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

第6部分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6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工商业者和平民在战争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在城邦政治生活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雅典民主政治迅速发展,至伯里克利执政时期 

 (公元前433年—前429年),雅典奴隶制发展至鼎盛。在古希腊历史上, 

伯里克利时代被认为是“希腊的内部极盛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113页)。但是,城邦奴隶制的发展是以压迫和剥削广大奴隶和平 

民为基础的。因此,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城邦内部奴隶与奴隶主、平民与贵 

族的斗争日趋尖锐。同时,城邦奴隶主阶级各派势力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也 

十分激烈。公元前431年,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城邦集团之间爆发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长达27年的战争,不仅给希腊城邦带来严重的破坏, 

而且也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矛盾。战后,希腊城邦逐渐走向衰落。 

     古典时期希腊城邦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卓著。例如,开奥斯的奥诺比蒂测算出太 

阳年的长短。雅典的墨东对此作精确的修正,并编制了希腊历法。“医学之 

父”希波克拉底研究了病理学、外科等医学门类,创建科斯岛学派。天文学 

家欧多索克斯提出以恒星角度来定地球纬度的方法,开科学地图学之先。社 

会科学领域更是群星交辉。雅典出现杰出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 

斯、欧里庇弟斯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他们的作品思想丰富、哲理深刻, 

文字华丽,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西方文化的宝贵遗产。“历史之父”希罗多 

德的 《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丰富、论析精辟、文 

笔生动,是西方史学的不朽之作。逻辑学、修辞学、政治学、经济学在这一 

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些学科的成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古典时期希腊哲学空前繁荣,达到其发展的最高峰。这一时期哲学的中 

心在雅典。雅典繁荣的经济和开明的政治,促使人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思想 

愈益深入。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已从宇宙本原转移到人类自身、社会、国家、 

人生目的等成为重要内容。哲学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哲人辈出,学派林立。 

智者学派开一代论辩争鸣之风。苏格拉底追寻道德的“普遍定义”,把对人 

自身的认识提高到对普遍知识的寻求。柏拉图继承其思想,建立宏大的“理 

念论”哲学,创立西方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总结、概括并 

发展先前哲学家的思想,成为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而又有多方面独创性建树 

的伟大哲学家。 



      (1)智者学派 

      “智者”原是泛指有才智及某种技能专长的人。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 

才用来称那批授徒讲学,教授修辞学、论辩术和从政治知识的职业教师。在 

这批人中产生了不少出色的哲学家,因此称为“智者学派”。 


… Page 20…

     智者学派是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产物。公元前5世纪,雅典等城邦 

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鼎盛时期,城邦公民广泛地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在这 

些活动中,人们感到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辩说能力,同时, 

对人的自身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传统的宗教、伦理、法律等观念受到怀疑 

或否定,新的思想层出不穷。雅典等城邦的智者们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积极进行新的思想探索,大力宣扬自己的理论观点。所谓“智者学派”并非 

一个有组织的学派。智者们各有其政治立场和见解。但是,他们又有共同感 

兴趣的理论问题,形成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哲学思想和观点。智者学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 

     ①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481—前411年),阿布德拉人, 

长期居住在雅典。他是德谟克利特的学生,雅典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的朋友, 

为名闻当世的“智者”。晚年被伯利克里的政敌指控“不敬神灵”而逐出雅 

典,卒于迁途中。 

     普罗泰哥拉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按亚里士多 

德对这一命题的解释:普罗泰戈拉“意谓各人所见便是真实。若然,同一个 

别事物于此人为美者,可以于彼而为丑,其他以人为度量之事物情形往往如 

此,苟以此为凭,则同一事物便将可是可非,可善可恶,而一切相反叙述均 

将同属真实”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第218页)。显然,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们可以按各自的感觉对事物作不同的 

判断,事物的是非和真假并没有确定的标准,只是相对个人感觉而言的。普 

罗泰哥拉又提出“知识就是感觉”,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感觉,由感觉所 

得到的都是真理。可见普罗泰戈拉的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 

义的特点。 

     但是,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之提出,包含着新的思 

想和精神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普罗泰戈拉第一次把人作为研究对象。他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对传统宗教神学作了大胆的怀疑乃至否定。他明确 

表示他不知神是否存在,也不知神为何物。这一思想体现在他的社会历史观 

上。他认为国家制度、法律和道德规范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人们为 

共同的生存需要而“约定”产生的,随着社会发展它们将会被新的制度、法 

律和道德规范所取代。这些思想都有进步意义。 

     ②高尔吉亚。高尔吉亚 (约公元前483—前375年),出生于西西里乌 

的雷昂底恩。早年师从恩培多克勒。曾作为母邦使节出使雅典。后游历希腊 

各地。他以出色的修辞学和演讲术在雅典名动一时。雅典人给他在德尔斐神 

庙立了一座金像。 

     在哲学上,高尔吉亚在其所著《论自然或存在》一书针对爱利亚学派提 

出三个著名命题:“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 

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 

     高尔吉亚的第一个命题运用反证法,先假设有物存在,则会出现三种情 

况:它或是存在者,或是不存在者,或同时是存在者又是不存在者,然后用 

逻辑推论一一加以推翻,得出结论是“无物存在”。第二个命题,高尔吉亚 

论证说,如果存在物是可以认识的,它必定是可以被思想的。不存在物则是 

不能被思想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例如人们可以想象出飞人,六头十二足 

女妖等不存在的东西。这表明被思想的东西并不等于真实存在。那么,即便 

有物存在,也是不可能被认识的。第三个命题,高尔吉亚认为,我们告诉别 


… Page 21…

人时,用的是语言,语言和存在物并非同一个东西,而且两者是不可能转换 

的,我们也就不能通过语言把存在物告诉别人,即使该物可以被认识。 

     高尔吉亚的上述论证被视为智者诡辩术的运用。他旨在批判巴门尼德“存 

在”论,否定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和可知性,甚至否定思想交流,这就陷入怀 

疑主义和不可知主义泥淖中。但是,高尔吉亚的论证本身也包含有辩证法思 

想。它从反面揭示出存在与非存在、思维与存在和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矛盾, 

对后世哲学家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有积极意义。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雅典人。他的父亲是雕刻匠,母 

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早年随父学艺,后来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曾从阿那 

克萨戈拉问学,致力于学术研究。他经常在公共场所与人讨论哲学、道德、 

社会和艺术等问题,以其渊博的学识才能享誉当时。他曾三度从军,在战场 

上有出色表现。在政治上,他主张实行贵族统治,是雅典“三十僭主”贵族 

寡头政府重要人物。雅典民主派推翻“三十僭主”统治后,以不敬神和腐蚀 

青年罪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苏格拉底在狱中自杀身亡。苏格拉底没有写下著 

作,有关他的思想行事,主要是见于他的学生克塞诺芬尼的 《回忆录》和帕 

拉图的对话集中。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即目的论,美德即知识和辩证法。 

     ①目的论。目的论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础,这是从对早期自然哲学的批 

判中得出的。 

     苏格拉底青年时钻研过自然哲学,一度对阿那克萨戈拉学说产生兴趣。 

后来,他感到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种种论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未能认识到事物背后的真正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释。他说:“有人认为天是 

一个漩涡,绕着地转,使地固定不动,又有人认为地撑着天,是一个扁平的 

槽。他们从来没想到把这些东西安排成现在这个样子的,正是一种要把它们 

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而苏格拉底就企图从事物中找出这种“担当一切,包 

罗一切”,“把它们安排得最好的力量”,这就是“好”,即“善”。苏格 

拉底说:“这正是我乐意知道的本原。”(以上引文均见《西方哲学原著选 

读》上卷,第64页)他认为,所有事物都有一种对自身完善的追求。所谓“善” 

就是事物的目的性。苏格拉底又视“善”为“神力”。他说神具有“能一下 

看见一切,听见一切,无处不在,并且同时照顾到一切事物”的权力和本性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71页)。苏格拉底把事物的最终原因归结为神 

所决定的目的“善”,反对自然哲学的因果决定论,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苏格拉底既然以目的论取代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研究,那么,在他看来, 

对自然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他曾借雅典太阳神德尔斐庙门楣的题辞“知道 

你自己”来表明其哲学主张,这一主张标志着古希腊哲学研究出现了重大意 

义的转变,由自然转向人。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 

天上召回来,置于城邦之中,并且把它引入家庭内,使之成为探求生活、道 

德、善恶所必需的东西。 

     ②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把哲学研究的对象转向人,深入到人的心灵, 

他说:“首先并且主要地要注意到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古希腊罗 

马哲学》,第149页。)苏格拉底由此建立起有关伦理道德的学说。 

     苏格拉底指出,人的德性包括勇敢、节制、正义等等,这些好的品质构 


… Page 22…

成人自身的善。而这些品质是由神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的,所以,每个人都潜 

在地具有德性。但他认为,现实的、具体的德行是相对的、矛盾的,可以因 

人所见不同而异,或以为善,或以为恶,只有在理性指导下德行,才是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