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说刘邦-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邦听完,急忙站起来说:“如果不是先生之言,我差点儿又犯了大错误!”
郦食其也说:“汉王居住汉中有三大好处,居住关中有三大害处。三大好处是:巴、蜀、汉中道路艰险,消息不灵,其他人不知道大王的虚实,这是第一利;巴、蜀、汉中地形起伏变化,山高路陡,操练出来的士兵,善于攀山越岭,有很好的适应性,这是第二利;汉王所属兵将,都是关东之人,去了汉中,远离家乡,人心思归,人人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第三利。三大害处是:关中之地虽然靠近故乡,但是紧靠韩国、魏国,国内有什么举动,容易泄漏,这是第一害;汉王如果起兵攻楚,项羽、范增等人肯定早就知道深浅,自然严加防范,先就生出不测之祸,这是第二害;人心变化,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强大而厌恶弱小,如果看到楚国强大,偷偷逃亡,汉王用什么方法加以制止呢?这是第三害。汉王应该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天下可图!”
刘邦大喜,说服部下武勇,积极准备建国。
刘邦在这里一忍再忍,范增却又产生了新主意!
范增深信天命,忽然想起刘邦是火命,所以他斩白蛇、树红旗,如今居住汉中为王,正是西方。西方为金,火炼金,必然要成大器。急忙去对项羽说:“大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心中十分不满;他的将领都是关东之人,人人都忿忿不平,以为大王背约分封。如今不除,必为后患。”
项羽说:“分封诏书已出,天下大局已定,何必又生出此举?”
范增说:“我有一计:明天各位诸侯来见大王,大王就问刘邦,‘我封你为汉王,你去不去汉中?’他如果说‘去’,大王就可定他图谋不轨之罪;他如果说‘不去’,大王就定他抗旨不遵之罪。大王即可斩之,除去此害!”
两人密商已定。
第二天,各路诸侯王来朝项羽,礼毕。
项羽问刘邦:“汉王,我封你去汉中,你去呢?还是不去?回答上来!”
刘邦不敢说“不去”,但也不愿说“去”,他灵机一动说:“我食君王之禄,命运全掌握在君王手里,我怎么好说去还是不去?我就像大王的马,鞭子抽我,我就往前走;拉住缰绳,我就停步待命。”
项羽笑着说:“汉王真会打比方!”
刘邦的几句话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项羽诛杀刘邦之意全无。
刘邦回到汉王营,张良急忙入见。
张良问:“汉王知道今天的危险吗?”
刘邦惊讶:“今天又有什么危险?”
张良说:“汉王真是洪福齐天!刚才霸王问您去不去汉中,如果大王回答‘去’,霸王就会定你图‘图谋不轨’之罪;如果大王回答‘不去’,他就会定你‘欲王关中’之罪。如果汉王不是善于应对,今日定遭杀身之祸!真是天意!”
刘邦大惊失色,半天才回过神来!
刘邦巧答,拍了项羽的马屁,又未让对方抓到任何把柄。
在回答这种有预设前提的问语之时,千万不要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刘邦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逻辑训练,但是他凭着天生的机灵,无意中躲过了一场飞来横祸。
刘邦听了张良的分析,心中十分害怕,忙向张良问计,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
张良说:“我马上就去找项伯和陈平,商议脱身之计。汉王作好准备,等到霸王下令,立即起身,可免祸害。”
张良私见项伯、陈平,详细叙说范增企图加害刘邦,求告说:“汉王如今去汉中就国,但是尚无脱身之计。倘若他去汉中平安无事,决不会忘记今日相助之情。”
陈平沉思半晌,附耳低声叙说巧计。张良大喜,催请陈平用计。
项羽当上西楚霸王,封范增为丞相,号为亚父,项伯为尚书令,钟离昧为右司马,季布为左司马,龙且为大司马,丁公为左将军,雍齿为右将军,陈平为都尉,韩生为左谏议,英布为引战大将,而韩信被封为执戟郎,大概相当于警卫队长。
陈平当上了都尉,凭他的职务,可以直接奏事。
项羽分封诸侯之前,派人告诉楚怀王,尊为义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由,劝义帝迁都郴州,自己迁都彭城。但是义帝一直不肯动身,项羽心怀不满,召集楚国群臣商议。
陈平趁机出班启奏:“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民无二主。如今大王已经颁诏改怀王为义帝,分封天下,却又向怀王请命,这是国有二君。如今百姓尽皆传言,当今天下是以臣封臣,古今罕见。这样,大王的威信不足以征服天下,下臣愚见,急派丞相亚父带领二位骁将,赶赴彭城,催促义帝起身,放置偏僻之地,从此不用请命。”
陈平为了帮助刘邦离开项羽,特向项羽献上此计,使范增离开项羽,以便用计。
项羽听了陈平启奏,正合心意,立即下旨,着范增带着桓楚、英布赶赴彭城,催促义帝速往郴州,并将彭城修饰整齐,他欲往一观,表示难忘故地之情。
范增不便违命,只得先去准备,然后辞别项羽。
范增说:“我如今遵命前去彭城,惟恐左右蒙蔽大王。我有三事上谏,大王定要留意。第一,大王千万不要轻易离开咸阳。关中自古就是建都之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第二,大王应该重用韩信,韩信有元帅之才,只是时运不济。大王选拔重用,必能横行天下,所向无敌。大王如果不想重用,不如趁早杀之,免让他再投他人,遗害无穷。第三,大王不应该让刘邦去汉中,暂且留他在咸阳,等我回来,再作区处。这三件事非常重要,大王一定要切记!”
项羽说:“亚父速去速回,这三件事,我牢记在心。”
范增即日带着桓楚和英布奔赴彭城。
范增走的第二天,陈平上表项羽,声称各路诸侯云集咸阳,每日费用极大,惟恐关中百姓难以支撑。陈平的表章把情况说得十分紧急。
项羽看完奏章,立即传令:“新封各路诸侯王,五日之内都必须各就封国,汉王刘邦和韩王姬成暂留咸阳,再作计议。”
张良与陈平谋划,本想劝项羽遣派诸侯就国,刘邦也可趁机去汉中,想不到项羽来了个“汉王刘邦除外”,张良一听,大吃一惊!
张良心想:“汉王危险了!如果范增从彭城回来,必然会想方设法加以谋害,怎么能够去汉中就国呢?”
张良急忙去见刘邦。
刘邦说:“今天霸王下令新封诸侯就国,但是却将我除外,这一定是要加以谋害之意,先生你看,该怎么办呢?”
张良献计说:“汉王老小都在沛丰,明天您上书霸王,要求去老家搬取老小,我自有计策拯救大王。”
刘邦即令郦食其作书,次日去见霸王,要求回沛县搬取家小。
项羽说:“汉王要去沛丰搬取老小,这也是孝子之意,但是恐怕不是出于本心。是不是因为昨天我叫你暂留咸阳,所以今天才来上书?”
刘邦说:“我父亲年老,母亲已逝,家中无人孝敬,我日日都在思念。大王新定大位,不敢早奏。如今各路诸侯都归家就国,去孝敬父母,大王单独留下我刘邦在咸阳,不知何日才能见到父亲?”
刘邦说到伤心之处,禁不住弄假成真,哭泣起来。他的后世子孙刘备也善于这样哭哭啼啼,可能是一种遗传!
张良启奏:“不能让汉王回家搬取家小,只能叫他去汉中为王!大王派人去取刘老太公一家作为人质,可保汉王不敢生出二心。”
项羽说:“把汉王留在咸阳,没有叫他就国,就是怕他生异志。”
陈平趁机说:“大王既然已经分封刘邦为汉王,布告天下,而今又把他留在咸阳,恐怕失信于天下。不如听从张良劝谏,叫人把刘太公一家老小取来咸阳为质,叫汉王去汉中为王。一可取信天下,二可管住刘邦,可谓两全其美。”
项羽一听,觉得有理,说:“既然这样,汉王去汉中为王,不得请假去沛丰搬取家小。”
刘邦听说,假意哭泣,拜伏在地,久久不起。
项羽说:“你先去汉中就国,等我迁都彭城之后,派人将你老小接去彭城赡养,那时你慢慢来取,也不失孝敬之意。”
刘邦只得拜谢,说:“感谢大王圣恩,今生不敢忘记。我今日就此告辞大王,赶到汉中去!”
刘邦表现得何等恭顺,怏怏告辞回营。
楚将钟离昧听说项羽放了刘邦,急忙劝谏说:“亚父临走之日,告戒大王不可让刘邦去汉中,如今大王怎么忘了?”
项羽说:“扣住刘邦一家老小,就可以管住刘邦了,又何必硬要为难刘邦呢?何况封诏已经布告天下,怎么听信亚父一言,叫我失信于天下呢?既然如此,派人传令,只准刘邦率领三万人马就国,其余人等全部留下。”
钟离昧与韩信是好朋友,密与韩信商议此事。
韩信感叹说:“让汉王去汉中就国,又不准携带家小,正中了他的诡计。日后汉王借口思念父母,率领三军之众东进,我们都要成为他的俘虏了。可惜亚父金玉良言如今全成画饼了。”
却说刘邦回到营中,分付三军正要启程,忽接项羽旨令,只准带领三万人马随行。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张良、萧何、郦食其一班谋臣,忙劝刘邦一忍再忍。好在刘邦之兵,长期跟随之人不多,大都是原来陈胜、项梁手下散兵,刘邦经过挑选,只带三万精干兵士,其余交给了项羽。
关中父老听说刘邦要去汉中,挟老携幼,哭哭泣泣,都来送行。刘邦再三抚慰,百姓送了一程,还要送一程。
萧何出面劝告说:“霸王法度十分严格,你们不要远送,恐怕因此受到连累。”
汉王告别关中百姓,张良令樊哙等人催动大军飞速前进,经安平、扶风、凤翔、宝鸡、散关,到凤阳,入栈道。
栈道是在悬崖峭壁之上用木材依山势架成的“桥梁”,是巴、蜀、汉中通往关中的要道,刘邦士卒大都是关东之人,哪里见到过如此的高山深谷,这等艰险道路?
一时间,议论纷纷:“我们来到如此险恶的地方,如果有人把守,一定死无葬身之地。与其坐地等死,不如杀回咸阳,与项羽决一雌雄,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樊哙等一班武将也跟着叫嚷,要杀回关中去。
刘邦也跟着气忿忿地说:“我奉怀王之命,先入咸阳,本该为关中王,谁知项羽这个无赖违反约定,把我弄到这种鬼地方。又叫章邯三人阻塞我东归之路,我等即使会腾云驾雾,也飞不出这关山阻隔。不如听从众人主意,趁三秦尚未派兵把守,正好杀回咸阳,拼个你死我活,也不失为上策!”
张良、萧何、郦食其等人立即下马,拜伏在地,纷纷说:“不可听信众人一时火性,坏了将来大事。汉中虽然险恶,却正是大王兴起之地。汉中、巴、蜀,地处偏远,大王招兵买马,训练士卒,霸王决不可能知道。等到人强马壮,乘机平定三秦大地,天下不难一统。如果助长众人之怒,回兵咸阳,项王命令三秦之兵四面出击,岂不是以卵击石?到那时,大王想做一个汉中王,恐怕都不可能了!”
刘邦想来想去,思前顾后,依旧叫樊哙催促人马,继续向汉中前进。
栈道快要走完,张良来到刘邦面前,说:“我送大王到此,准备告辞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