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批评的魅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于每个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唯有它才构成整个现象世界的本质和本源。
首先,作为一种认识论,现象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把意识和意识对象不
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胡塞尔称,世界并不像唯物论所认为那样,外在于、
独立于意识而存在并可以被认识,也不像唯心论所主张的,存在于认识主体
的意识之中,相反,客体始终是我们意识到的客体,而意识则总是对客体的
意识。没有一种独立于意识而存在的自在的客体,也没有一种脱离客体而存
在的“纯粹意识”。在意识中,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为此,
胡塞尔提出了“回到事物本身”的口号,主张现象学哲学应该以作为意识内
容的“现象”为其研究的出发点。这里的“现象”既非康德的物自体,也非
黑格尔所称之“绝对精神”的显现或表像,它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即
实验心理学上的)事实、感觉或事件,而是按照特定方式可以被把握到的观
念性实体。它是摆脱了主观与客观两种经验性,成为具有第一性的新型客体。
在胡塞尔那里,现象有两种规定性,首先,它不是可以用经验性陈述加以证
… Page 6…
实或证伪的外在事实,其次,它也不是纯心理的内省体验,而是“在直接经
验中对意识的呈现者。”换言之,现象既非自然客体,也非主观感觉,而是
呈现在我们意识中的一切东西,是包容二者的“中性意识”。因此,对主体
和客体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的强调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胡塞尔提出了“悬置(德文原文为“加括弧”)法,
即他所称“中止判断”的方法。他声称,我们一方面应当“悬置”所谓的“客
观主义”的自然观点,将世界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放在一边。这并不是说应
当像笛卡尔那样怀疑整个世界的实在性,而是说,我们不应当以世界是独立
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为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认识是这种存在的反映的偏见。
胡塞尔强调,他绝无意否定世界的客观存在性,而只是重视 (而非否认)这
类问题,或者说,只是不再承担有关其现实存在性的承诺。另一方面,胡塞
尔主张应当对历史也“加括弧”,即把我们不论是从日常生活中还是从科学
或宗教信仰中接受下来的理论和观念搁置起来,放弃一切关于存在的判断,
把过去对世界的种种概念、解释、猜想、结论等等统统抛在一边,不再以它
们为思考的出发点,因为,以往对世界的所有解释都是不可明证的假设和推
理,完全是纯思辩的,很少注重“事实本身”。胡塞尔称:“在认识批判的
开端,整个世界,物理的和心理的自然,最后还有人的自我以及所有与上述
①
对象有关的科学都必须被打上可疑的标记。”总而言之,悬置法试图达到一
种绝无偏见的思考,一方面排除各种科学的理论前提,另一方面摒弃未经内
省的直接经验中的东西,在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情况下研究“事物本身”,
即纯粹的意识对象或被主体意识到的客体自身,因为在胡塞尔看来,哲学的
认识应该是对本质的认识,而在过去的认识中,被考察对象的实际存在是非
本质的,必须加以排除。
其次,胡塞尔认为,要认识世界的真理,我们还必须摒弃一切经验之外
的东西,把事物“还原”为我们的意识内容。换言之,一切外在事物都必须
转化为纯粹的意识对象。这种转化是在意识之内,通过意识进行的,而把经
验对象的给予物还原为现象本质的过程即“本质直观”。胡塞尔声称:“每
一位捐弃成见的人都明白,在本质直观中所把握的 ‘本质’……能导致确定
②
的、在特定意义上绝对正确的客观陈述。”在他看来,由于现象作为意识对
象是呈现在我们直接经验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学所要研究的便是在纯粹的内
在直观中所把握到的“绝对材料”,而本质直观的目的在于精确地描述意识
活动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意识对象的本质结构。所谓本质即意识对象诸多变化
不定的性质中的“共相”,亦即普遍的、必然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对象的
稳定结构之中。本质还原不能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它是一种直观,而通过
这种直观,在现象的多样性中直接把握意识对象的同一性就是现象学的本质
直观所要完成的任务。
第三,经过“悬置”法将事物是否客观存在的问题搁置起来,再经过“本
质还原”把握到纯粹意识之后,我们便可以发现意识的一种基本结构——“意
向性”。所谓意向性,是指意识的客体关联性,即是说,意识活动总是指向
某种外在事物,以其为对象和目的。胡塞尔认为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构成
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在他看来,既不存在意识之外的某个对象,也没
①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第29 页。
② 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第29 页。
… Page 7…
有一种脱离对象的纯粹意识,意识和意识对象是不可分割的。形象地说,他
认为外部世界在意识的意向性光芒照亮之前是一片黑暗,一片混沌的,既没
有意义也没有秩序。只有当意向性投射到外部世界,当外部世界成为意识的
对象时,事物才有了意义和秩序。胡塞尔非常重视意识活动的这种基本性质,
认为传统哲学总是把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分割开来,对立起来,或者
声称外部世界独立于意识而存在,或者断定外部世界是意识的表象,而意向
性理论则克服了这种对立,将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了。在意向性中,意识离
不开对象,对象也离不开意识。它们并不互为因果,而是相互包容的。关注
意识的意向性,实际上就是关注主体和客体、意识和意识对象相互依存、彼
此同一的关系。
此外,胡塞尔确信,意识的意向性本质具有构建意识对象的功能,意向
性投射活动也就是构造对象的过程。意识能动地把杂乱无章的映像和经验综
合起来,经过整理使其具有一定的意义。这种统一和整理构建了自然界和世
界的秩序,赋予了事物以特定的性质或本质。在胡塞尔看来,任何现象的意
义和性质都是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决定的,因为,意义和性质不是经验个体的
意识内容,而是意识活动的普遍本质——意向性——的产物。意向性作为意
识的中枢机制,使得人的意识不仅是对外部事物的被动记录和复制,而且主
动地构造世界,积极地将互不相干的现象组成统一的、具有意义和秩序的对
象。
胡塞尔所处的时个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首先,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对
哲学和科学本身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某
些领域,尤其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如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
对论,海森堡的测不准理论,薛定锷和拉狄克的波动力学等,使经典物理学
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时间、空间、物质和因果性等等——被修正。而以此为
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的框架也随之解体。上述成就不仅动摇了经典物理学大
厦的基础,而且猛烈地冲击着数百年来建筑在这种基础之上的信仰——对理
性和真理的迷信。随着经典物理学基础的动摇,理性不再是万能的,真理也
似乎失去了标准。这在科学家和哲学家中引起了迷惘、悲观和失望。其次,
在哲学领域也出现了危机: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遭到来
自各方面的抨击,代之而起的是形形色色的思潮和学说。这一时期产生的实
证主义哲学仅满足于对已有科学知识的描述和对直接感性材料的研究,避而
不谈知识的本源、科学的基础和世界的本质等问题。而普遍流行的心理主义
则企图将哲学纳入心理学的范围,用心理学研究取代哲学研究。此外,以叔
本华、尼采为首的悲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思潮的出现使反科学主义逐渐抬头。
这种观念把世界的本质视为变动不居的,从而否认了真理的存在。所有这一
切使当时的哲学界陷入一片混乱,而且没有人能提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来结束这种混乱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胡塞尔试图建立一种超越唯物论和唯心论、心理主义和
经验主义,体现终极真理的哲学,为自然科学和一切人类知识提供牢靠而坚
实的基础。这便是现象学的根本宗旨。
现象学虽然对本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把它的理论和
方法论运用到美学和文艺研究领域,却是由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特别是
罗曼·英加登来完成的。胡塞尔本人毕生没有写过一部美学著作,对文艺问
题亦基本未曾涉猎,因此,现象学美学和文艺理论真正的奠基人应当说是上
… Page 8…
述二人。关于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本书第二章将作专门介绍,在这一章里,
着重论述英加登的现象学艺术本体论。
英加登1893年生于波兰的克拉科夫,青年时代先后在波兰和德国攻读数
学与哲学,曾在哥廷根大学和弗赖堡大学受教于胡塞尔。1918年在弗赖堡大
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里沃夫和克拉科夫两地大学任教,于1970年逝世。
在现象学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基础上,英加登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研
究,写了一系列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如《文学艺术作品》(1931)、《论
文学艺术作品的认识》(1936)、《艺术本体论研究》(1962)、《现象学
美学》(1967)、《体验、艺术作品与价值》 (1969)等,建立了较为完整
的现象学艺术本体论体系。在这些著作中,他详尽地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存在
方式及其基本结构,阐明了作品与审美欣赏活动及欣赏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
相互作用,并对审美经验及其形成过程和本质作了深入的描述。这些著作被
西方文学批评界称之为“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在美学方面最卓越的运用”,“使
现象学成为一种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美学和文学批评的系统理论”。英加
登的理论也是本世纪一些美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如欧美“新批评”和接受美学
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英加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是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发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