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精装『全』-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俄战争:两个强盗之间的争夺
19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东北亚国际关系中,日俄矛盾日益凸显。这是世界上两个最为贪婪的强盗因利益争夺而必然导致的结果。为拓展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俄国决定修建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1891年,西伯利亚铁路正式动工。日本政府敏锐地感到这将是对日本大陆政策的严重威胁,因此决心趁俄国立足未稳,夺取中国东北和朝鲜。
甲午战争的结局无疑使日俄矛盾更加激化。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把庞大的中华帝国打得一败涂地,这进一步激发了日本的扩张野心,而丰厚的战争收益更增强了它同其他列强进行争夺的信心和动力。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和觊觎东亚的图谋深深地触动了沙皇俄国的神经。在《马关条约》中,原本有清政府答应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条款,不想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上演了一幕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的闹剧,搅和了日本的好梦。虽然日本获得了清政府支付的3000万两白银的巨额“赎辽费”,但却被迫撤出了辽东半岛,将到嘴的肥肉拱手相让。这出戏的幕后导演正是沙俄。日本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感觉蒙受了“千古未有之大辱”,决心卧薪尝胆,伺机报复。俄国策动的“干涉还辽”,将中国东北彻底拖入了帝国主义国际政治的漩涡。此后十余年间,日、俄双方在中、朝两国境内又发生了多次冲突,矛盾对抗不断加剧,一场大战已经在所难免。
为了打败俄国,一雪前耻,同时更是为了扫清独霸东亚的障碍,日本又一次进行了近十年的战争准备。甲午战争,使日本国力今非昔比,用于军事的投入更是变本加厉。战后,日本每年直接军费开支占财政预算的一半以上,到1903年,战时兵力达到40万人,海军舰只的总吨位达到26万多吨,舰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沙俄此时也希望借一场对外战争巩固自己的国内政局和国际地位,因此毫不示弱,不仅在辽东重镇修筑大量防御设施,建立军事要塞,而且积极向远东地区调集兵力和军舰。到1903年10月,俄军在中国东北的地面部队已达到12?7万人,两个月后增加到24万人,海军太平洋舰队也已进驻朝鲜和旅顺,舰只总吨位达到19?1万吨。双方可谓势均力敌,剑拔弩张。
当时的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言称:“日俄战争对于帝国而言,乃是前古未有之大事,关系国家安危盛衰,……故而不能不慎重考虑,以周密确定庙谟。”这显示了日本政府对于日俄战争准备的重视。但俄国对日本却抱有轻视的态度,认为这个东亚小国国土狭小,兵力不足,财源匮乏,不过是虚张声势,曾有俄国官员轻言:“日本人是猴子,不堪一击。”这种麻痹的思想给俄军的备战工作大打折扣。面对不断升温的日俄矛盾,英美等列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选择了支持日本的态度,不仅为日本提供了总计4?1亿美元的贷款,约占日本战争军费的40%,而且还帮助日本购买了急需的舰艇等武器装备。这更加助长了局势的恶化,给即将点燃的战火添加了催化剂。
1904年,经过长期备战的日本决定对俄开战。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在司令长官东乡平八郎的指挥下,以惯于采用的偷袭手段,分兵两路同时向位于朝鲜仁川和中国旅顺的俄太平洋舰队发起进攻,未经宣战就拉开了日俄战争的序幕。日本的偷袭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以仅失6人的代价造成了俄军舰2沉3伤的重大损失,打击了俄海军的士气,从而迅速改变了日俄海军的力量平衡,率先争得了制海权。此后,俄太平洋舰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日本海军的压制下基本无所作为,这为日军迅速开辟陆上战场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04年5月,日本陆军分两路经鸭绿江和辽东半岛登陆中国领土,接连在大连、辽阳、旅顺和沈阳与固守的俄军展开激战,前后历时10个月,以伤亡近15万人的巨大代价取得了陆上战场的最终胜利,把俄军残余部队赶到了中国东北的北部。
旅顺之战是日俄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残酷的攻坚战。旅顺是俄国太平洋舰队的最大根据地,因此俄国花费巨资修建了一套完整、坚固的防御体系,设有大炮700多门,守备力量4?2万人。俄军总司令曾夸口说:“攻陷旅顺,就连欧洲最强大的陆军也要3年时间。”为了啃掉这块硬骨头,日军任命名将乃木希典为主帅,率军攻打旅顺。开战前,乃木希典为自己和两个儿子准备了三口棺材,以此表明誓死报效天皇的决心。在战斗中,他为了达到目的不计代价,组织了5万人的敢死队,发动一次次的冲锋,结果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经过155天的争夺,迫使俄军主帅意志崩溃,放弃了抵抗,日军才得以攻陷旅顺。为了这场战役,日军投入了13万兵力,伤亡6万人,俄军也死伤3万人。面对以如此惨重的代价换来的胜利,乃木希典的喜悦之情完全被深深的愧疚和伤感所替代。他做诗感叹道:
皇师百万征骄虏,野战攻城尸成山。
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旋今日几人还!
就在陆上激战正酣之时,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正在紧急驶往亚洲水域的路上。原来,俄国国内在得知太平洋舰队失利的消息后,顿感震惊,立即派出了波罗的海舰队前来增援,企图挽回败局。但俄国舰队的行动早已被日本间谍通报了国内。所以,当这支劳师远行18000海里刚刚进入对马海峡,就遭到了守候在那里的日本联合舰队的迎头痛击。历时两天的激烈海战给俄国舰队历时7个月的航程画上了永久的句号。俄军舰船共被击沉19艘,俘虏7艘,逃跑时被中立国解除武装6艘,遇难2艘,仅有4艘舰船逃回到海参崴,波罗的海舰队几乎全军覆没。对马海战的结束,标志着俄国在军事上的彻底失败。列宁在评价这次失败时认为:“俄国海军彻底被消灭,吃败仗是注定的了”,“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失败,而且是专制制度在军事上的彻底崩溃。”《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51页。
由于日俄双方均已无力再战,俄国更是因为国内爆发革命而自顾不暇,因此双方在美国总统的调停下,于1905年9月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根据条约,日本取得了中国的辽东半岛和俄国库页岛的南部,并享有了对朝鲜的占领权和中国南满铁路的修筑权,在东亚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日本于1910年正式吞并朝鲜。
日俄战争开创了世界近代史上东方人打败西方人的先例。居于东亚一隅的弹丸小国一跃成为与西方列强纵论短长的霸权国家,令当时世界为之惊叹。从此,日本开始跻身于争夺亚洲乃至世界霸权的列强行列之中,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
一战:日本的“天佑”良机
1912年7月30日,统治日本长达45年的明治天皇病逝。明治天皇死后,34岁的太子嘉仁即位,改年号为“大正”,取自中国《易经》中:“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的句子。日本从此进入了大正时代。
日俄战争结束后,直到“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前,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占领地区采用了怀柔政策,以一种相对和平的方式,缓解民族矛盾,消磨民众的反抗意志,同时通过对中国政府施加影响,扶植傀儡和军阀代理人,干涉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大搞特务分裂活动,为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积蓄力量。在此阶段,日本依靠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使国内工业生产继续提高,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外债逐年增加,对外贸易连年入超的局面无法扭转,同帝国主义列强的利益摩擦又日益增多,加上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使日本的经济、政治以及外交一度陷于低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图强占满洲乃至整个中国,进而称霸东亚的欲望更加强烈,它迫切需要再次获得一个契机以助其阴谋得逞。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消息传来,犹如给日本社会注射了一针兴奋剂。连年逾八旬、患脑溢血卧床休息的元老井上馨都为之振奋,立即上书政府,讲明:“此次欧洲的大祸乱,是对大正时代发展日本国运的天佑良机”,必须趁此“确立日本对东洋之利权”。日本外相加藤高明也认为:“英国参战之后,即使战争继续下去,最后的胜利也在英国方面,就是最坏的情况也会是对英国有利的不分胜负的结局。所以日本参战没有什么损失。”还可以“抓住好机会,在世界上提高日本的地位,在东亚进一步巩固日本的立脚点”。一时间,“举国一致”的口号几乎成了朝野上下共同的声音。
一战的确成了日本的“天佑”良机,趁欧美列强忙于应付大战、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日本当局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展开了大肆扩张。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趁火打劫,不仅出兵强占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还占领了南太平洋的德属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等群岛。日本还趁欧洲战时经济萧条、物资供应紧缺之机大发战争横财。1919年日本的出口额比战前增加了2?5倍,黄金储备从1914年的3?5亿剧增到1919年的20亿,一改多年的入超而成为出超国,也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造船业和海运业迅猛发展,1918年造船总量比战前增加近6倍,从战前的世界第6位上升到世界第3位,而造船业的发展又直接推动了钢铁、电力等工业部门的发展。日本国内出现新的投资热潮,1914年~1919年,企业投资从25亿增加到400亿日元,公司总数从17000家增加到26280家,工业总产值也由13?4亿增加到65?4亿日元,形成了京滨(东京、横滨)和阪神(大阪、神户)两大工业带。1919年,日本的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实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大转变。但日本工业和投机性贸易的迅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未能改变,1919年轻工业在工业产值中仍占70%以上,而机器制造业和化学工业仅占20%左右。
与此同时,欧美列强在战争时期对钢铁等战略物资的禁运政策,以及北洋政府对铁矿资源国有化的实行,又使日本帝国主义的发展面临危机,因而加速了侵略动机的恶性膨胀。1915年,日本政府逼迫袁世凯接受了旨在全面控制并最终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妄图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尽管“二十一条”的要求未能全部实现,但它所体现的基本路线却被全部继承了下来。
一战使得日本政府、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都发财致富了,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却不升反降,城市工人的工资增长远远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农民更是度日艰难,许多人破产流入城市或沦为佃农。1918年,日本爆发了全国性的群众暴动——米骚动。这场运动前后持续了3个多月,波及了包括东京、大阪、神户等大城市在内的全国2/3以上的地区和1/4左右的人口,充分暴露了日本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所造成的隐患,也显示了战争催生的经济浮华背后所潜藏的巨大的社会危机。
随着一战的结束,战时空前膨胀起来的日本经济迅速下滑,大战期间积蓄的财力也很快消耗殆尽。1923年9月1日,正当日本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而一筹莫展之时,一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