为老协和正名
著名的协和医学院是上个世纪初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创办的。基金会董事长系由洛克菲勒家族的传人担任。但这个社会公益机构为避免被出资人操纵和控制,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了定期改选的董事会,董事会推选的下设会长、副会长及各部门负责人都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基金投向由专家提出方案,交董事会讨论决定。在决定对中国投资之前,专家考察团先后来华考察三次,后两次的成员多半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他们考察了八十八所医院,占当时中国医院总数的三分之一,对中国的医疗卫生的落后状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最后,专家团的考察报告认为,在贫穷落后的中国,疾病与饥饿是危害社会的最迫切的两大问题,因此应以医学、公共卫生和农业作为投资项目,这样的投资符合基金会“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报告并具体建议在北京协和医学堂的基础上建一所全新的医学院校。1914年洛克菲勒基金成立了中华医学会,由这一分支机构负责协和医学院的资金投入和各项工作运行过程。协和医学院原先的预算为一百万至一百五十万美元。由于施工期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和的主要建筑材料和设施系由美国运来,物价飞升,海运等各项费用上涨,而协和的建筑设计和工程质量并没有改变和降低。1921年协和医学院建成,最后的工程结算为耗资七百五十万美元之巨。除协和医学院外,同一时期,洛克菲勒基金还成功地在中国建立了金陵农学院。
固然,洛克菲勒基金这样做自有他们的目的,例如通过这些项目将美国的价值观念、科技文明、管理模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进而培养一批了解美国、感情上亲近美国的专业人才。然而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任何附加的政治或经济条款,也不存在什么企图将中国殖民化、奴役中国人民等不可告人的阴谋之类。从实际效果看,协和医学院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几乎个个是骨干,而且每个毕业生都可以独当一面,阵容整齐,人才俱备,在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泌尿科、生理科、病理科、放射科等各个专业领域大展身手,日后都成为中国临床医学和医学教育的专家、精英及各大医院的领导。可以说,协和为中国医学科学事业与医学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协和建立之初,医学教学的高级教职人员大多由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外国专家来担任,但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批协和的中国优秀毕业生迅速成长起来,如内科的张孝骞、李宗恩,外科的曾宪九、吴英恺,儿科的诸福棠,妇产科的林巧稚等,已经成为协和主要的教学和临床骨干。来协和看病的也几乎都是中国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协和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开拓,对国人医疗条件的改善,都有益无害。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和当时五四运动后全国民主与科学高涨的潮流是一致的,和当时美国正进行的医学教育改革也恰好同步。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协和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体现在信仰追求、科学理性、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人才培育、现代医学理念等各个方面。而“医乃仁术”,协和精神的核心是宽厚博大的仁爱、尊重每一个个体生命和甘为现代医学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以协和的招生考试来说,它既极其严格又富有人性光彩。1921年夏林巧稚赴上海报考协和的那一届总共只招收二十五名学生,录取率很低,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