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精装『全』-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卡特琳娜二世的继任者们也都同她一样,把军队作为维持俄国大国地位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工具。尽管俄国海军的发展始终未能达到与英国匹敌的程度,但俄国陆军却常常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欧洲大大小小的战场上。直到有一天,当他们成功击败了所向披靡的法皇拿破仑时,人们确信,俄国军队已经真正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军队。
叶卡特琳娜二世死后,她的儿子保罗一世(1796年~1801年)即位。当时,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家在经历了连续多年的征战之后早已是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在这种状况下,保罗一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措施,撤消了派兵镇压法国革命的计划,同时部分改革了农奴制度。这些对于俄国军事力量的恢复无疑是有利的。
而此时,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上台的热月党人,在粉碎了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之后,没有及时终止战争,而是指挥军队继续向北意大利、奥地利等欧洲地区以及埃及等北非国家发动进攻,并相继取得了胜利。这不仅使法国军事行动的性质由防御性变为侵略性,而且引起了欧洲列强的恐慌,生怕法国革命的影响传播到整个欧洲,从而危及本国的封建制度。于是,以英、俄两国为首的欧洲众国于1798年底组织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沙皇保罗一世凭借俄国的实力在联盟中起了主导作用,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抗击法军的先锋。1799年春,沙皇派俄军远征北意大利,在短短几个月里,就把法军赶出了意大利,显示了不俗的实力。
然而,这次胜利并没有给俄国带来多少好运,反倒成了一连串惨重失败的开始。原因也许只有一个——拿破仑来了。就在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政变,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在此后的十多年里,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他的威名之下。
历史上的拿破仑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但他首先是一个伟大的将军。从1800至1809年,整整十年间,拿破仑率领的军队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所向披靡,屡次击溃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的俄、普、奥等国的联军,使几次反法同盟都相继土崩瓦解,还迫使德、意、西、荷、比、瑞典等国接受法国皇帝的统治。一时间,拿破仑不仅成了大半个欧洲的主宰者,而且创造了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了实现建立世界帝国的梦想,拿破仑把炮口对准了欧洲两个最强大的对手,做出了先征服俄国、再战胜英国的战略决定。
正当法军横扫欧洲战场之时,俄国王位发生了悄然更迭。保罗一世之子、年轻的亚历山大一世(1801年~1825年),成为了新沙皇。他即位不久,就加入到反法同盟的行列,但在战争中却屡战屡败。1811年,法国军队已扩展到俄国边境。这使亚历山大一世仿佛嗅到了大战将至的气息。他加紧联合周边国家,壮大反法力量,打破法国孤立俄国的企图,同时迅速扩充实力,部署军队。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亲自率领42万大军度过涅曼河,进入俄国,由此拉开了法俄战争的序幕。按照拿破仑的设想,他将在一次会战中一举击溃俄军主力,以此迫使俄国求和。然而,俄军却始终力避与法军的正面交锋,一路快速撤退,诱使法军一步步深入了俄国腹地。
拿破仑的到来,曾引起俄国西部边境农民的幻想。他们像迎接解放者一样恭候着法军,希望生活就此发生改变。但是,拿破仑很快就暴露出封建统治者的本性,不仅仍然保留农奴制度,而且与俄国贵族地主相互勾结,加紧了对农民的压榨。俄国农民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袭击法军后方,成为反抗法国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1812年8月12日,一路后撤的俄军集结在通往莫斯科的要地斯摩棱斯克,以城市为依托对法军展开了一场大的防御战。经过5天激战,双方均损失巨大。俄军很快放弃了斯摩棱斯克,继续向莫斯科退却。此时的法军已被拖得疲惫不堪,士气大伤,连拿破仑也哀叹:“1812年的战争结束了。”但他是不会轻易放弃计划的,他永远渴望辉煌的胜利。于是他下令继续进军俄国的心脏——莫斯科。
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不满意俄军一味退而不战的表现,因此任命俄国名将库图佐夫担任新的俄军总司令。为了振奋军威,也为了缓解来自各方的舆论压力,库图佐夫于1812年9月7日在莫斯科附近组织了著名的博罗季诺会战。这次会战尽管使俄军付出了损伤近4万人的代价,但也给法军造成了重创,使其丧失了近6万兵力和47名将军。更重要的是,在俄军勇猛的抵抗面前,拿破仑妄想通过决战一举击败俄国的计划宣告破产,法军士气遭受沉重打击。为了保存俄军力量,争取最终的胜利,库图佐夫果断做出了撤离莫斯科的决定,同时下令俄军所经之处坚壁清野。所以,当9月13日,拿破仑率军进入莫斯科城的时候,他已无法感受到任何的喜悦。因为那不仅是一座空城,而且持续5天的大火很快又将它付之一炬。他得到的是仅存的300座石头房子和一片毫无用处的废墟。很快大雪降临了莫斯科,饥寒交迫的法军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无奈之下拿破仑只得下令撤军。俄国军队和农民自发组织的游击武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乘胜追击,给法军以致命的打击。漫长的逃命之路成了法国人的梦魇。待到这年的12月,法军再度经涅曼河逃离俄国之时,他们的人数已不及3万。
1812年俄国抗法战争的胜利,不仅充分显示了俄军的强大实力和俄国人民英勇斗争的精神,而且改变了欧洲的战略形势,掀起了反拿破仑的新高潮,从而加速了拿破仑帝国的覆灭。俄军的胜利也助长了亚历山大一世恢复欧洲旧的封建秩序,进而称霸欧洲的野心。他命令俄军进军法国。1813年2月,在俄国的联合下,英、俄、普、瑞典等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
1813年10月,反法同盟的军队在莱比锡平原与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波兰、萨克森、意大利和比利时联军展开了一场鏖战,史称“诸民族之战”。激战的结果是反法同盟取得了胜利。很快,以俄军为首的联盟军队渡过莱茵河,以破竹之势打到法国境内。法国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命运。争霸扩张,奴役其他民族国家,建立庞大的帝国,这是拿破仑的战略图谋,但这种图谋最终又被联合起来的民族国家所摧毁。这是拿破仑帝国的必然归宿。
1814年3月31日,身着戎装、骑着高头白马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普鲁士国王的陪同下,率领着反法同盟的军队进入了巴黎市区。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法国人的面前。在他身后紧随的是足以令他感到骄傲的俄军仪仗——一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军队。
对于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取得的辉煌战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也许保罗?肯尼迪的分析道出了其中的真正原因,他在《大国的兴衰》中指出:“尽管俄国落后现象比比皆是,但18世纪时欧洲军事组织和技术的相对停滞使得俄国通过借鉴外国的长处赶上并超过资源缺乏的国家,俄国人口众多的优势到工业革命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速度时才被削弱。直到19世纪40年代之前,俄国军队都是一支强大的进攻力量。国家财政的大部分拨给了军队,而一般士兵又都吃苦耐劳,所以俄国的军队能够发动远距离作战。而这样的战役是同时代其他多数国家和军队所不能发动的,这也许正是俄军强大的秘诀。”
战争结束不久,为了解决欧洲各国的政治和领土问题,欧洲各国于1814年~1815年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维也纳会议”。会议受到了以俄国、奥地利和英国为首的少数大国的操控,因而最终演变成一场大国瓜分战争果实、满足各自野心的分赃会议。会后建立的所谓维也纳体系,实际上违背了各国人民的意愿,重新恢复了欧洲旧的封建秩序,把人民再次置于反动统治者的压迫之下。通过维也纳会议签署的《最后议定书》,俄国获得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并再次攫取了波兰的绝大部分土地。俄国势力开始深入中欧。
为了镇压欧洲各国不断掀起的革命运动,巩固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反动秩序,在沙皇亚历山大的倡议下,1815年9月,俄、普、奥三国首脑在巴黎共同宣布成立了“神圣同盟”。在同盟中,俄国起了主要的作用,继续扮演着“欧洲宪兵”的角色,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挥舞着反动的大棒,显示着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权威。
维也纳会议的结果和神圣同盟的建立都清楚地表明:沙皇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已经不再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它成为了欧洲大陆的主宰。
五、帝国主义列强锁链上最弱的一环
19世纪初,凭借着打败拿破仑帝国的余威和在“神圣同盟”中的领导地位,俄罗斯达到了它帝国历史上辉煌的顶点。但是以“神圣同盟”为首的欧洲封建反动势力并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19世纪20、3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风暴席卷欧洲,许多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家实力日渐增强。而此时的俄国仍旧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对内施行腐朽的沙皇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对外奉行穷兵黩武、侵略扩张。因此没有抓住加快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利时机,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远远落在了后面。到20世纪初叶,看似强大的俄罗斯已经跌落到了虚弱的谷底,成为帝国主义列强链条上最弱的一环。
以邻为壑树敌多
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百年当中,俄国对外用兵的记录一直不停地延续着,它的发展几乎与战争始终连在一起。1828年4月,俄皇尼古拉一世亲率15万大军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1830年,沙皇派遣11?5万人的军队镇压波兰人民的反俄民族起义。在攻陷华沙之后,又命令10万俄军常驻波兰,加强殖民统治。但这终归是徒劳的,只能激起受压迫者更强烈的反抗。1849年6月,沙皇派出20万大军血腥镇压了匈牙利革命。杰出的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就牺牲在了抗击俄国侵略者的战役中。他用自己的鲜血实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豪迈誓言。匈牙利革命的失败是1848年欧洲革命的尾声。通过镇压1848年欧洲革命,沙皇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和反动堡垒形象得到了巩固。
1853年,俄国为在黑海沿岸获取更大的利益,以无理要求为借口悍然出兵土耳其,俄土战争就此爆发。战争初期,俄军的节节胜利引起了英、法等国的担忧。为了同俄国争夺黑海和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英国、法国和奥地利等国于1854年对俄宣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西欧列强的参战很快改变了战争的局面,处于孤立一方的俄国最终战败,于1854年3月被迫缔结和约。按照和约规定,俄国退还了战争中掠夺的领土,还被剥夺了在黑海拥有的权利,可谓损失惨重。
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沉重打击了沙皇俄国的嚣张气焰,充分暴露了俄国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腐败和落后状况,成为俄国从强势地位走向衰败的重要标志。战争中,俄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训练水平、指挥能力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英法联军。由于缺少铁路,俄国调动军队和给养花费的时间要远远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