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说刘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羽的目标是什么?
项羽与秦国,有家仇,有国恨,因而项羽的目标就是“报仇雪恨”,所以他屠城、坑人、杀子婴、戮秦民,烧咸阳、掘皇陵……
刘邦的目标是什么?
“先入关者王秦”!
刘邦母亲死后不久,秦军来攻城,刘邦带着他的兵马,与来敌开始了刀对刀枪对枪的战斗。来敌是秦泗水监军,不敌刘邦,带兵逃走。
刘邦命同乡人雍齿留守丰城,亲率大军追赶。泗水(江苏沛县)一战,又败秦军。泗水郡守和监军逃往薛(山东腾县东南),刘邦穷追不舍,直到杀死郡守方止。
刘邦在前方血战,后方却出了大问题。
陈胜曾叫周市西攻魏地,周市派人游说丰城守将雍齿。
来人对雍齿说:“丰城是魏国故地,魏国已经安定了数十城。如果你开城投降,你就是魏国的丰守;否则,攻破城池,鸡犬不留。”
雍齿虽然是刘邦同乡,但是素来与刘邦有隙,便胁迫城中将士、百姓,开城投降了周市。
公元前209年十二月,刘邦在前线正欲进兵亢父(山东济宁市南),忽听雍齿举城降魏,惊恐得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等他听清楚报告之后,立地大喊一声:“我一定要杀死雍齿这个叛贼!”
刘邦带兵赶回丰邑。
丰城经过几个月加固和修整,比以前坚固多了,刘邦攻打几日,损兵折将,不想又生了病,只得仍回沛县。
刘邦退回沛县养病,十分痛恨雍齿与丰邑人背叛自己,听说秦嘉拥立景驹为楚王,驻军留(江苏沛县东南),便打定主意,去依附景驹,借兵再夺丰邑。
次年一月,刘邦率领他的军队,往东南方向前进,准备去投秦嘉和景驹。在路上,他遇到了也准备投奔景驹的韩国旧贵族后代张良。
张良素有贤名,刘邦早就知道;刘邦沛县起义,张良早已知道。两人见面,虽说初会,但是早有了解,两人说出去处,原来是殊途同归,张良也要去投景驹。
刘邦忙叫人牵过一匹好马,与张良骑马并行,边走边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刘邦问及用兵之法,张良应对如流;张良议论玄妙之机,刘邦体会颇深。
《史记·留侯世家》载:
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
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从此,刘邦得到了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
刘邦等人到了留,见过景驹,忽报章邯兵马掠地,攻下相县(安徽睢县西北),快到砀(河南永城东北)。刘邦只得与秦嘉带兵击秦,两军在萧城(安徽北部)西交战,起义军败退,撤军守留。
公元前208年二月,刘邦率兵攻砀,经过三月激战,夺下砀,收编兵卒五六千人,刘邦军威复振。
三月,刘邦从砀出发,挥师北进,攻取下邑(安徽省砀山县),北下攻打丰邑。雍齿死守,两军相持不下。刘邦只得屯兵城下,苦思良策。
此时,项梁击杀秦嘉,引兵攻占薛城。刘邦听说,与张良商议,决定去找项梁借兵。项梁看到刘邦容貌不俗,言语出众,格外敬重,借给刘邦五千人马,“五大夫将十人”(《史记》语)。
刘邦借得兵马回来,昼夜攻城,三天二夜,雍齿抵挡不住,城破,只带了几个随从,突围逃窜魏地。刘邦进入丰邑,传来三老、豪杰,狠狠训斥一顿,令他们组织人夫,加固城防,派人随项梁的人马到薛报捷。
过了月余,项梁致书刘邦,约他到薛城商议军机大事。在这次大会上,项梁听从范增建议,拥立了楚怀王。经过张良的活动,项梁立韩公子成为韩王,封张良为韩申徒,拨给一千余兵马,派往韩地掠地夺城。
从此,张良暂时离开刘邦为韩王成掠地。
刘邦听从项梁将令,与秦军作战多次。
公元前208年七月救东阿之战。
秦少府章邯战败陈胜之后,引兵北攻魏国,杀齐王田儋、魏相周市,魏王咎自焚。章邯趁胜进攻齐地,兵围田荣于东阿(山东阳谷县东北)。城内兵少粮缺,情况危急。项梁率领项羽、刘邦挥师北上救援。两军在东阿城下混战,终于战胜章邯,让章邯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得不向濮阳(河南濮阳县西南)方向逃去。
同月,破城阳之战。
章邯兵败之后,项梁分兵两路,命令刘邦和项羽攻打城阳(山东鄄县),自己领兵追赶章邯。城阳秦军拼命抵抗,城破之后,项羽屠城。
八月,攻雍邱之战。
项梁追赶章邯,在濮阳城外再破秦军,章邯败入濮阳坚守。项梁移兵攻定陶,令刘邦、项羽攻打雍邱(河南省杞县)。三川守李由先胜后败,被刘邦部下夏侯婴杀死。
项梁在攻打定陶的战斗中轻敌而亡,楚怀王在迁都彭城之后,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与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获准引兵西进,去夺取关中。
刘邦从沛丰起兵以来,这段时间只不过在项梁手下打了几仗,基本上都是与项羽合作,可能正因为如此,项羽才点名要与刘邦一起去夺关中。刘邦从这时候起,走上了基本独立灭秦的道路。这也是刘邦走向天子之位的关键一步。细细想来,的确既是运气,也是机遇。刘邦、项羽共同打仗,项羽当先锋,刘邦为接应。项羽在前面杀人,被人们认为残忍;刘邦在后面收拾残局,被人们当成仁慈。
这个机遇是刘邦抓住的,还是楚怀王等人指定的,史书没有明文记载。但是可以采用《史记·高祖本纪》中的一段话加以分析,全文为:
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从第一段话来看,刘邦“西略地入关”是怀王的命令。但是这种安排显然有偏袒刘邦的嫌疑,因为西进关中者为关中王,而北救赵国又是什么奖赏呢?“为关中王”,无疑是为了灭秦,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事。既然是重赏,就应该公平竞争。
第二段话因为秦国强大,虽有重赏,也无人敢参与竞争,只有项羽愿与刘邦同去。这又让人怀疑,是刘邦自己愿去呢?还是因为项羽主动请战才产生这两人到底谁去的问题?
《汉高祖———刘邦》说:
……
怀王首先开口道:
“秦始皇暴虐,二世更甚,陈王首起发难,诸侯争相叛秦。前将军项梁西进伐秦,不幸中道失利,军败身亡。现拟再遣一将,率兵西进,不知哪位将军愿往?”
……
怀王见大家无一应命,又朗声说道:
“诸将听令,无论何人应命,如能领兵西向,率先进关,便立他为关中王。”
怀王语言未落,沛公忽地站起,双目有神,左手握住剑柄,向前跨进几步,来到厅中,面对怀王拱手一礼,朗声应道:
“末将愿往!”
怀王见沛公应命,面露满意之色,正欲颁令,突然项羽来到沛公身边,两眼闪出凌厉之芒,面部短须横起,厉声说道:“我也愿往!叔父战死定陶,此仇不报,实难为人。就是刘邦前往,我也愿同行,誓灭秦廷,报仇雪耻!”
按这种说法,刘邦首先自己承诺西进灭秦,项羽跟着相争……
到底是出于哪一种情况,恐怕也很难说清楚,干脆不说也罢。但是刘邦得到这样一个机会的确是至关重要的。刘邦,特别他的谋臣们,想来对此也十分重视,从此以后,刘邦的一切行动,都向着这一目标挺进。
刘邦得到了这桩差事,自去充分准备。
几天之后,刘邦从砀地出发,一路收罗陈胜、项梁散兵,挥师北向,打破城阳,攻克杠里,连败秦军,全军将士和刘邦都欣喜异常。
接着,刘邦在东郡(河南省濮阳西南)附近打了几次胜仗,收编楚将陈武、魏将皇欣、魏申徒武蒲的军队,队伍增加到两万多人。
秦二世三年二月,刘邦率兵南下,兵围昌邑(山东省金乡县西北)。昌邑守将据城固守。刘邦与彭越联合攻打,城中拼死抵抗。刘邦害怕拖延时间,决定放弃攻打,从此又与彭越分别。彭越依旧在巨野(山东西南部、万福河北岸)泽中干他原来的事情———“为群盗”。
刘邦率兵西进,路过高阳,在这里,他得到他的一个重要谋臣郦食其和其弟郦商。
郦食其是高阳(河南省杞县西)的一个老儒生,平生最爱喝酒,家贫落魄,无以生计,只好为里中监门吏。虽然如此,高阳县中人不敢派他差役,都认为他是一个狂士。
陈胜、项梁等人起事以后,其属下有十数将领略地经过高阳,郦食其听说这些皆是龌龊之人,不足与谋大事,自己躲藏起来,不愿与这些人相见。听说刘邦略地来到陈留(河南省开封市)附近,郦食其准备去见刘邦。刘邦手下有一骑士,正是郦食其的小老乡,同居一个里。刘邦也经常与郦食其的这个小老乡谈论贤士俊杰之事。正好这位骑士回乡省亲,郦食其碰到了他,两人打招呼答话。
郦食其说:“我听说沛公刘邦素来傲慢无礼,但是志向远大。我正想跟这样的人交往,但是没有人给我介绍介绍。你回去对他说,我们里中有一个儒生叫郦食其,年龄六十多了,身高八尺,人们都叫他狂士,但是他自己却说自己不是狂士。”
骑士说:“沛公不喜欢儒生,有很多人戴着儒生的帽子去见他,沛公常常取下人家的帽子来当尿器。他与人说话,经常骂骂咧咧。不能说你是儒生!”
郦食其说:“你只管这样说。”
骑士回告刘邦,把与郦食其说的话详细细地告诉刘邦。刘邦令骑士去召郦食其。
郦食其来到刘邦住所的时候,刘邦倨坐床上,两个女子正在给他洗脚。刘邦看到郦食其进来,依旧坐着不动,女子照旧给他洗脚。
郦食其走上前去,只打了一拱,也不行大礼,开口说:“你领兵到这里,是帮助秦兵讨伐诸侯呢?还是跟天下诸侯一起消灭秦国?”
刘邦骂道:“竖儒!天下人惨遭秦国暴政的折磨已经很久了,所以天下诸侯联合灭秦!你糊涂到了如此地步,还说什么辅助秦兵讨伐天下诸侯?”
郦食其说:“你既然起义兵翦灭暴秦,为什么摆出这副样子来见长者?你如此傲贤慢士,谁愿给你出谋划策?”
刘邦说变就变,停止洗脚,提着衣服,赤着双脚,马上站起来礼请郦食其上坐,致歉说:“刚才先生来得匆忙,一时礼数不周,切莫见怪,海涵,海涵。”
于是郦食其先说六国纵横,后论秦国无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乎苏秦、张仪再世。
刘邦大喜,叫人给郦食其摆上酒食,叩问伐秦入关大计。
郦食其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说:“将军收罗乌合之众,率领散乱之兵,总共加起来不过数万人,就想直入关中,进攻强秦,此所谓驱群羊而入虎口者也!依我之见,不如首先占有陈留。陈留是秦国屯粮之所,城中积粮很多,足以补充军需。陈留是天下战略要地,四通八达。我与陈留长官关系不错,愿去劝降。如果他不听招安,将军引兵攻城,我可以为内应。占领陈留,作为根据地,然后寻找机会攻入关中,这才是万全之策。”
刘邦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